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的經費即將透支,政府還在思考該用什麼方式調漲保費,不免想起才沒幾年前,當時因增收補充保費,可是因收入太多很快又調降徵收標準。
其實政府裡有那麼多專家,而人口結構會如何改變,算是「已經發生的未來」,對於有限的資源該如何使用,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超前佈署,並且公開透明的讓民眾瞭解。
就以健保經費的運用來說,當我們幾年前知道百分之十的高齡長者用掉三分之一的醫療經費時,就該知道當沒有多少年後,老人增加一倍時,一定會增加開銷,不然就是得排擠掉多少原有的醫療給付?
年紀愈大罹患疾病的機會愈高,這是人人知道的常識,再加上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能夠救命或維持生命但非常昂貴的治療方法或藥物不斷推出,當然也會推升整體的醫療費用。
台灣的健保經費絕大部分用在疾病的治療,用在預防或健康促進的錢,卻少得可憐,更慘的是,現代的科技可以讓我們靠幾根塑膠管躺在床上一直活下去,但是這種死不掉又活不好的狀況不只耗費社會資源,對病人與家屬更是折磨。
假如經費能花在未病時的健康促進,或者手術後的居家復健,儘量讓病人不失能,維持正常且自主生活的能力,身體就不會迅速惡化到必須長期照護及降低後續的各種醫療費用。
比如說很多老人家不知道自己骨質疏鬆,摔跤後骨盆斷裂,住院開刀然後回家休養,因為一、二個月的臥床,肌肉流失,之後就此無法自主行動。因為一個老人家只要無法下床,無法出門就是失能的開始。
除了骨折,各種重大手術後的復健是未來是否會失能的關鍵,可惜目前各大醫院在手術後頂多就是要病人到醫院做復健,健保也不支援術後的居家復健,很多術後無法到院復健的患者就錯失了完全康復的機會。
有個統計發現,台灣長者的臥床率是歐美國家的十多倍,而且失能的時間長達將近九年。我們都自詡台灣健保的水準舉世聞名,但是顯然我們老人家的生活品質卻不夠理想,相信我們誰都不想要這種長壽。
盼望政府能將有限資源放到最有效益的地方,而我們個人,也要在來得及的時候,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最起碼必須知道現在的血壓血糖,朝「活得好、老得慢、病得輕,死得快」的目標努力。.......(刊登於蘋果日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