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曾是我們無需懷疑的事
「你現在有多痛?從0到10分打分。」
這是醫療院所中最常見的對話之一。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痛」是直接、客觀、可量化的東西。跌倒流血了會痛、燙到手會痛,組織受傷→神經傳遞→大腦處理→感到疼痛,這個流程像極了按下門鈴後,裡頭的鈴響自然地響起。
但疼痛,真的是那麼簡單的訊號傳遞嗎?
你可能也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手術後傷口早已癒合,但痛感卻如影隨形; 小時候扭傷腳,隔天上場打球卻完全忘了痛; 某些日子,明明只是輕微的痠痛卻讓你心煩意亂。
疼痛,似乎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也人性得多。
✦ 原來,大腦才是疼痛的製造者
我們一直以為,疼痛是從外而內發生的現象——外在組織受傷,大腦被動接收訊號。但根據現代疼痛科學的觀點,我們錯了:疼痛是一種大腦對「危險」的主觀評估,是一種「意見」,而非反射反應。
大腦並沒有一個「疼痛中樞」,而是分布在不同腦區的感覺、情緒、記憶與期望等網絡交織的結果。每一次疼痛的經驗,都是一種個人化的神經風景(neurosignature)。
也因此,焦慮、恐懼、自我批判、孤獨——這些都會讓疼痛更強烈。
而有些人的疼痛,甚至可能沒有任何可檢查到的傷害來源。這不是裝病,而是「痛」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獨立存在的疾病。
✦ 我們該如何對待疼痛?
當我們明白疼痛的本質後,就不能再單靠止痛藥、封閉針、或影像檢查的異常與否來判斷一切。
如果疼痛是「大腦的意見」,那麼,重點就在於我們是否能說服大腦「你現在安全了」——
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轉變,也是一種療癒的起點。
🧠 心理治療與正念練習,早已被證實能有效改善慢性疼痛,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與正念減壓(MBSR),這些方法教導人們重新認識痛的來源、調整痛的解讀方式,甚至用冥想和呼吸降低腦中痛覺網。
🤝 社會支持更是強大的止痛劑。研究發現,擁有更多社交連結的人,對疼痛的耐受度更高,這不僅是心理上的慰藉,也是真實的大腦類鴉片物質釋放所致。
🔍 重新教育自己與病患,了解痛不代表壞掉、不一定是傷害,不需要與疼痛對抗,而是學會與它共處、辨識它的訊息,才是對痛最深的尊重與回應。
✦ 疼痛不只是「症狀」,它是我們身體的語言
在一次疼痛門診中,一位四十多歲的跑者坐在椅子上,握著膝蓋問我:「我這樣是不是壞掉了?怎麼MRI看不出來,但我就是很痛?」
我望著他沉默片刻,然後回他:「你的膝蓋,也許沒壞,但它在提醒你,生活中可能哪裡出了點問題。我們一起找找看,好嗎?」
疼痛不只是身體的警訊,更是情緒的出口、記憶的殘影、以及我們對自我安全的總結。
下一次你感覺到「痛」,也許可以換一個問法:
不是「我要怎麼讓它消失?」,而是 「它在告訴我什麼?我可以怎麼回應它?」
疼痛不是你的敵人,
它是你身體裡那個最誠實的說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