農耕日誌

含有「農耕日誌」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付費限定
洋蔥種植是要有一定的信念,從小小細細的洋蔥幼苗種下,經過120天後會長成蔥葉粗壯、鱗莖飽滿的洋蔥,這變化委實不可思議,其實也需要過程中充分的水份、適當的管理。 兩個禮拜前(1/3日)移植的洋蔥苗看來沒有很好,或是這區的土壤不佳,有黃葉現象,新葉也沒有抽長生長,所以今天再度鬆土、除草。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4/01/22
謝謝nipa分享農作的筆記,親身經歷的內容,條理清楚的撰寫,讓人讀得津津有味。我之前閱讀樸門文章時,有印象提到要從不斷觀察與經驗中微調修正田間管理的方式(詳細用詞我忘了),大概就是nipa文中提的,因著經驗了解作物生長的循環和事物的前因後果,領會種植間距、早期除草等的重要,而且一環扣一環,然後做來年的管理。其實用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似乎也可以。祝你們的蕃茄豐收哦。❤️分享的資料很棒,我以前不知道原來那叫做結皮。附問:農友們可以獲得什麼專家的協助或諮詢管道嗎?農作前如何知道自己土地的性質,或是收成不好時該向誰求助?我覺得農試所或網路許多資料雖然很多,但似乎並不是針對農友寫的文章。😃
nip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4
陽台觀察者 謝謝觀察者的留言,收到觀察者的feedback已經是在方格子發文很儀式性的經驗!(no pressure😅)真的任何事都是這樣反覆能看到規律原來我也不曉得原來這層皮跟澆水有關也確實會影響到作物生長這當然是跟土壤性質、有沒有覆蓋物最有關係農業土壤資訊目前國際MOA協會(自然農法)有在各地作農友自己土壤挖坑診斷的工作,讓農友了解自己田地的土壤性質,有工作坊和線上課可以參加。但是主要是就土壤,有時跟day to day 的田間動作會連貫不起來。農試所的文章或是種植方法有時我都看不懂有經驗的農友有時太言簡意賅、有所保留,沒經驗的人會聽不懂或無法想像他們在指的是什麼,而且田間相關因素、區域氣候差異,變數很多,有時很難憑空諮詢,但我的確是希望誘使Yuren或其他有經驗農友讓他們可以作某種諮詢,以自己的經驗為依據
付費限定
種植玉米、大豆這樣的雜糧作物有四步驟:整地、開溝、覆土、鎮壓。 一行玉米(禾本科)、一行大豆(豆科)交替種植,稱為禾豆混植,為什麼要禾豆混植呢?因為在嘉南平原常見的玉米作物,包括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是給動物吃的飼料玉米,對土壤的需肥量很高....
Thumbnail
步烏 Puu-avatar-img
2024/01/15
好精彩的內容,好喜歡看你們書寫關於農耕的文章!拉捲/皮尺測量間距這個過程好重要,我這裡是種咖啡樹,一開始沒有量好間距,後期的採收就會很麻煩,前期若不仔細、龜毛一點的話,後面就算是哭也來不急了😂
nipa-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19
步烏 Puu 真的,我們因為看麻豆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關係,其中有獵人帶路的主題,才對曾文溪上游有更多想像,整條溪連在一起我非常有機會到特富野走一走!(嚮往中...)
付費限定
冬季蔬菜已經到了種植季尾端的尾端,雖然較主要的馬鈴薯和紅蘿蔔已經用機具種在朋友的田裡,但因為這兩樣作物過去兩年在農場有很好的收成,為了不失去手感,今年還是留了一畦半的空間,練習小面積的種植經驗。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3/12/10
看來作高畦,處處學問,也是體力活。謝謝nipa細細解說。祝你們順利收成。
付費限定
覺得種菜很像縫紉,之前學縫紉,真正在車縫的時間很短,但之前的前置準備很多,要有一個空間把布攤開,選布、配件、量裁,當這些準備慢慢都做了,之後在縫紉機上縫紉的時間其實很短。 覺得種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花了好幾次工序:除草、整地、濕潤土壤、準備菜苗或種子......,真正要種植時,其實只要一下子
Thumbnail
陽台觀察者-avatar-img
2023/12/07
經過經驗的累積,慢慢熟悉如何安排不同的作物,在不同季節輪番上場表現,太好了。取所需要的,經營能力範圍內的,其他留給大地。期待nipa農作之餘,把心得分享給格友,也許有人看了也想務農,加入生產食物的行列喔!
nipa-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07
陽台觀察者 感謝🙏
這是我們的經驗:一般人如果有田,多半都會面臨土壤狀況不盡理想,在平地的低窪積易水,土壤很黏板結,在山坡上的土壤經淋洗偏酸性,填土、改土好像是容易的解套辦法,或者因為「土壤不夠肥沃」,就輕易的下了許多有機肥,真的需要這樣嗎?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除草說來簡單,但面對一片長滿草的田,往往會有不知如何下手之感。 以前不知道的時候,會拿著鋤頭高高舉起深深挖下,這樣出蠻力不多久就累了..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