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炎,不只是老化的代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你是否在走路時覺得髖部卡卡的、痛痛的?或是早上剛起床時需要「熱身一下」才能活動自如?很多人會以為這只是「老了」、「退化」的正常現象,但實際上,這樣的疼痛很可能是「髖關節炎」的警訊。事實上,台灣每年因髖關節退化就診的中老年人持續增加,尤其是女性、曾有髖部受傷病史者、或長期負重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

今天我們來談談「髖關節炎」——從如何診斷、如何保養、到什麼時候該考慮手術,讓你在面對關節老化時,不再無助,而是有方向、有選擇地照顧自己。


🔍什麼是髖關節炎?是怎麼發生的?

髖關節炎主要指的是關節內的軟骨逐漸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之間摩擦、產生發炎反應,最終造成疼痛、僵硬與功能下降。

髖關節炎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1. 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 與年齡、基因、使用年限有關
    • 最常見,台灣女性比例偏高
  2. 次發性關節炎
    • 與髖部發育不良、舊傷、先天異常等有關
  3. 發炎性關節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 屬於自體免疫疾病
    • 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需搭配免疫科治療

🧭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髖關節活動角度變小:穿襪子、綁鞋帶變得困難
  • 踩地時出現深層疼痛:從鼠蹊部一路延伸到大腿
  • 久坐久站後容易僵硬:需要「暖機」才能繼續活動
  • 行走距離變短:容易跛行、或必須倚靠拐杖

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你:「髖關節正在退化中。」


🩺醫師怎麼診斷髖關節炎?

✅ 臨床問診與理學檢查

  • 疼痛的位置與時間(是否晨間僵硬?活動後變嚴重?)
  • 活動限制(是否可盤腿、下蹲、上樓梯?)
  • 特定測試如FABER、FADIR用來判別是否為關節本身病變

✅ 影像學檢查

  • X光:最基本且重要,可看出關節間隙變窄、骨刺、骨硬化等變化
  • MRI:可看出早期軟骨退化或合併其他問題,如盂唇破損
  • 超音波:觀察滑囊腫脹或關節積液的輔助工具

根據美國AAOS的臨床指引,只要是中年以後出現典型症狀,加上影像異常,即可診斷為髖關節炎。


🧘‍♂️保守治療:好好照顧髖關節,其實不一定要動刀

大多數輕中度的髖關節炎患者,透過非手術治療就能維持生活品質、延緩惡化。

1. 減重與負重管理(推薦等級:強)

  • 每減1公斤體重,髖關節受力可減少約3公斤
  • 避免長距離走路、上下樓梯與提重物

2. 個別化物理治療與運動計畫(推薦等級:強)

  • 增強臀肌、核心穩定、骨盆控制能力
  • 提升走路效率,降低代償與磨損
  • 水中運動(游泳、輕踩水中飛輪)特別推薦

3. 止痛藥物與消炎劑(推薦等級:中等)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短期內有效
  • 長期服用需注意腸胃與腎功能副作用

4. 輔具與鞋墊協助

  • 輔助拐杖或髖部支撐裝置可減輕疼痛
  • 避免穿太硬的鞋底,選擇吸震性高的鞋款

5. 注射療法(推薦等級:有限)

  • 包括玻尿酸、類固醇、PRP
  • 效果因人而異,建議由醫師評估關節磨損程度後再施打

🔧手術什麼時候該做?關節置換不是「最後一步」,而是「正確的選擇」

當非手術療法已無法改善症狀,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時,醫師可能會建議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 適合手術的狀況包括:

  • 疼痛導致無法正常行走或睡眠
  • 關節活動角度大幅減少,連日常功能都受限
  • X光顯示嚴重軟骨耗損與變形

🛠️ 髖關節置換手術簡介

  • 將磨損的股骨頭與髖臼表面移除,換上人工關節
  • 手術時間約1-2小時,住院通常5-7天
  • 術後可快速下床行走,並進行復健

✅ 成功手術的關鍵:

  1. 手術時機抓得恰當
  2. 有經驗的骨科醫師
  3. 有復健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團隊

根據統計,人工髖關節的壽命約15-20年,成功率高達95%以上,是現代醫學最成功的手術之一。


❤️好好照顧髖關節,就能好好走下去

髖關節炎的確不會自己痊癒,但透過早期診斷、個別化治療,以及必要時接受手術,多數人都能恢復生活品質,重新享受走路、旅遊、甚至跳舞的自由。

不要再忍耐、不要以為這只是「老毛病」。身體發出的疼痛訊號,正是在提醒你:「該照顧自己了」。

讓我們陪你一起,從現在開始,走得更穩、更自在。


🌊番外篇:物理治療中的隱藏利器──水中療法

「我是不是老了,怎麼一動就痛?但一動又怕更嚴重……」這是許多關節疼痛患者的心聲,尤其是髖關節炎患者──走路會痛,爬樓梯會喘,運動又怕加重病情。

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一種「低衝擊、高效率」的運動方式,能在不增加關節負擔的情況下,幫助你重拾自信與行動力。這就是水中療法。


💧水的特性,為什麼是治療的好幫手?

水,這個我們每天接觸的東西,在物理治療師眼中,卻是一項極具潛力的治療工具。原因就在於水的三大特性:

1. 浮力(Buoyancy)

  • 水會支撐你身體的重量,減少關節壓力
  • 在水中行走時,關節負重僅為陸地的30~50%
  • 對於膝蓋、髖關節退化者特別友善

2. 阻力(Resistance)

  • 水的密度比空氣高800倍,移動時自然產生阻力
  • 無須額外器材,即可鍛鍊肌力與穩定度
  • 阻力均勻且安全,不易造成拉傷

3. 水溫(Thermal effect)

  • 水溫控制在攝氏32~34度最適合治療
  • 能放鬆緊繃肌肉、減少疼痛與痙攣

🚶‍♀️誰適合水中療法?不只運動員或游泳高手

許多人會誤以為水中療法是給「會游泳的人」用的,其實完全不是。

適合水中治療的人包括:

  • 髖關節或膝關節退化患者:降低活動痛、改善行走能力
  • 開刀後復健期病人:例如髖關節置換、韌帶修補後初期
  • 肥胖者:水中運動相對輕鬆,能建立信心
  • 神經系統問題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水中提供安全的支持與活動空間
  • 長期久坐、下背痛者:水中活動有助於伸展與核心強化

🏊‍♂️水中治療都做些什麼?不是游泳也不是泡水

在物理治療師的帶領下,水中療法其實有系統、有目標,不是隨便「泡泡水」而已:

🧘‍♀️動作設計會根據病人狀況,包含:

  • 水中行走與側步練習:改善平衡與下肢控制
  • 抬膝、抬腿訓練:強化髖屈肌與臀肌
  • 水中深蹲:幫助穩定骨盆,恢復功能
  • 上肢運動(如水中拉伸、划水):改善姿勢與肩膀活動
  • 水中器材輔助訓練:利用浮板、水阻力器具加強效果

📊有沒有實證支持?絕對有,而且效果驚人!

根據多篇系統性回顧與實證研究指出:

  • 水中訓練能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如髖、膝、腰)
  • 長期水中訓練能提升肌力與心肺耐力
  • 相較陸上運動,更能維持患者長期參與動機
  • 關節置換術後病人若能及早介入水中療法,復原速度更快、生活品質提升明顯

其中一篇2020年的綜合分析甚至指出,水中訓練組在6週內的疼痛改善效果,超過一般陸上徒手運動組達2倍以上。


❤️水,是身體與心靈的療癒場域

很多人在第一次進入水池時會有點緊張,但幾次之後,幾乎每個人都會說:

「我終於可以自在走路了。」

「在水裡,我不怕跌倒,不怕痛。」 「這是我這幾年最享受的運動時光。」

水,不僅減輕身體的重量,也慢慢鬆動我們長年累積的壓力與不安。


👋給你的一句鼓勵

如果你正面對髖部或下肢的疼痛,別急著放棄運動,也別讓害怕阻礙了你恢復的可能。也許,你只是還沒遇見水中療法這位安靜但強大的夥伴。

你不需要會游泳、不需要全身筋骨都好,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我們就會陪你一起,在水裡,重新找回行動的力量與信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W LIU的沙龍
3會員
24內容數
這裡是由物理治療師經營的健康沙龍,一個專屬於運動愛好者、痠痛困擾者與術後復健者的知識基地。我用淺白的語言談專業,從運動傷害預防、術後照護到日常保健,分享最實用的觀點與真實的臨床經驗。讓你更理解身體,也更安心地照顧它。健康,從認識自己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Thumbnail
這次來求診的病友是一位年輕媽媽,平時除了要照顧孩子,還需要長時間坐著使用電腦工作,所以經常覺得顳顎關節緊繃而且肩頸疼痛!過去她長期在復健科接受治療,但一直沒有明顯改善,甚至有疼痛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這次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永川醫院嘗試『乾針治療』。
Thumbnail
從筋膜認識疼痛原因 - 縮水乾枯的連身衣 我們現代開始會聽到的筋膜,經常會以緊身衣、我們現代開始會聽到的筋膜,經常會以緊身衣、吃肉時的薄膜去做說明及想像。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長期久坐使身體僵硬緊繃,常見胸椎、腰椎骨盆幾乎處在僵硬不動狀態,產生肩頸痠痛、膏肓痛、腰痠等,都是身體告訴我們需要去注意姿勢和
Thumbnail
從筋膜認識疼痛原因 - 縮水乾枯的連身衣 我們現代開始會聽到的筋膜,經常會以緊身衣、我們現代開始會聽到的筋膜,經常會以緊身衣、吃肉時的薄膜去做說明及想像。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長期久坐使身體僵硬緊繃,常見胸椎、腰椎骨盆幾乎處在僵硬不動狀態,產生肩頸痠痛、膏肓痛、腰痠等,都是身體告訴我們需要去注意姿勢和
Thumbnail
前陣子看我爸走路怪怪的,感覺哪裡受傷姿勢不是很順。 問了我爸還說沒有沒有,追問下才說走路左膝蓋會不舒服、會嘎嘎作響,動久了隱隱作痛,嚴重還會從大腿外側抽痛到小腿,導致上下樓梯困難,蹲下站起時需扶著東西才有辦法起身。
Thumbnail
前陣子看我爸走路怪怪的,感覺哪裡受傷姿勢不是很順。 問了我爸還說沒有沒有,追問下才說走路左膝蓋會不舒服、會嘎嘎作響,動久了隱隱作痛,嚴重還會從大腿外側抽痛到小腿,導致上下樓梯困難,蹲下站起時需扶著東西才有辦法起身。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斜角肌是我們頸部連結胸腔的重要肌肉,我們正常的呼吸模式會使用肚子與胸腔出力來將空氣吸進體內,但成年人不知為何,慢慢忘記原本的呼吸模式,可能是生活緊張,也可能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會使用脖子的肌肉呼吸,常常就使我們脖子的斜角肌變得過度疲勞。 據作者描述,在他的理療課程中的學員,有一半的人斜角肌有潛
Thumbnail
斜角肌是我們頸部連結胸腔的重要肌肉,我們正常的呼吸模式會使用肚子與胸腔出力來將空氣吸進體內,但成年人不知為何,慢慢忘記原本的呼吸模式,可能是生活緊張,也可能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會使用脖子的肌肉呼吸,常常就使我們脖子的斜角肌變得過度疲勞。 據作者描述,在他的理療課程中的學員,有一半的人斜角肌有潛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
Thumbnail
較深層的頸後肌肉 這些肌肉分別有頭半棘肌、頭最長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 主要讓我們頸椎可以往後仰與轉動,產生症狀的主因還是因為不良的讀、寫工作習慣,使頸部長時間呈現往前彎的姿態。 當它開始產生症狀的時候會產生頭痛與類似提肩胛肌的疼痛現象,並且頭在往前彎曲還有轉頭的動作都會受到
Thumbnail
較深層的頸後肌肉 這些肌肉分別有頭半棘肌、頭最長肌、頸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 主要讓我們頸椎可以往後仰與轉動,產生症狀的主因還是因為不良的讀、寫工作習慣,使頸部長時間呈現往前彎的姿態。 當它開始產生症狀的時候會產生頭痛與類似提肩胛肌的疼痛現象,並且頭在往前彎曲還有轉頭的動作都會受到
Thumbnail
吹到冷風時,你會有顱內疼痛的感覺嗎?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都面臨長時間坐姿或工作緊張等因素導致的頸部不適問題。 頭夾肌和頸夾肌作為頸部的重要肌肉,經常因為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而緊張和疲勞,進而引發頸部疼痛、僵硬和不適感,甚至會有貫穿頭顱的疼痛,並且影響近距離視物能力。 肌肉功能 頭夾
Thumbnail
吹到冷風時,你會有顱內疼痛的感覺嗎?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都面臨長時間坐姿或工作緊張等因素導致的頸部不適問題。 頭夾肌和頸夾肌作為頸部的重要肌肉,經常因為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而緊張和疲勞,進而引發頸部疼痛、僵硬和不適感,甚至會有貫穿頭顱的疼痛,並且影響近距離視物能力。 肌肉功能 頭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