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都是從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就像是一副我們每個人獨特的濾鏡。
每當遇到某些情境,大腦會很快去翻找記憶,根據曾經的經驗,給出一套「這是怎麼回事」的詮釋。
但這就是容易讓我們在事情上誤判的關鍵點,這種快速生成的解釋,有時候會和事情本身的客觀事實不太一樣,當我們的詮釋偏離了事實,就很容易出現帶有偏誤的假設,而這些錯誤的判斷,常常直接影響我們後續的反應和行動,在各種人際互動中,這種偏差,往往就是誤解、衝突、隔閡的溫床。
這時候,有一個重要提醒!
感受是真的,但事實未必!
我們當下所感受到的情緒經驗,絕對是真實的存在,但需要留意的是,這份感受是建立在我們自己背後經驗的理解上,而這個理解,有可能和實際發生的事實有所落差。
所以,為了不要誤判,當情緒湧現時,不妨練習停一下,試著冷靜地去分辨:
我的感受是真實的沒錯,但這件事的真相,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
所以,當發現自己又掉進熟悉的反應模式,比如,心裡有個聲音「又來了!肯定會這樣!」心裡很不舒服時,該怎麼辦呢?
讓自己停一下!
這個停一下,不是壓抑情緒,而是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空間,覺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再去問自己幾個問題:
- 現在這個想法,我有哪些假設?(假設代表還不確定)
- 這些假設一定成立嗎?有沒有其他可能?
- 如果我一直用這種觀點來看事情,是不是老得到同樣的結果?
如果答案是「是」,那就表示,這個觀點值得重新檢視。
這也是我們真正有機會打破慣性、找到新路的起點。
這種「停下來→覺察→提問→辯證」的過程,聽起來簡單,但這其實可以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我們大腦裡的連結,讓我們慢慢建立出更健康、更有效的應對方式。
這樣的練習,跟認知行為療法(CBT)的核心概念很像,CBT認為,事情本身(A)發生後,我們的信念或想法(B)才會導致情緒和行為的結果(C),所以只要學會覺察並調整B,我們就有可能改變C,而這個「停下來重新審視信念」的動作,就是改變真正開始的地方。
所以,下次當你又快被熟悉的情緒帶著走時,提醒自己,慢一點,停一停,想一想,問一問。
這個小小的動作,可能就是改變人生的關鍵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