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

含有「策展」共 17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Curation策展的時代》重點內容: Social Media、興趣打卡APP和專業社群小圈子刊物更易打動目標 以加入不同app或圈子,打破資訊同溫層 在資訊爆炸年代,懂為資訊策展比產出大量內容更重要
桃園電影節邁入第十二屆,將在8月22號到9月4號舉行,分布在桃園市三個影城。今年選映了96部作品,在臺灣首映、亞洲首映或是世界首映的影片有53部之多。這次非常開心也很榮幸,邀請到重量級的電影人物,他是桃園電影節策展人姚經玉,江湖人稱姚哥,來與我們分享他挑片的精準眼光,以及為桃園電影節挑片的難度所在。
Thumbnail
藝術與心理健康之間微妙而深刻的關係。當代藝術從創作現場的個體療癒,到展場中觀者的共感經驗,藝術逐漸成為心理照護語境下的替代語言。本文將從藝術勞動的內在轉化談起,進入展覽設計中的共感倫理,最後延伸至藝術作為精神庇護所的可能性,提出策展應如何回應心靈需求,而非僅服務知識體制。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策展#藝術#心理健康
大部分人認為彩排,就是在活動現場實際模擬至少一次舞台流程。 但實際上還可以分成:活動前準備、技術彩排、流程彩排、總彩排這四個關鍵步驟,用這4步讓彩排更貼近真實活動情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當代藝術在地方創生中的介入與矛盾。當藝術被政策語言吸納為治理工具,藝術家常需在行政期待與社群關係間多重勞動,失去原有詩性與批判性。真正具轉化力的藝術實踐,不應只是配合計畫,而是能撼動語境、打開結構與保留詩意空白。策展的任務,是為語氣爭取喘息的空間,讓藝術回到人的身上。
Thumbnail
聚焦於藝術勞動的不可見面向,指出創作不僅是結果,更包含長時間的交涉與自我掙扎。策展人不應只展示作品,而需成為照見勞動現場的引路者。從助理工作到語氣痕跡,每一份無名勞動都是創作的養分。唯有理解藝術的緩慢與詩性,展覽才可能成為一種真正的倫理實踐與感知對望。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藝術#展覽#創作
探討AI於策展領域的應用,帶來效率提升卻也產生倫理與美學上的挑戰。文章認為AI能協助策展流程,但無法取代策展人對語境、觀者及詩意的理解。未來策展人將扮演「語氣調頻者」的角色,與AI協作,平衡技術與人文的要素,創造更具深度與詩意的展覽體驗。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藝術#創作#生成
泰特能不斷推出外銷案,因為典藏質精量豐;典藏質精量豐,所以研究透徹;研究透徹,才能創意策展;能創意策展,才能海納百川、結盟各方;能海納百川、結盟各方,展陳、文宣就更能引人入勝。作出引人入勝的全球巡展,是奠定藝文影響力的要徑自不待言。
Thumbnail
接連兩天去北美館聽 Ólafur Elíasson 說話。沒想到的是,從一踏進記者會接待處開始,我就止不住笑意(沒想到內心有這麼雀躍)。很喜歡他的談話。外表像頑童的藝術家,所談內容淺顯易懂卻非常有深度,就和他的作品給我的感覺一樣。這種程度的表達只有一個可能:他對所關注的事物傾注了生命和深刻的思考。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