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含有「藝術家」共 126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展覽《已讀…不想回》由藝術家梁家溰與策展人賀靖淵共同策劃。探討了「已讀…不想回」的現象,並將其擴展為對語言控制、規訓制度與語氣生成方式的批判性視覺提案。透過水彩肖像混合硬筆書寫,創造出介於可讀與不可讀、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視覺場域,反思當代語言接收的困境與主體性的覺醒。
Thumbnail
本文分享臺灣劇場「創作導向」與「製作導向」兩種核心模式的區別、融合與相容之處。作者透過作品出發點、最終決策權責、核心服務對象三個面向,闡述兩者的異同,並分析在不同規模劇場及發展演進下,兩者如何交織影響,最終強調無論哪種導向,演出的成敗關鍵在於創作者與製作單位的互相尊重與合作,方能創造出精彩的作品。
Thumbnail
謝謝作者的文字;) 在這個討論基礎上,偶想分享個人工作經驗中發現的現實困境: 「大家是否意識到自己想要怎樣的導向領導前行,再組成團隊,溝通團隊內合作關係權責。」 再由此推展一個補充條件 這個意識要同時存在於雙方,這個溝通才成立 因為我的現實經驗是, 我們都可能以為對方理解而組隊接下案子, 路走一半才發現對方的同一個字詞的理解不是你以為的理解。 但頭洗下去了,不在同一個平台的認知下展開合作, 會讓這段工作過程除了要完成工作內容目標,還要持續分出心力磨合認知,案子的風險和工作量都可能超出彼此原預期。 所謂開局即地獄
migo楊-avatar-img
發文者
13 小時前
Lee Tsz Wai Vivien 我覺得你說得很好,創作者認為自己給出夠多的權限了,退讓許多自己在創作上的堅持了,但可能對製作單位來說不夠或是不是這個方向;反之亦然,製作單位覺得自己給創作者夠多的資源了,但對創作者來說根本給錯方向或不夠。 一開始沒有確認清楚兩邊的權責,在磨合的過程中就會需要花更多的力氣,然後還要處理製作及創作上的事情。
序曲:一座獻給內心的島嶼 走進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城市周遭的喧囂被一種安靜的詩意所取代,彷彿踏上了一座與世隔絕的島嶼。展覽的標題本身就充滿了奇妙的張力——「快樂島」,源自德布西描繪神話樂園的鋼琴曲,暗示著美好與抽離;而「日常的史-詩」,則將我們拉回到那些被忽略的、平凡無奇的生存瞬間。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十月的空氣變得透明起來,陽光落在牆上,像一層緩慢呼吸的光。走進童里,總有些細微的聲音在等你——翻書的沙沙聲、筆尖滑過紙面的節奏、以及人與人之間短暫又溫柔的交換。 這個月,我們邀請你一起走入創作者的森林、談夢、聊創作。
Thumbnail
富邦美術館巡迴展「路易絲・布爾喬亞」,以這句話作為宣傳: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說得好,這個展覽太精采了。 或許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但至少可以多去看看活得透徹的人的作品。 紅色的憤怒,從出生就被遺棄,紅色的悲傷,蜘蛛變形的關節,紅色的子宮,紅色的攻擊動能
Thumbnail
5/5富邦美術館
羅傑前往關渡自然公園參與2025自然藝術季,除了介紹關渡公園的濕地生態、賞鳥的樂趣,更著重於介紹藝術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並強調藝術與自然的融合。文章也提供了詳細的關渡自然公園參訪資訊!
Thumbnail
Milly-avatar-img
3 天前
推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展場!最後到淡水看夕陽也是很好的ending
Roger Wu-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Milly 我覺得很棒,感謝Milly的推薦👏
印尼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與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了《斷片》這個演出。本次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斷片》探討現代城市中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展現了社會運作由統一逐漸失序的過程,揭示幻滅的社會中日漸薄弱的凝聚力,及其衍生出的道德崩毀。
Thumbnail
探討藝術家梁家溰的展覽《I人語氣日誌》—試圖在一個語言過剩的時代,重新捕捉和呈現「語氣」主體性。展覽闡述藝術家如何回應社會規訓與資訊過載,並最終將語氣視為一種「尚未定錨」的感知形式,尋求存在安置。展覽更是一場語氣現象學的可視化實驗,強調語氣作為自我修補、自我邊界描繪的媒介,以及自我語氣共處的體驗。
Thumbnail
0/5《I人語氣日誌》梁家溰創作展
九月初秋,我回到母校東海大學,悶熱起霧的天氣,朋友帶我到圖書館的沙發吹冷氣看書。我隨手拿了一本藝術家雜誌,裡面除了藝術家們的資料,也能看到最新藝文消息。其中翻到一頁:「塞尚在人群中的個性相當低調、沉靜,對於事物的敬畏或是反叛則是透過畫作來表現。」受這段文字吸引,使我想深入了解這位“反叛”的藝術家。
Thumbnail
還記得那年夏天,我雙目被極端份子用辣椒水奪去,我終於體會到那種感受,那種...存在深淵的感受。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