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美中科技戰下的新關稅武器
2025年,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持續升級,晶片戰火未熄,最新動作則針對台灣、日本、韓國等科技強國發動《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調查。美國商務部表示,為保護本土國安與供應鏈自主性,將針對半導體設備、封裝測試、製造器材等進口來源啟動國安調查。
該調查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台灣尤甚,因為台灣為全球半導體重鎮,美國對此課徵新一輪關稅可能嚴重衝擊台灣出口與科技產業鏈。
本文將針對「232條款背景與差異」、「與台灣產業關聯」、「潛在衝擊與數據」、「政府與企業的應對策略」等四大主軸,進行深入剖析與整理。貳、什麼是232條款?與301、201條款有何不同?

一、232條款:國安為由,對進口祭出高關稅
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若進口商品被認定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美國總統可依據商務部建議,對該商品加徵關稅或限制進口。
這條款的關鍵在於「國安」與「不需透過國會」,使得其運用更具彈性也更具威嚇性。
二、301條款:針對不公平貿易與智財權爭端
若他國存在不公平貿易手段,如強制技術轉移、補貼、或智慧財產權侵權,美國可透過301條款發動調查,並依結果加徵懲罰性關稅。中國2018年即因此遭課關稅數千億美元。
三、201條款:保護本土產業免於進口損害
當本土產業因特定商品進口而受到重大損害時,美國可啟動201條款實施保障措施,如臨時關稅、數量配額等。

參、潛在對台灣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衝擊
一、台灣對美出口結構
根據金管會資料,2024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對美營收達7.71兆元,占比達17.3%。其中半導體、電子製造服務(EMS)、封裝測試等出口占比高達六成以上。
若232條款落實,美方對台製晶片或製程設備課稅10%~50%,甚至可能延伸至3C產品,衝擊將擴及:
1. IC設計與晶圓代工(如台積電、聯電)
2.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商(如中砂、帆宣)
3. 封測大廠(如日月光、矽品)
4. 電子終端產品(如筆電、伺服器)
二、整體營收影響估算
假設課稅項目涵蓋半導體設備與晶片,且美國市場占比維持在17.3%,將可能:
•直接造成年出口營收減少1,000億~2,000億元
•導致相關產業毛利率下降2~4個百分點
•台股科技類股估值將面臨修正壓力
三、「原產地追稅」的潛在威脅
美國此次調查若採用「原產地規則」,即便台製晶片先輸出到越南、墨西哥等地再組裝後進美國市場,仍將視為台灣產品而遭課稅。此舉等於封鎖「第三地出口」避稅漏洞,將使台廠轉單策略受限。
肆、WTO立場與國際爭端態勢
一、WTO對232條款的態度
WTO原則上允許會員國出於國安理由採取關稅措施,但必須符合「必要性原則」、「比例原則」與「透明程序」。
歐盟、中國、加拿大、瑞士等國過去即針對美國鋼鋁稅案提出爭端訴訟,WTO部分裁決美國違規。但由於美國持續阻擋WTO上訴機構任命,實際上WTO無力制裁美方。
二、後續風險:多邊貿易秩序再度受創
若美國持續採「單邊徵稅、無需WTO程序」模式,將鼓勵其他國家效法,最終可能使全球貿易體系趨向破碎與區域化,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將首當其衝。
伍、台灣政府與企業應對策略
一、政府溝通與外交斡旋
台灣經濟部、外交部已透過駐美代表處與美方接洽,針對晶片、製造設備非國安風險項目進行澄清,盼能獲得關稅豁免或名單排除。
另有學者建議,台灣可仿效南韓簽署美國《晶片法案》合作備忘錄,以技術投資換取免稅資格。
二、企業風險分散與策略轉型
1. 加速供應鏈多元布局:
台積電、日月光等早已在日本、美國設廠,未來可透過當地製造模式降低關稅風險。
2. 強化中高階技術壁壘:
提升高階製程與先進封裝比例,轉向技術驅動價值鏈,有利轉嫁成本。
3. 策略合作與併購:
部分設備商可考慮與美國本地企業合資設點,從「外來供應商」轉為「內部成員」,避開調查對象。
陸、結語:全球供應鏈進入碎片化新時代
美國啟動232條款調查,不只是關稅技術問題,而是一場「科技主權戰」的延伸。對台灣而言,這場考驗不只在晶片,而是整體供應鏈韌性與產業升級的壓力測試。
台灣必須在國際談判、產業升級與區域合作間尋求平衡。若能轉危為機,深化技術領先地位、強化海外投資與市場多元化,或許還能在全球科技重構中占據一席之地。
若台灣的晶片與半導體設備被課徵232條款關稅,可能稅率從10%到最高50%。最嚴重情況下,預估對台灣整體對美出口營收造成近 20% 的衝擊。
金管會指出,2024年上市櫃公司對美國的營收約為7.71兆元,占公司整體營收17.3%。其中與半導體及電子相關產業高度集中,一旦課稅,衝擊將加劇。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若採「原產地課稅」策略,即便晶片於第三地組裝後出口美國,仍可能被追溯課稅,3C終端產品也將面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