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評論
含有「戲劇評論」共 9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正在寫字中
2025/01/18
《換乘戀愛3》在關係裡發現真正的自己 | 貝拉觀後感_07
前些日子把《換乘戀愛3》看完了!《換乘戀愛》是找來多對分手情侶,一同住在一起,找回逝去的愛或是尋找新戀情的戀愛綜藝節目。看了一二三季,坦白說蠻喜歡這季的出演者,雖然比較沒有前兩季的名場面,但有許多時刻彷彿都能跟著他們一起喜怒哀樂。
4/5
換乘戀愛3
#
換乘戀愛3
#
韓國戀愛綜藝
#
韓國戀愛實境秀
7
1
李英華
喜歡
「因此如果還在乎、還有愛,別輕易傷害可貴的情感。」 認同!
于棋,寫作魚鰭的沙龍
2025/01/06
【評論】「我們」深入「日常」成為戲劇,台中舊城記憶散策《老派日常》
由20%實驗劇坊推出,系列製作「幸福祭」之三《老派日常》以漫遊劇場形式呈現,繼《現代浪漫》與《戀愛加加酒》後,演出場所從台中中區餐酒館、密室逃脫工作室走向戶外,於台中舊城帶領觀眾重返過去的時空,探索個體與社會歷史、城市的羈絆,在「日常」的映照下,長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舊城聲音。
#
文化
#
文化生活
#
方格新手
5
留言
哈爾希洛的沙龍
2024/12/12
25 《火花》- 「從死亡走向希望,一種近乎血液的影像敘事。」
追求夢想大概就是一件不斷捨棄,不斷捨棄,直到甚麼都沒有了,才完結的一件事吧。為了做到想做的事,過得窮苦,不讓父母擔心而說謊自己過得很好,說自己不想說的段子,去不想去的飯局,即使喜歡的女孩子要離開了,也只能在跑回去的路上獨自大喊一句「我喜歡你」。
#
生命
#
死亡
#
日劇
1
留言
于棋,寫作魚鰭的沙龍
2024/11/08
【評論】個體到集體的疼痛,注定別無選擇《獨疝其身》
「有選擇嗎?」敘事者(楊迦恩飾)喊出質問,身處家產爭奪、疫情爆發、台北外省三代身份的風暴中,一次次衝突矛盾,在這個時空背景下,我們似乎注定成為「不自由」的主體。《獨疝其身》於2024年由四把椅子劇團重新製作,經藝術總監許哲彬執導,再次於台大遊心劇場同樣以「獨角戲」的形式呈現。
#
四把椅子劇團
#
四把椅子
#
舞台劇
4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囍宴 The Wedding Banquet》的台灣化改編策略:西方解放與東方傳統的危險符號拼圖
本該是對自身在美國的藝術道路具有高度堅持的角色,卻在偉同父親臨終前不知所以的迴光返照下,最終願意貢獻自己的子宮以成全與自身毫無血緣關係與足夠感情基礎的家庭的幸福。並且,這樣缺乏辯證與去脈絡化的幸福結局,也使《囍》在結構上落入某種西方解放東方傳統的危險之中。
#
喜宴
#
東方
#
西方
1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一個沒有神的地方》:所以我們同理還是同情?
該劇挑戰了傳統移工戲劇中使用的文化符號,以說故事的方式引發觀眾對社會議題的思考。雖然在劇中展現了移工的困境和壓迫,但同時也被批評未能充分描繪移工的主體性。儘管如此,這部戲劇仍為舞臺演出帶來了新的視野及討論的空間。此文章分析了劇作的策略及其對社會議題的影響。
#
移工
#
戲劇
#
弱勢
喜歡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他者」與「我們」的走向?——《LogIN:新南向》
《LogIN:新南向》是一部結合劇場與走讀的沉浸式體驗作品,觀者透過手機APP進入桃園中壢的商圈,體驗東南亞企業帶來的文化碰撞。作品探討了本地人與東南亞移民之間的關係,並引發觀者對未來繁榮與本土文化衰退的思考。透過選擇與決策,觀者在探索中將影響故事的走向及結局,最終反思在科技及社會變遷下的城市發展。
#
東南亞
#
新南向
#
商圈
喜歡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以童戲端看人生《剪刀·石頭·布》
阮劇團的年度製作《剪刀·石頭·布》以四位女孩的扮家家酒為起點,通過劇中劇的方式講述一段關於重逢與離別的童話故事。此劇不僅突破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界限,還巧妙結合了臺語元素,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臺語文化的消逝。透過互動性與詩意的表現手法,引領觀眾反思生命的本質及童真的價值,發掘演出背後更深層的情感與意義。
#
劇團
#
舞台
#
演出
喜歡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鯨之嶋》的無從登陸:象徵性砌成的虛幻本土
本文探討施如芳所編劇的《鯨之嶋》在臺灣人文地理特色的表現,分析其角色象徵與劇場技術的融合,並指出在多元元素的表達中,缺乏強大的敘事核心所帶來的挑戰。本文也反思了觀眾的理解門檻及其對於作品的共鳴,並建議未來創作應更著重於意義的深度而非僅是象徵的堆砌,從而使戲劇更能與本土文化建立更為直接的聯結。
#
戲劇
#
觀眾
#
南北管
喜歡
留言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2024/11/04
《藝術之子》獻身的慣性:私人後台與公共前台的疊合空間
「接住更多女性」的抱負出自於同病相憐的情感紐帶,可當「自己的房間」同時亦疊合了「公共的救贖空間」,卻也揭露並延續了一種「獻身的慣性」——從「為藝術獻身」到「為女性獻身」——個人能力的有限總是被忽略。以「老師」自居或許意不在傳遞威權的火炬,可表面身分的自我慰藉,無形之中再現了難以轉身拔足的權威的陰影。
4/5
藝術之子
#
藝術節
#
舞台劇
#
藝術之子
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