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又一檔藝術展以「靈光」命題,心血來潮,統計一下今年此間以靈光為名的展覽,果然成果豐碩,計有:
1. 【AURA:再現靈光】攝影特展
2. 穿透明日的靈光 –– 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3. 「繁花夢露」- 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4. 靈光:新石器時代玉器特展
5. 世代靈光--傑出校友展
6. 現代性的靈光:臺灣藝術現代化的啟蒙時代
7. 萬物有靈光--張立曄特展
至於論壇、講座、論述以「靈光」為題者,更是「千門相似,萬戶如一」把靈光搞成像聖光!
藝術圈朋友七嘴八舌提出一大串陳腔濫調的題目,竟發現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比如:「凝視」今年以來煌煌鉅製者即有:
除了靈光,還有「凝視」,這更精彩!

2025此間的「凝視」展:
1. 凝視舞臺——聶光炎和我們的劇場時代
2. 夏日凝視-陳昭宏個展
3. 凝視親密與疏離:視覺藝術家SICA首展《BOUNDARIES OF PRESENCE》探索關係的邊界與滲透
4. 【凝視】康力升、游幸姍、鄧文貞 聯展
5. 凝視的詩意-台灣當代攝影與繪畫的多重現實景觀
6.「虛空之境:當代攝影中的領土與都市凝視」臺法攝影展覽
7. 凝視GAZE / KITA’–當代原住民藝術典藏
- 光雕展間|家族與時光的凝視
9. 《京都人行走府城四十五日的凝視——望見臺南鬼神的所在》西垣肇也樹駐村成果展
10. 「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
11. 凝視・迴響:都市與自然的對話
12. 凝視他方的旋轉小路 - 關於寫實
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策展人如此有志一同,多少與十數年來某些倡導後現代的學者藝評人息息相關。不說別的,某巨擘就對我半開玩笑說:在某藝校萬一不提到「德勒茲」,研究所就休想畢業!更甭提尤其此間的公私獎助標案評審同溫層--上既好之,下必甚焉。用幾個關鍵詞命名展覽、論文、評論,且不說逼格真否高大上,至少,評審引為「吾道不孤」,是想當然耳。
但若細究這些響亮的口號與展覽或論壇內容的關連,我卻經常感到違和。以「靈光」的出處,現在一般指向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而言:無論該文宗旨、用詞、背景,以及班雅明其人畢生主張,都絕對不像很多人把靈光當成浪漫的精神、絕對的意志、宿命的懷舊,甚至是心靈的神力。至於「凝視」,除了法國後現代理論家以外,英國藝評人兼作家John Berger,以及美國女性主義者扮演與傳播的角色更不遑多讓。眾所周知:此間學界跟著美國大哥走,如法炮製是最安全的對策。於是展覽凝視、論文凝視、創作凝視,個個都希望抓住他人轉動不居的眼球。但吊詭的是:在人人划手機的年代,注意力早就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於是,渴求凝視的哀號,毋寧說是天鵝之歌!
命題之千人一面,除了反映想像力的匱乏,也透露出最該創新挑戰故習的一輩的原地踏步。原地所以踏步,來自思考的停更;思考的停更,來自求知的怠惰;求知的怠惰來自何種根源呢?不好說!總之,吃瓜群眾如我者,就看到太多做作的展覽與作品,太不靈光,就只得無視!

又及:但我第一次看到班雅明的文章有人把Aura譯成靈光,我真的納悶跟《魯靈光殿》有啥關係?
Btw, 誰還知道《魯靈光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