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

含有「誤判」共 3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Adversarial Attacks(對抗性攻擊)是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中,攻擊者透過對輸入數據進行微小且精心設計的擾動,使得模型產生錯誤判斷或錯誤預測的一種攻擊方式。這些擾動對人類來說幾乎不可察覺,但卻足以誤導模型。 Adversarial Attacks的定義與原理: • 攻擊者給模
去年7月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涼月號(すずつき)護衛艦闖入中國領海,遭中國發射2枚砲彈。當時雙邊如果誤判局勢,就可能擦槍走火,一發不可收拾。最近日本護衛艦「誤闖」中國領海的原因終於曝光⋯⋯
Thumbnail
D.S.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地科考題方向!考官很喜歡用這些「看起來像礦物,但其實不是」的例子來測試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礦物」的定義。 首先,我們快速複習礦物的定義,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天然形成 固體(排除液體、氣體) 無機(排除有機來源) 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化學式固定或在一定範圍
Thumbnail
海恰遊樂園現在是燈魚的世界,養燈魚之後才感受到養魚的輕鬆愉快,雖然燈魚跟飼主的連結性不如鬥魚,但牠們彼此之間的互動超有趣的!我想這就是我目前需要的距離,魚快樂我快樂我們好快樂。 燈魚們要很注意飛出去喔!防跳密網要蓋到萬無一失才行。為飛出去的兩隻橘子霓虹珍珠燕子哭哭,還有一隻水族店老闆送的畸形斑節鱂
Thumbnail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深刻,而且值得從兩個層面來看:實際面與哲學面。 ✅ 1. 實際層面:AI 確實會出錯 ChatGPT 的回答是根據大量資料與模型訓練做出的推測,並非「全知全能的真理機器」。當你看到明顯有誤的內容,以下幾種原因可能是主因: 資料來源不準確或過時 語境誤判(模型理解錯了你的
前言:為何重新定義AI創作的價值? 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破除對AI協助創作的誤解,並為其正名。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深刻改變著我們創作的面貌,但許多人誤以為AI能「一鍵生成」完美作品,忽略了人類在提示詞設計、內容篩選與多次修改中投入的過程與心血。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快速崛起,AI文章檢測工具也隨之誕生,目的是協助辨識哪些文本可能由AI撰寫。然而,這些工具本應輔助人類理解AI應用的界線,如今卻逐漸被誤用成一種「自動懷疑」與「機械裁判」的機制。許多真實由人類撰寫的作品,不幸被這些工具錯誤標註為「AI生成」。這種誤判
含 AI 應用內容
#思想#文章#人類
之前主題專家團隊也被成為狙擊對象,當時有寫文章分享過 https://vocus.cc/article/67d3bcf1fd8978000133c1f1
墨不出聲-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4
哈斯的採購人生 我之前還問你 那張機器人彈鋼琴的照片 是否有版權……之類的 想起來了嗎?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寫作工具漸漸進入教育、出版與內容創作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所謂的「AI文章檢測工具」也應運而生,聲稱能夠分辨出哪些內容是由AI生成、哪些是人類原創。然而,這些工具的判斷結果卻經常出現離譜錯誤,無辜指控許多作者「使用AI寫作」,甚至「偽造學術成果」。這不僅是..
含 AI 應用內容
#思想#人類#文章
當下的香草-avatar-img
2025/05/10
有血有肉的相信沒血沒肉的,人類怎麼了🍀謝謝分享值得反思的文字🍀
在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當下,AI寫作早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幻想,而是真切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學術論文、行銷文案,甚至純文學創作,AI的角色正日益顯著。然而,與此同時,一套針對「誰是作者」的機械化檢測體系也悄然成形,彷彿只要透過程式的演算,我們就能為創作貼上標籤,決定它的價值與歸屬。 我們
含 AI 應用內容
#創作#人類#寫作
觀念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