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痛過,但我們懂它嗎?
如果你今天醒來,腰還是隱隱作痛,你可能會想:是不是昨天睡姿不好?還是椎間盤又發作了?我們總是習慣用「結構」解釋痛,仿佛只要找出哪裡壞了,就能解決問題。
然而統計顯示:
❝ 85% 的慢性下背痛找不到明確的解剖異常,也就是所謂的「非特異性下背痛」。❞
— Deyo et a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
這表示,我們不能再只用「機械故障」的邏輯來看待疼痛。痛,不只是一個身體事件,它是整個人身心狀態的總結。
✦ 痛,是身體、神經與情緒的交會
根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的定義:
❝ 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與情緒經驗,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有關。❞
這句話關鍵在「與…有關」而非「必然存在損傷」。讓我們來解構「痛」的三個層面:
🧠 1. 神經傳導與大腦解讀
當你被刀割傷時,疼痛並非來自傷口,而是傷口的訊號被送往脊髓 → 腦幹 → 腦丘 → 感覺皮質 → 前額葉與扣帶回,大腦才決定是否生成「痛感」。
MRI 研究發現:
當實驗者看到伴侶受苦,自己腦中的「痛覺區」也會活化(Singer et al., Science, 2004)——證明痛有「共感」性,也具有社會性與情緒色彩。
😞 2. 情緒壓力與疼痛感知
根據英國一項納入 1,000 名慢性痛病患的研究(Fayaz et al., 2016),
抑鬱與焦慮患者的慢性疼痛風險提高 2.6 倍,且疼痛強度與情緒困擾呈高度正相關。
也就是說,情緒不是結果,而是放大器。焦慮會讓你更注意身體不適,悲傷會降低你對痛的容忍,孤獨更會關掉身體的內源止痛系統(endorphins)。
📉 3. 腦神經可塑性與痛的「記憶」
長期疼痛會改變腦的結構。慢性痛患者在前扣帶回、海馬迴與杏仁核等區域出現萎縮(Apkarian et al.,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9),這不只影響疼痛的強度,也可能讓情緒低落、記憶模糊、注意力變差。
換句話說,久痛成病,會改寫大腦,進入惡性循環。
✦ 那我們可以怎麼處理痛?
現代疼痛管理已經走向「生物-心理-社會」整合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重點在於:
✅ 多面向評估
• 傷在哪?有沒有發炎或神經壓迫?
• 心情如何?最近壓力怎麼樣? • 睡眠、活動、社交、人際有沒有改變?
🔍 工具如:「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PCS)」、「Fear-Avoidance Beliefs Questionnaire(FABQ)」等,可量化患者對痛的情緒反應與活動避免程度。
🧩 整合式治療

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改變大腦的解讀方式,而非單純阻斷訊號。
✦ 痛,不只是要治好,而是要被「理解」
回到臨床,有太多患者跟我說:「我這麼痛,但醫生說找不到問題,難道是我想太多?」
不是你想太多,是你被簡化了。
痛不是單一點的問題,而是整體人生與身體之間的對話。
它提醒你該慢下來、改變某些習慣,甚至重新檢視生活的樣貌。
而我們專業人員的角色,也不是要幫你「消掉」疼痛,而是要幫你「理解它、解碼它、與它共處、最後跨過它」。
痛,讓我們學會傾聽身體;
理解痛,才是復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