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姚瑞中:創作遇到瓶頸,去山上待一陣子,通常可以突破撞牆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的學生都在學西洋主流藝術,在大學兼任十七年的藝術家姚瑞中,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帶學生們去爬山,打開他們的眼界和冒險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撰文、照片提供◎姚瑞中 文章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36期

2018 年訪皇帝殿西峰下荒廢的佛光寺,遠眺前方的姚瑞中藝術家

2018 年訪皇帝殿西峰下荒廢的佛光寺,遠眺前方的姚瑞中藝術家

Q1:請問姚瑞中老師,你在大學教藝術課,為何想帶同學們爬山?

其實我只是領鐘點費的兼任老師,在不同學校兼任了十七年,發現多數同學對於藝術認知只有西方主流藝術那一套,對於台灣藝術、自然、地理、生態、原住民……等知識有所欠缺。2007 年我策劃一堂實驗課程,課堂上要學生針對玉山進行創作提案,帶領北藝大二十名學生上玉山主峰,沿途進行「行為、觀念、地景」等藝術創作實驗,我也順道做了一件「玉山飄浮」。

2007年帶二十位北藝大學生上玉山做行為藝術順道做的「玉山飄浮」

2007年帶二十位北藝大學生上玉山做行為藝術順道做的「玉山飄浮」

Q2:跟你聊天時聽你說念北藝大時創辦登山社,那時候為什麼想爬山?

「北藝大山社」是我與同學在1991 年創辦的,透過山社學習到非常多學校沒教的知識與體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打開眼界、升起冒險心、探勘未知世界、重新認識腳下這塊土地。

那個時候正在本土化論戰,我當年許多作品都是透過登山反思,為何對台灣的認識只有黨國那一套八股說法?我進入北藝大後,系上還是教西方第一世界強國的美術史與理論,當然中國藝術史是必修的,台灣當代藝術根本不存在,整體而言還是相當保守。

有一次上廁所蹲馬桶時,抬頭看見一行字:「世界在外面等著我們!」我便開悟了。開始組織同學去南湖中央尖,之後成立了山社,同時也搞小劇場「天打那實驗體」、地下刊物《宣統報》,沒事去廢墟拍照或待在暗房放大,寫著連主修老師都看不懂的「物品藝術的異質合成現象」。

1992年攝於雪山七卡山莊的作品獲得台北攝影新人獎首獎

1992年攝於雪山七卡山莊的作品獲得台北攝影新人獎首獎

Q3:大學時期的登山經驗,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1992年冬季去雪山雪訓,途經七卡山莊,漫天雪花飄灑如入仙境,我突發奇想,請同學將銀色保溫鋁箔紙丟向空中,拍成一張具有超現實感的黑白照片,當時的我非常認真地跟阮義忠老師學暗房,將黑白底片放大成系列

作品「中介」,並獲得第一屆台北攝影新人獎,十分欣喜。

後來有一次去雪山雪訓,在雪山東峰做了一件「土地測量」,把東峰雪地用冰斧劃開成一條「封塔那線」,並將帶上山的墨汁填滿凹縫,再將混著墨汁的雪帶下山,一部分曬成墨結晶(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一部分裝在玻璃的可口可樂罐封存(代表西方文化影響),展出整個行為過程與物件,反映代表台灣的雪山雪水被這二大文化消融而消失了。

還有一次在玉山頂上的于右任銅像旁尿尿,啟發了1994年裸體灑尿自拍的代表作「本土佔領行動」。總而言之,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去山上待一陣子,通常都可以突破撞牆期。

1994年與台灣首登聖母峰的吳錦雄老師合影與玉山主峰風口

1994年與台灣首登聖母峰的吳錦雄老師合影與玉山主峰風口

Q4:你帶學生去過哪些新北郊山?

2018 年在師大開了一堂「行為與觀念藝術」,設定要帶學生上雪山創作,新學期第一堂課有五十位,想到要獨自帶五十位上高山,我的頭皮便發麻,於是規定加退選要在慈母峰峰頂簽名才能選課。後來有二十五位同學跟著我登頂,之後便展開二次行前訓練,學習攀登三千米以上大山的相關知識。

為了訓練學生體力,陸續安排了皇帝殿東西峰縱走,算是新北三大瘦稜線之一;再來是五寮尖O 型縱走,有將近垂直下降三十米的斷崖,非常驚險。學生要通過這些考驗才能上大山,之後這些同學在雪山的創作表現良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都是第一次看見銀河。

另一堂在北藝跨域所的課,則帶他們去了觀音山、筆架連峰、新山夢湖、銀河洞、新竹五指山、無耳茶壺山、土城大同山,這些風水寶地都有名剎古寺,拜訪了許多廟宇,都是走到天黑才下山去吃各地土雞城,很驚訝的是同學居然都沒見到螢火蟲!


2019年帶學生走五寮尖山訓

2019年帶學生走五寮尖山訓

Q5:進階版要夜宿紮營的行程,姚老師推薦那些路線?

若是已縱走過三大瘦稜,想要體驗夜宿中級山的話,標高一千七百多米的北插天山是不錯的鍛鍊路線,一般走法有二處入口,高低起伏較大的是從三峽滿月圓入山,從東滿步道邊走邊吸收芬多精,差不多一整天可登北插天山,可露宿獵寮或自背帳篷埋鍋造飯;隔天可從東眼山遊樂區出桃園下山,沿途煙霧瀰漫,頗多神木,野性靈性兼具。另一條從烏來桶後溪入山的桶後越嶺,可健行至宜蘭礁溪,沿途風光秀麗,適合越野單車或可在溪邊露營。


師大同學在孝子山、慈母峰上加退選

師大同學在孝子山、慈母峰上加退選

Q6:最後請問姚老師,推薦幾個入門路徑,給很少爬山的藝術創作者……

可以去龍洞看海聽濤,從西靈巖寺旁的停車場上山,到一個小峽灣口下去約二十分鐘,攀岩拉繩便可抵達,此處是全台灣最大攀岩場,以前山社都是到這邊訓練攀岩,現在有年紀了,偶爾會帶著爐具到此泡茶、打坐、看海、聽濤、放空,全世界最獨特的豆腐岩就屬這裡最美,這是只有攀岩手、浮潛員與海釣者才知道的祕境。

另一處位於雙溪虎豹潭、辭職嶺古道也算是相當幽靜的山野,可以露營賞流星,來到這兒簡直根本不想去上班了;或是從貓空走到銀河洞吃野菜、看螢火蟲也是非常適合情侶的地點。

另一條比較進階的是金瓜石半屏山步道,登燦光寮山後可接到如同恐龍背脊的鋸齒稜,雖然驚險但是視野極佳,可遠眺陰陽海與十三層,順道可去「金九水」等舊礦坑一睹往日黃金故鄉風情。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6期)

raw-image

作者:姚瑞中

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多次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覽。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師大、實踐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著作繁多不及備載,歡迎自行搜尋。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官方網站:www.culture.ntpc.gov.t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高中同學很久之前就曾經揪我去爬玉山,玉山為台灣最高峰,加上不停的聽到大家說玉山其實是新手入門款,身為一個台灣人,好像不能不去爬一下,但我稍稍爬了一下文,登頂前的那一段碎石坡,裸露感有點重,我認真覺得我可能無法跨越心理障礙,所以當下很快的拒絕,但等我最近幾年開始認真了解登山,學習很多登山知識,也嘗試了
Thumbnail
高中同學很久之前就曾經揪我去爬玉山,玉山為台灣最高峰,加上不停的聽到大家說玉山其實是新手入門款,身為一個台灣人,好像不能不去爬一下,但我稍稍爬了一下文,登頂前的那一段碎石坡,裸露感有點重,我認真覺得我可能無法跨越心理障礙,所以當下很快的拒絕,但等我最近幾年開始認真了解登山,學習很多登山知識,也嘗試了
Thumbnail
對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登山活動的反思,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攀登歷程就這樣匯聚在本書作者楊南郡身上,他專注的對象也極為單純:山與其周遭不起眼的人們,即那些原住民,那些登山歷程中,往往被忽視的存在。
Thumbnail
對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登山活動的反思,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攀登歷程就這樣匯聚在本書作者楊南郡身上,他專注的對象也極為單純:山與其周遭不起眼的人們,即那些原住民,那些登山歷程中,往往被忽視的存在。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看著前方同伴的背影融入了藍藍而去的天空,這就是山人合一嗎? 我走進了山,成為山的一部份了。
Thumbnail
大家好嗎?👦🏻 我是小洋蔥🧅。 這一次的內容,是帶各為讀者, 回到2022那一年的一月,一起挑戰--玉山前峰🏞 如果有興趣,點進來看看也無妨✔✔~~
Thumbnail
大家好嗎?👦🏻 我是小洋蔥🧅。 這一次的內容,是帶各為讀者, 回到2022那一年的一月,一起挑戰--玉山前峰🏞 如果有興趣,點進來看看也無妨✔✔~~
Thumbnail
想留一點時間給大三的靈魂。 抓著大三的空檔,留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給自己、給山、給夥伴。 好幾個月以來,要爬的山不是下雨、就是因為疫情攪局而取消,這是久違親近山的機會。這次夜爬金面山,讓我在繁忙的課業中,能稍稍喘息一會。
Thumbnail
想留一點時間給大三的靈魂。 抓著大三的空檔,留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給自己、給山、給夥伴。 好幾個月以來,要爬的山不是下雨、就是因為疫情攪局而取消,這是久違親近山的機會。這次夜爬金面山,讓我在繁忙的課業中,能稍稍喘息一會。
Thumbnail
台灣百分之七十是高山,周圍百分之百是海洋;我們希望帶這群生長在台北盆地的孩子,有機會多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人生太複雜,目標很不明確,爬山的目標很明確。」因為目標太明確,所以山上的生活能夠單純,而在這樣單純的環境中呈現的大家,如此真實又珍貴的樣貌是多麼吸引人。
Thumbnail
台灣百分之七十是高山,周圍百分之百是海洋;我們希望帶這群生長在台北盆地的孩子,有機會多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人生太複雜,目標很不明確,爬山的目標很明確。」因為目標太明確,所以山上的生活能夠單純,而在這樣單純的環境中呈現的大家,如此真實又珍貴的樣貌是多麼吸引人。
Thumbnail
紀念攝影文章:【走在雲之彼段- 北大武山紀行】刊登於台灣山岳雜誌153期 有些山友會將完成多少座百岳當作挑戰自己的目標,而我對於許多事物都感到無趣。
Thumbnail
紀念攝影文章:【走在雲之彼段- 北大武山紀行】刊登於台灣山岳雜誌153期 有些山友會將完成多少座百岳當作挑戰自己的目標,而我對於許多事物都感到無趣。
Thumbnail
老七佳沒有常住人口了,不管是靈媒、頭目、部落乃至於語言等文化都在流失當中,在強勢文明、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本土與多元正在死亡中。
Thumbnail
老七佳沒有常住人口了,不管是靈媒、頭目、部落乃至於語言等文化都在流失當中,在強勢文明、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本土與多元正在死亡中。
Thumbnail
前言 觀察一個人從細節 而登山細節無所不在 尤其容易創造故事 一起行走、 煮飯、 出狀況、 抱怨 會發現一些在細微處能讓你感到溫暖的人 於我來說 笑和大景好像特別容易忘記 但溫暖的感受和故事卻容易記得長久 與諮商老師 在歷經無數對談後 於最後送我貓頭鷹的圖像 好似象徵著 總是默默的觀察群體
Thumbnail
前言 觀察一個人從細節 而登山細節無所不在 尤其容易創造故事 一起行走、 煮飯、 出狀況、 抱怨 會發現一些在細微處能讓你感到溫暖的人 於我來說 笑和大景好像特別容易忘記 但溫暖的感受和故事卻容易記得長久 與諮商老師 在歷經無數對談後 於最後送我貓頭鷹的圖像 好似象徵著 總是默默的觀察群體
Thumbnail
抬頭看著飄來的片片厚雲,怕下雨的兩兒子急巴巴地趕往上攻。最後的路程只好四人分成青壯兩隊各自努力,相約山頂再會。石瀑!再來!今天不是你上我下,就是我上你下。最後是不可思議、逼近九十度的峭壁,所幸設有鐵鍊一條好讓山友爭最後一口氣,看我們力拔山河,12:30 總算登頂。這是我此生最遠的800公尺。
Thumbnail
抬頭看著飄來的片片厚雲,怕下雨的兩兒子急巴巴地趕往上攻。最後的路程只好四人分成青壯兩隊各自努力,相約山頂再會。石瀑!再來!今天不是你上我下,就是我上你下。最後是不可思議、逼近九十度的峭壁,所幸設有鐵鍊一條好讓山友爭最後一口氣,看我們力拔山河,12:30 總算登頂。這是我此生最遠的800公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