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W LIU-avatar-img

ZW LIU

1 位追蹤者

ZW LIU

1 位追蹤者
一位相信「身體會說話」的物理治療師。 這些年走在運動場與診間之間,看過選手在傷痛中掙扎,也陪伴他們在重拾自由。 我研究動作、數據與人之間的細膩關係。 比起追求完美動作,我更關心每個人活得自在的樣子。讓更多人在運動後不只是痠痛與疲憊,而是擁有理解照顧自己的能力,慢慢走向一種「把日子過好」的生活。
avatar-img
ZW LIU的沙龍
3會員
24內容數
這裡是由物理治療師經營的健康沙龍,一個專屬於運動愛好者、痠痛困擾者與術後復健者的知識基地。我用淺白的語言談專業,從運動傷害預防、術後照護到日常保健,分享最實用的觀點與真實的臨床經驗。讓你更理解身體,也更安心地照顧它。健康,從認識自己開始。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一、當單一治療顯得無力 🏃‍♂️你是否聽過或經歷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月拉筋、兩個月吃藥、三個月做復健,結果肌腱的疼痛還是頑固不去?從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跳躍膝,到網球肘或肩夾擠症候群,這些「肌腱病(tendinopathy)」常讓運動員與病人反覆受苦。
(附上你從沒聽過的實證研究)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肩頸痠痛的經驗── 每天早上起床像是被五歲小孩用腳當枕頭踩了一晚;電療做到認識診所阿姨、針灸扎到懷疑人生,按摩時還被說「你這是氣結」…… 痠、緊、卡,就像你對人生的情緒投射在肩頸上。 吃藥有用三天、拉脖子有效三秒,一到晚上照樣痛到懷疑人生。
Thumbnail
當我們聽到「脊椎退化」、「滑脫」、「骨刺」、「壓迫性骨折」這些詞,第一時間很容易心頭一緊,甚至想:「啊,我的脊椎是不是壞掉了?」
當你讀完〈腰痛不等於人生黑白〉,也許你會問: 「那我到底可以怎麼治療?」 「那些說物理治療有效的,是怎樣的研究?」 這篇,是寫給你已經開始想了解更多、想真正找回生活的人看的。
當腰痛持續了好一段時間,連走路、起床、轉身都變成一種挑戰,很多長輩會問:「我是不是快走不動了?是不是要準備開刀了?」甚至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從此黑白了。這是一篇寫給有這種心情的你——或者你身邊正在經歷這樣困境的家人,請放心,人生絕對還有彩色的一面,尤其是當我們知道該怎麼走下去的時候。
✦ 每個人都痛過,但我們懂它嗎? 如果你今天醒來,腰還是隱隱作痛,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昨天睡姿不好?還是椎間盤又發作了?我們總是習慣用「結構」解釋痛,仿佛只要找出哪裡壞了,就能解決問題。
Thumbnail
✦ 疼痛,曾是我們無需懷疑的事 「你現在有多痛?從0到10分打分。」 這是醫療院所中最常見的對話之一。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痛」是直接、客觀、可量化的東西。跌倒流血了會痛、燙到手會痛,組織受傷→神經傳遞→大腦處理→感到疼痛,這個流程像極了按下門鈴後,裡頭的鈴響自然地響起。
🏃‍♂️ 運動員的日常,是一場與疼痛的拉鋸戰。 每一次衝刺、每一下落地,每一聲肌肉發出的細語,都是身體與意志的對話。當疼痛成為訓練後的常態,NSAIDs(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自然走入運動員的生活,如同訓練後的乳清、比賽前的例行檢查一樣習以為常。它們來得方便,止痛迅速,甚至彷彿讓人可以忘卻不適。
你是否在走路時覺得髖部卡卡的、痛痛的?或是早上剛起床時需要「熱身一下」才能活動自如?很多人會以為這只是「老了」、「退化」的正常現象,但實際上,這樣的疼痛很可能是「髖關節炎」的警訊。事實上,台灣每年因髖關節退化就診的中老年人持續增加,尤其是女性、曾有髖部受傷病史者、或長期負重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
髖關節,是我們身體裡最安靜但最關鍵的連結。它支撐著奔跑的速度、旋轉的優雅、跳躍的勇氣。但有時,一種說不上來的卡卡、不舒服,甚至是刺痛,卻悄悄潛入日常——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肌肉拉傷,也不是單純的老化,而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非關節炎性的髖關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