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趨緩之後—紐約上班族生活的新常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0年上半年,疫情來勢洶洶,大部分的紐約公司機構遵照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開啟暫時無期限的在家辦公(Work From Home, WFH)。經過一年多與病毒的鬥爭,2021年春天,紐約疫情越趨穩定,除了部分工作型態較自由的職業已轉為永久遠端辦公外,許多公司開始研討回辦公室上班的可能性

在紐約工作的筆者將結合自身及身旁朋友們的經歷,帶大家來一起看看紐約上班族的後疫情時代有什麼變化。

混和性上班政策

raw-image

雖說公司開始要求員工回辦公室上班,但有了一整年遠距辦公的經驗,許多產業主導者紛紛意識到:就算不進辦公室,許多工作仍然能被完成。因此混和性(Hybrid)上班政策就成為了後疫情時代相當熱門的選項之一。

所謂的混和性上班政策,顧名思義,便是一部分時間進辦公室工作,一部分時間維持遠端辦公。以筆者和筆者先生的經驗為例,我們任職的公司都規定七月開始回辦公室上班,但是一週只需要進辦公室兩天,其餘三天仍維持居家辦公,至於是哪兩天回辦公室,員工提前和主管約定好即可。

而這樣的工作型態其實對雇主和雇員雙方都有利。

對雇主而言,員工分批進辦公室上班,有助於繼續維持防疫措施,例如:社會安全距離、消毒等等。也能夠減少公司場地租金,畢竟辦公室同一時間需要容納的員工變少了。筆者先生的公司決定實施混合性上班政策後,很乾脆的退租了一層辦公室,並調整裝潢,將辦公室改為開放式空間,整體座位數比起疫情前,整整少了一半,就算想叫所有員工同時回辦公室上班,位置也不夠坐。

對員工而言,在家工作除了能減少通勤開支,如果是有嬰幼兒的年輕家庭,夫妻之間也較能夠互相幫助,降低送托嬰中心或請保母的額外花費。據最近為了送小孩去托嬰中心,而傷透腦筋的友人所說,紐約全日制托嬰中心常見花費大約$38,000美金/年,半日制托嬰中心則是大約$28,000美金/年。

發覺更多科技與線上教育的可能性

疫情開始之前,除了一些科技和新創企業外,許多公司的工作型態仍維持相當傳統的模式,像是專案得通過一關關紙本簽呈才能實施,或者開會前要經歷一番廝殺才搶的到會議室。

但疫情爆發後,為了使遠端作業保持效率,許多公司開始引進新的軟體技術。例如線上簽呈系統(大家都在家辦公,如果用紙本郵寄,大概得等到天荒地老);因為無法實體進辦公室開會,學習如何使用Zoom、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等線上會議軟體便至關重要。

個人專業技能方面。疫情爆發前,儘管許多公司習慣提供教育津貼作為員工福利,會實際利用個人時間去進修的員工還是少之又少,畢竟平時上班就已經十分勞累,下班和假日自然只想好好放鬆休息。但疫情卻改變了大量上班族的看法,社會經濟與產業變革前景難以預料,自己擁有越多專業技能,便能確保自己的職場競爭力越強,因此報名線上課程成為一種潮流,其中又以結業後提供證書,供資方認證的幾個大型平台最受歡迎(例如:Coursera、Udemy等等)。

raw-image

前幾日和主管討論回辦公室後的工作模式。原本非常重視人與人的連結,喜歡打電話和親筆寫紙條(我個人估計是主管年紀較大,不太習慣用電腦)給我的主管表示,在家工作期間,他被迫拾起打字技能,現在一分鐘能打40個字了,我幾乎感動得痛哭流涕,終於不用再猜他的英文草書在寫些什麼。

這些意外的收穫是實實在在,不會消失的。

與同事相處模式的改變

美國職場相當重視所謂的Small Talk,中文被翻譯為寒暄或閒聊,也就是美劇裡常見的,兩個美國上班族見面後短短幾十秒的開場白,也許聊聊天氣、談談運動賽事或者家庭生活,發生場域不外乎辦公室茶水間,和中午休息走路去買便當的路上。

雖然Small Talk大多都是比較輕鬆愉快的話題,不觸及隱私,但如果因為這樣就把它真的當作一般閒聊,那可就太小看它了。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Small Talk是建立人脈的第一步!

在東方人的印象裡,美國人個性似乎較直來直往,講話不拐彎抹角,這其實只對了一半。根據筆者親身經歷,美國人講話是直接,但這只限於已經建立關係,有交情的雙方。如果是初次見面的陌生人,或者與對方不熟悉,美國人仍然喜歡委婉的溝通

而Small Talk就是美國人在職場含蓄自我介紹的方式,藉由短短幾十秒,試探同事的喜好,評估對方是否適合繼續來往。舉例而言,比起平舖直述告訴對方我今年幾歲、來自哪個國家,雖然提供很多資訊,但感覺冷冰冰(像在工作面試),而且內容流於表面。不如從自己昨天看的足球賽入手,搞不好同事也是足球熱愛者,兩個人反而能夠更深入的聊聊,綻放友誼的小花。

raw-image

疫情期間,所有人都在家辦公,少了和同事在電梯或咖啡機旁閒聊的時間,也大幅降低了Small Talk的機會(應該不會有人特別打電話跟同事聊天吧?這種刻意的行為超越Small Talk,就叫Talk了)。部分公司擔心員工之間感情生疏,想盡辦法增加員工之間的交流,最簡單的就是定時安排線上的群體Happy Hour,劃出一段時間,將員工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專門在線上會議室中和彼此聊天。也曾聽聞一些朋友的公司採用虛擬辦公室的作法,除了沒辦法實體見到同事外,能夠以虛擬的卡通人物與對方互動,語音聊天或文字聊天都不是問題。

雖然不論前者或後者,都有其弊病的存在,但成效卻仍然是顯著的,溝通多了,資訊透明了,問題就少了。

結語

這場疫情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社會結構型態,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身處其中的我們,必定會經歷一段不適應期。而只有放寬心胸,不拘泥於傳統模式,我們才能夠更順利的去接納這些我們過去不熟悉的新事物,一步步走向明天。


原文於2021/06/17刊登在NEX Foundation內的Media Lab: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收藏、點讚,並追蹤我們即可獲得最新的文章通知喔!有任何想法或回饋,也歡迎在下方留言,並參考NEX 媒體實驗室| 台灣觀點世界亮點,即可得到更多資訊。您的認同是我們最大的鼓勵!


認識本文作者:I Cheng Huang
土生土長的台灣孩子,期許自己實事求是,但總是天馬行空。本業是在數據堆裡打滾的
行銷人,夢想成為作家。目前旅居紐約,每天在大蘋果中書寫世界的故事。
執行編輯:Vivi Lin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的沙龍
23會員
50內容數
2023/04/01
「想法比操作重要」。台灣是英語碩士畢業,而遠赴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Erin Chiu不只一次和作者強調;她認為學校安排許多業師的課程,不但讓她有機會直接了解澳洲的設計產業之外,和不同國籍的同學一起學習,也讓剛開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而無法有貢獻的Erin,在多次互動中增強了自信也打開了腦袋。
Thumbnail
2023/04/01
「想法比操作重要」。台灣是英語碩士畢業,而遠赴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Erin Chiu不只一次和作者強調;她認為學校安排許多業師的課程,不但讓她有機會直接了解澳洲的設計產業之外,和不同國籍的同學一起學習,也讓剛開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而無法有貢獻的Erin,在多次互動中增強了自信也打開了腦袋。
Thumbnail
2023/03/25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系列專欄,作者這次邀請到在旋濱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就讀設計碩士的Erin Chiu。台灣英文系畢業的Erin要和大家分享她如何從一個非設計專業的學士生,在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的過程和遇到的挑戰,以及在這一波疫情下課程受到的影響與上課方式的改變。
Thumbnail
2023/03/25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系列專欄,作者這次邀請到在旋濱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就讀設計碩士的Erin Chiu。台灣英文系畢業的Erin要和大家分享她如何從一個非設計專業的學士生,在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的過程和遇到的挑戰,以及在這一波疫情下課程受到的影響與上課方式的改變。
Thumbnail
2023/03/18
前往美國進修念碩士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其中最讓人躊躇不前的因素,無非是那高昂的支出莫屬!美國不僅學費高昂,生活費也高於台灣。如何在出發前甚至準備申請學校前準確估算自己的總支出呢?作者曾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念過一年半的碩士,用親身經驗告訴你如何估算自己的花費,也提供一些簡單的省錢方法幫你省下你在美國的開銷
Thumbnail
2023/03/18
前往美國進修念碩士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其中最讓人躊躇不前的因素,無非是那高昂的支出莫屬!美國不僅學費高昂,生活費也高於台灣。如何在出發前甚至準備申請學校前準確估算自己的總支出呢?作者曾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念過一年半的碩士,用親身經驗告訴你如何估算自己的花費,也提供一些簡單的省錢方法幫你省下你在美國的開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場疫情下來逼得公司與員工得遠距上班,調整為混合型態的上班模式是現在進行式與未來趨勢,本集吉白職場提供3個方法,拉近老闆看不見員工❣️心的距離❣️
Thumbnail
一場疫情下來逼得公司與員工得遠距上班,調整為混合型態的上班模式是現在進行式與未來趨勢,本集吉白職場提供3個方法,拉近老闆看不見員工❣️心的距離❣️
Thumbnail
2020 年爆發 Covid-19 ,因蔓延快速,使我們的生活遭受巨大影響。以上班族為例,原本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為因應疫情政策,多數企業皆執行遠距辦公的營運模式,病毒流行至今雖已逐漸趨緩,但為了能夠更彈性的配合政府未知的政策,未來「混合辦公模式」將成為新常態。 遠距辦公型態對企業主來
Thumbnail
2020 年爆發 Covid-19 ,因蔓延快速,使我們的生活遭受巨大影響。以上班族為例,原本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為因應疫情政策,多數企業皆執行遠距辦公的營運模式,病毒流行至今雖已逐漸趨緩,但為了能夠更彈性的配合政府未知的政策,未來「混合辦公模式」將成為新常態。 遠距辦公型態對企業主來
Thumbnail
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嘗試遠距工作、在家工作或是混合辦公方式持續維持營運,但疫情逐漸消退後的「後疫情時代」,卻發現員工已回不了辦公室。過去我們的生活是圍繞著工作所建構,例如交通、住屋、生活圈都以工作為考量遷移。然而疫情期間,生活反倒成為了重心,各式工具滿足在生活中工作的需求,人們關注工作生生活
Thumbnail
受到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嘗試遠距工作、在家工作或是混合辦公方式持續維持營運,但疫情逐漸消退後的「後疫情時代」,卻發現員工已回不了辦公室。過去我們的生活是圍繞著工作所建構,例如交通、住屋、生活圈都以工作為考量遷移。然而疫情期間,生活反倒成為了重心,各式工具滿足在生活中工作的需求,人們關注工作生生活
Thumbnail
 微軟「工作趨勢指數」(Wok Trend Index)調查 閱讀微軟「工作趨勢指數」(Work Trend Index)-混合辦公調查統計  兩個重新與一個從心建議   仲悅企管 吳桂龍   拜讀微軟對全球與台灣對混合辦公意願調查報告,感到很有興趣結果,相信對未來企業工作上,會有新型態啟動,以
Thumbnail
 微軟「工作趨勢指數」(Wok Trend Index)調查 閱讀微軟「工作趨勢指數」(Work Trend Index)-混合辦公調查統計  兩個重新與一個從心建議   仲悅企管 吳桂龍   拜讀微軟對全球與台灣對混合辦公意願調查報告,感到很有興趣結果,相信對未來企業工作上,會有新型態啟動,以
Thumbnail
從 2020 年的試行,到今年 5/13 COMMEET 正式啟動了居家辦公,在這一週以上的過程中我們邊做邊學習,一邊與管理顧問、律師,會計師共同討論修正,一邊將這些原則應用在公司的管理辦法當中。雖然我們都不樂見疫情警戒升級,但是仍要為一時半刻內不會緩解的疫情做好部署,同時讓公司的運營也能夠穩定
Thumbnail
從 2020 年的試行,到今年 5/13 COMMEET 正式啟動了居家辦公,在這一週以上的過程中我們邊做邊學習,一邊與管理顧問、律師,會計師共同討論修正,一邊將這些原則應用在公司的管理辦法當中。雖然我們都不樂見疫情警戒升級,但是仍要為一時半刻內不會緩解的疫情做好部署,同時讓公司的運營也能夠穩定
Thumbnail
  在家工作或許比在職場來得工時較彈性,可自由規劃工作排程,且不需要通勤,也能減少與同事間不必要的社交互動。當這些生活條件即將被剝奪,並感到煩躁、憂鬱、倦怠、效率變差、與人疏離等感受時,或許可以在復工前、工作期間做一些準備與因應,減輕工作型態變動的影響。
Thumbnail
  在家工作或許比在職場來得工時較彈性,可自由規劃工作排程,且不需要通勤,也能減少與同事間不必要的社交互動。當這些生活條件即將被剝奪,並感到煩躁、憂鬱、倦怠、效率變差、與人疏離等感受時,或許可以在復工前、工作期間做一些準備與因應,減輕工作型態變動的影響。
Thumbnail
出乎意料的疫情,重創了全球的百工百業,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即使控制住,未來也會成為常態化,其中一個大的改變,就是分流工作&拆分異地工作,這將成為新的工作模式。 新的工作模式,不會是開個視訊會議就好,這也意味著企業原來的KPI、溝通模式甚至企業文化,都得做不同調整,高階、中階主管到基層都是一樣。 從
Thumbnail
出乎意料的疫情,重創了全球的百工百業,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即使控制住,未來也會成為常態化,其中一個大的改變,就是分流工作&拆分異地工作,這將成為新的工作模式。 新的工作模式,不會是開個視訊會議就好,這也意味著企業原來的KPI、溝通模式甚至企業文化,都得做不同調整,高階、中階主管到基層都是一樣。 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