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需要改變,變得更永續、變得更有機、變得更有趣!
對於一群高中生來說,循環經濟或許是一個艱深難堵的知識,又或許是遙不可及的理想。然而,高中生的循環經濟致力於傳達這般的理念,讓永續的概念貼近生活,同時用高中生的角度探討循環經濟能夠如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
很榮幸本團隊有機會受到「台大社會新責任平台PLUS團隊」的邀請參與本次循環城市進行式:快閃城事的活動。循環城市的概念主要是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用更多的循環理念取代以往丟棄的結果。
本次主辦單位邀請了十餘個團體共同參與這次的快閃活動,透過循環城市之夜,分享彼此的理念。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亦架設展覽攤位,讓大家呈現正在彼此的成果。高中生的循環經濟團隊更是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與不同的團隊交流,宣傳、介紹我們的團隊,透過報導的方式讓這個理念傳播出去。
人和土地是相互共存的,在耕作與收穫之間,萬物才得以生生不息。反思臺灣的生活環境、嘗試去改善產業外移後的農業危機;使用可能會被浪費掉的公平貿易食材,因為被浪費的不只是食物,還包含了大地、人、水與能源,學會珍惜並分享大地美好的日常;推動生物資源循環運用,呼籲改變消費習慣,喚醒農業廢棄物關注及永續意識,並串聯產業循環圈......
只要是生態一定有答案,如果我們還沒有找到答案,一定是我們還不夠謙卑。
當天參與的團隊成員都細心記錄每一個對談,會後也整理成筆記提供其它成員研究及探討。相信透過我們的努力與推動,有朝一日,能夠以每個人的生活為主軸,透過循環經濟的橋梁,連結起人與土地的共同美好。
當溫暖的煦陽奮力掙過窗簾的縫隙,一絲絲撒到我的身上。喚醒在睡夢中的我,又是一天的開始。又得煩惱今天早餐該吃什麼?咦~吃白米飯好了!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五千多年來秉持著民以食為天的基礎生活著。臺灣也曾是農業大國,所種植的稻米更曾是外銷的熱門產品。時至今日,早餐吃白米飯的情景在現代的生活中卻是少之又少。現在大街小巷都有複合式早餐店,蛋餅、吐司、漢堡取代了傳統的白米飯和清粥小菜。
禾餘麥酒,成立於西元2015年,他們透過與農民合作,藉由契作的方式,種植高品質的本土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從2013年開始,禾餘麥酒的團隊即開始種植臺灣本土的大麥,從幾株小盆栽擴大到一片稻田。五年,他們花了整整五年,讓一瓶酒的原料有10%使用臺灣在地的原料。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能成功打造出一瓶完全使用本土雜糧的啤酒,打造真正屬於台灣的風土之味。
身為高中生的我們,雖然無法親口品常含有酒精的產品,卻能透過他們的行動,來反思臺灣的農業環境與問題。同時也必須體會到,人和土地是相互共存的,在耕作與收穫之間,萬物才得以生生不息。
*照片由國立臺灣大學「大學plus邁向食鄉居城的社會新責任平台」提供
責任編輯:何震瑋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