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起貿易糾紛說起
2018 年 3 月,全球貿易格局突然被一顆 「炸彈」 震動。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依據美國《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 ,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徵 25% 和 10% 的關稅。
這項措施瞬間在國際市場上掀起驚濤駭浪,許多國家的相關產業遭受衝擊,其中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尤為激烈。
在這場貿易糾紛中,美國的 232 條款成為了爭議焦點,它究竟是怎樣的條款?為何引發如此大規模的貿易爭端?
232 條款究竟是什麼
232 條款,全稱為美國《1962 年貿易擴展法》第 232 條 ,它被收錄在美國法典第 19 卷 1862 節(19 U.S.C. §1862) 。該條款規定,美國商務部有權根據相關申請或自行發起,對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展開立案調查。在立案之後的 270 天內,商務部需向總統提交報告,總統則要在 90 天內做出是否對相關產品進口採取最終措施的決定,並在決定採取措施後的 15 天內執行 。
一方面是國家安全層面,如國內生產、產能需求、國防供應需求和成長需求等;另一方面也涉及經濟層面,包括外國競爭對國內產業的影響、「過度進口」 帶來的大量失業等經濟影響 。
若調查認定進口商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總統便可對進口商品實施限制,或與貿易夥伴進行談判。其手段包括提高關稅、限制進口、設定配額等,且關稅的稅率、時長並無限制,但必須針對特定產業 。
232 條款有著一套相對固定的調查流程,從發起調查到最終採取行動,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對最終的貿易決策產生著關鍵影響。
發起調查
這一環節的啟動有兩種途徑。一方面,任何相關方,如美國政府部門或機構的負責人、行業協會、企業等利益相關方,都可以向美國商務部提交調查請求 。
調查過程
在調查期間,美國商務部會透過多種方式廣泛收集資訊 。它首先會在《聯邦公報》上發佈公開通知,這一舉措旨在向所有利益相關方徵求與調查相關的信息和建議 。無論是國內的生產商、進口商,或是國外的出口商,都可以藉此機會提交自己的觀點和數據 。
向總統報告結果
在啟動 232 調查後的 270 天內,商務部需要完成全面而細緻的調查工作,並向總統提交詳盡的報告 。這份報告不僅要闡述調查的過程、方法和所取得的數據,還要明確給出調查結果,即所調查的商品進口是否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
總統決定行動
總統在收到報告後的 90 天內,需要做出關鍵決策 。他要判斷是否同意商務部的調查結果以及決定採取何種行動 。如果總統認同商務部的結論,認為進口商品確實威脅到國家安全,那麼就會採取相應措施 。
隨著美國不斷擴大 232 調查範圍,全球產業鏈將持續面臨重構壓力 。美國對關鍵礦產、半導體等領域發起 232 調查,使得相關產業的全球供應鏈佈局變得更加謹慎 。原本在全球高效配置資源的產業鏈,不得不因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考慮分散風險,增加生產成本 。這不僅會導致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下降,還可能引發區域化貿易集團的進一步強化 。各國為了因應美國的單邊主義,可能會更傾向與週邊國家或政治經濟理念相近的國家加強貿易合作,形成區域內相對獨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 。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重要的貿易大國,正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中國一直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透過 「一帶一路」 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全球貿易開闢了新的成長空間 。
中國也透過自身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優勢,
吸引全球資源,穩定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 。
但究竟在美國開闢的這個新局面下,各國要扮演甚麼角色或與哪邊靠攏,
那將會是未來布局的重要關鍵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