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我回到母校東海大學,悶熱起霧的天氣,朋友帶我到圖書館的沙發吹冷氣看書。我隨手抓了一本藝術家雜誌,裡面除了藝術家們的資料,也能看到最新藝文消息。其中翻到一頁:「塞尚在人群中的個性相當低調、沉靜,對於事物的敬畏或是反叛則是透過畫作來表現。」受這段文字吸引,使我想深入了解這位“反叛”的藝術家。
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 (1839-1906),19世紀法國的後印象派畫家。原本順父親期望就讀法學院,但塞尚對繪畫的熱情仍遠超過法律,在友人建議下,塞尚從法律系退學,前往巴黎習畫。然而,孤僻、不喜交際的塞尚,難以忍受城市競爭激烈的藝術氛圍,加上周遭對他出身鄉下的朝諷,使他曾一度對自己失去信心,後來便搬回家鄉普羅旺斯艾克斯。塞尚性格強烈,曾被形容為「性情急躁又內向,容易憤怒卻也極度敏感」。不願隨波逐流的個性,加上當時動盪的法國社會,塞尚對學院派與沙龍制度心生排斥,寧可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藝術上,塞尚則極度講究結構與理性,以及不可磨滅的完美主義,他常反覆琢磨自己的畫作,不滿意就親手銷毀。塞尚重視色彩的表現力,強調形與色的結合,並以圓柱體、球體和錐體的幾何形態來理解萬物,像是許多立體派的創作思路,均奠基於塞尚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同時,他認爲「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他將自己獨有的色彩層次和筆觸,重建藝術的秩序。深刻、厚重、孤獨,這些特質皆可在塞尚的畫作中體會。
塞尚的父親是帽商兼銀行創辦人,讓塞尚的生活與同時代多數畫家截然不同。但父親希望他成為律師或是接管家族事業,與兒子追求藝術的志向相違背,父子關係也因此陷入長期緊張。下方這幅畫便透露出塞尚與父親之間微妙的距離感,父親頭戴軟呢帽,腳穿室內拖鞋,閱讀偏向自由派的報紙,與保守形象的父親格格不入,人物上方掛著塞尚早期的靜物畫,藉此影射出自己與父親在思想上的張力。厚塗的油彩與砌牆般的筆觸,搭配深沉的顏色,除了勾勒出父親的性格,也顯現出塞尚粗獷又強烈的藝術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