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瓦第

含有「韋瓦第」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2024/11/29-12/4適逢再次到新加坡出差,還記得2月底出差時是正好遇到美國甜心泰勒絲演唱會及水藍指揮+Bomsori小提琴的日子,但那時候行程太趕時間湊不上+我對泰勒絲沒什麼興趣,所以2場音樂相關演出都作罷,不過後來和同事去了很有趣的Night Safari,也是大開眼界。 (雖然住的飯
Thumbnail
話說我某年的導師班上有四個小娃,真的超愛說話。 嗓門大,卻還是那種童聲的音頻,接近女高音,音量也超大,隔著三間教室、三層樓都可以聽到他們的嚷嚷。 他們四位,無時不刻不說話,嘰嘰喳喳,什麼時間都可以說個不停,任何話題都可以接下去,無俚頭的接下去,沒完沒了。 如果不是老師板起臉出聲制止的話,我猜想
Thumbnail
哈哈!那這樣老師到底是愛或不愛這聒噪呢?!🤣
本文將解釋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的內涵與差異,接著介紹古典樂的派別與時期,瞭解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的代表作曲家,並賞析:韋瓦第、巴哈、海頓、貝多芬、聖桑、布拉姆斯、舒曼、羅西尼、夏布里耶、佛漢·威廉斯、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作品,讓我們在聽古典樂時,可以更清楚的知曉樂曲當時創作的時代背景及曲式意涵。
Thumbnail
閱讀這篇好順暢沒太多繁雜需刻意記憶的術語,再次複習不知讀了幾回的樂派又更清晰了,謝謝馬克先生導聆分享!翻看舊時聽課筆記"浪漫時期"裡記下這句「把我的故事告訴人家還有錢賺」覺得有趣,說理性時期音樂家自己的感覺不重要,演奏者地位沒像貝多芬之後那樣受聆聽者敬重,可想見"海頓爸爸"偶爾得來一首"驚愕"整整聽歌的人^^。 在見怪不怪的現代聽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際",想像百年前觀眾無法接受期望中的完美被破壞的內心躁動...。閱聽時,想起現代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 1940-2009)的作品"春之際"(Le Sacre du printemps, 1975),除了在舞蹈動作上改革,祭祀內容提供觀者對文明發展的反思,也為慣於日常的我們帶來新思考,如YT影片中說藝術作品本身好壞可能不是最重要,而是內容引起的思考與反思。原來在1913年那場舞劇後衍生400多個版本的"春之際"舞作,這樣破格的音樂,敢於挑戰與實踐的創新精神,為許多編舞家帶來了靈感,也真是音樂的魔力~🌟! 編舞家的試金石《春之祭》|https://youtu.be/hhG_otAJX-4?si=H4N63YAqlYbW0WBj|(9:30)Pina Bausch版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講到四季,最耳熟能詳(因為也常常被當廣告配樂)的就是紅髮主教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系列,分為春夏秋冬,結構引用維基百科的註解如下: E大調第一協奏曲,Op. 8,RV 269,《春》(La primavera) 快板(Allegro)、廣板
Thumbnail
本文介紹12首被KPOP女團歌曲所取樣的古典樂,包括⟨四季-春⟩、〈拉德茨基進行曲〉、〈D大調帕海貝爾卡農〉、〈勇士的進場進行曲〉、〈給愛麗絲〉、〈G弦上的詠嘆調〉、〈鐘聲〉、〈卡門-哈巴內拉舞曲〉、〈藍色狂想曲〉等,在此不做介紹及賞析,就只給您「聽歌賞樂🎧」的純音樂欣賞。
Thumbnail
韋瓦第所有音樂極為性感,譜寫於青年時代的《佛莉亞狂舞曲》尤其如此,十九段變奏無一不切入肌理,有時深刻見骨。作為血肉之軀的人必然有肉身的慾望,作為精神主體的人必然有心靈的渴求,兩種情緒在音樂中交纏,彷彿交媾的人體,沉淪之後渴求抽離,但總在最後一刻戀戀不捨。
Thumbnail
今天是我離婚以來,第一次領悟到,其實婚姻制度,並非全都是壞處。 如何定義「女人」,尤其是婚姻關係中的女人? 婚姻如同原子彈炸毀所有,然而,也可能如同煙花一般燦爛奔放。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