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海教育

含有「親海教育」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每次問大家怕水的原因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踩不到底」。事實上水深五十米與水深二米都是一樣的,共同點是「踩不到地」。然而,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技巧卻是能幫助你輕鬆漂浮的。本文章介紹穿著安全裝備和掌握身體浮在水上的技巧,幫助你更快適應在水中的狀態。
Thumbnail
學游泳也是這樣嗎?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Thumbnail
成為親海教育工作者五年下來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情形,台灣人普遍怕水尤其是海水,而每次下水都會有很多問題包含會不會流走、會不會沉下去之類的。 而外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這些擔憂,他們普遍很敢玩,有些海況就算是我們這種海洋活動經驗豐富的人看來不是那麼適合初學者,這些外國人依舊勇敢的往前衝,儘管他們依舊沒
Thumbnail
大陸深圳鹽田一名59歲男子日前玩SUP立槳時由於海上風力強勁,無法自行返回,因而失聯一整晚,讓家人憂心忡忡,沒想到隔天竟發現人漂流到20公里外的香港,還能自行爬上岸向人借電話報警求助。 綜合陸媒報導,張姓男子雖已年近60歲,但十分熱愛水上活動,對出事海域環境亦十分熟悉,2月24日下午回程時遭遇風浪
Thumbnail
海泳就是離開游泳池,換個地方游泳 曾經我以為在海裡游泳是不可能的,我以為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太專業了沒辦法加入。 但其實海泳需要掌握的知識只有一個 海流 而海流的閱讀方法也很簡單 「下水前丟一根木頭到海裡,看他往哪裡漂。」 這個方法可以很直觀的判斷海流的大小及方向呦 不過
Thumbnail
魚雷浮標相當於船上的救生圈,可用於自救或救助他人。 在台灣地區,所有舉辦海泳活動的主辦單位,對於海泳的服裝規定雖並不一致,但均規定魚雷浮標這一項是每位泳者的必備器具,足見魚雷浮標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果「健康是目的」,如果「時間(生命)是根本」,那就應該「把時間花在健康上」,議題應該轉換成「如何活躍老化」, 而不是「老化之後的退休、經濟、理財、保險」。
Thumbnail
擁抱海洋才是解決海洋休閒活動意外事件頻發的根本之道。 ······如何挑選正確、合適的救生衣? 如何才是正確穿著救生衣的方法與時機? 救生衣的功能到底有那些?事實上,有些錯誤觀念與迷失會因身穿救生衣卻適得其反的陷入險境。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張志鵬
這個觀點,我無法認同,第一,穿著救生衣在水上活動,如不慎落水,可以提高獲救的機會;第二,如在海面上意外落水,任何人的游泳能力,都不可能有辦法游回岸邊,所以救生衣的設計,一直以來都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浮在水面上,提高獲救的機會;第三,在海面上無任何遮蔽物,仰躺或是面朝下,只要能呼吸,減少體力消耗,都是好的選擇,避免失溫,也是一個重要的功能,所以,救生衣的設計原本就不是拿來游泳使用,在海面上胡亂消耗體力,只會大大降低獲救的可能,即便是奧運游泳選手,也無法從海中央游回岸邊的,千萬不要再以為會游泳,就不會溺水,在開放水域,最重要的是保持漂浮在水面,才能提高獲救的機會!另外,穿著救生衣是可以游泳的,緊急救難人員、經過訓練的後的救生人員,都有穿著救生衣游泳的經驗,訓練的場域,難度都是高於海邊的激流
不老水手因緣際會來到花蓮鹽寮,這被譽為退休安居的桃花源,企圖將他們的不老模式從這桃花源中擴散出去,不但要影響這桃花源中的居民,一起來體現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更要推動這不老模式成為台灣各角落、各階層的高齡者的美好生活方式。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