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地方與人/物/種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做論文study的時候,拜讀了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萬尹亮老師的期刊論文《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的轉變:消費行動配置的觀點》及《從實作觀點看另類食農網絡如何形構永續生活》,探究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出對抗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追求食物在生產效率和市場利潤外的價值;而實作的觀點則強調不單只是購買行為,而是需要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實作的方式。感謝食通信執行長燦如知道我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給了我機會參與這次萬老師的講座分享。

紅氣球 島知塾系列講座

紅氣球 島知塾系列講座

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

試圖探討公民組織如何藉由食物網絡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網絡及公共參與。

可以發現東西方著重的點不盡相同,但大抵都是面對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反身思考。

西方著重於對社會正義及環境永續的反省、全球化的對抗,如:北美對抗跨國農企、南美關注食物主權、歐洲則重視鄉村文化與區域發展。

東亞發展強調公民社會對食物系統的介入,重新連結生產與消費關係:戰後日本從農業現代化與食安問題開始發展,陸續從「提攜」制度、產地直銷,到農夫市集與地產地銷;台灣則自1990年代食安與環境運動,到2000年代自由貿易開放,關注消費社群、食農教育與另類市場。

越地方越國際,何為地方?

從地方與人/物/種關係,批判現代的消費主義社會,城鄉斷裂(break)、人們疏離及異質化、食物商品及工業化,整個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斷裂的。

食通信藉由雜誌、書籍、文獻的方式生產了跨越國界的交流,越地方卻越國際。論述中的地方時常意指鄉村,鄉村是沒有資源的、是落伍的、是跟不上現代的。

鄉村能拯救都市的麻木嗎?

食通信扭轉了城鄉論述,城市才是那個需要被救贖的、無可救藥的笨蛋。而藉由這些關係的重新思考,期望能創造或建立出生產與消費間的「共感社群」。我們選擇如何思考地方,它就會是地方的模樣。邀你一起成為新食物圈的關係人口!

人類世

人類的發展仰賴各種物種,也造成了很多物種的移動與滅絕。人類世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於2000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

人類世有著眾多的說法,有人說是工業革命後開始,也有人認為是人類從遊牧轉為定居後,農業的出現才是人類世的開始。無論如何,我們注意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改變的力道已遠遠大過於自然、土地自身的能動性。

食通信是對在地的一種邀請,邀我們重新思考全球連結的新可能

人類發展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在日益嚴峻的異常氣候下,凸顯了我們面對人、地、種的態度改變刻不容緩,從在地出發,日常實踐,還地球屬於它的明天!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

avatar-img
52會員
219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社會結構對於母職的想像存在各種既定印象,社群媒體讓母職書寫開始出現不同樣貌。過去的母職書寫多以文學作品為主,而到了網路時代則開始出現部落格與社群媒體等新平臺型態,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所建立的虛擬社群,讓母職實踐的建構與理解產生更多元化的功能與解讀。
Thumbnail
民以食為天、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食在力量深知,如何與時俱進、尋找創新的競爭優勢,是每個餐飲業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每個人每天都要吃的賴以為生的定律下、透過食在力量結合美食交流協會舉辦這一場美食產業博覽會、可說是一場華食麗物的嘉年華會。 美食產業博覽會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
Thumbnail
而在為共同目標付出努力的同時,一群人也從陌生到自在交流,建立起連結和夥伴意識,一起為好的事情付出一份力,這是我更樂見的! 未來,面對極端氣候及不穩定的環境變化,#人們的互助合作及群體意識的提升將會帶著大家走向共生互助,而不是分裂競爭
這是個定型化的消費社會。 被市場經濟給摧殘,以致思想僵化到沒有創意。 世上的食物千奇百樣,煮法當然也能變化萬千。 雖然,各花入各眼,什麼樣的人就吃哪一種食物。 同理之下,什麼氣候的土地就培養出哪一種流行口味。 更有甚之,營養知識體系是什麼,就會推崇什麼食材。 薯條或許早被定型了,是時候把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我一直對眷村文化很好奇,他們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著台灣的習慣,是文化與語言嗎?是權力與對立嗎?是美食與金錢嗎?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社會結構對於母職的想像存在各種既定印象,社群媒體讓母職書寫開始出現不同樣貌。過去的母職書寫多以文學作品為主,而到了網路時代則開始出現部落格與社群媒體等新平臺型態,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所建立的虛擬社群,讓母職實踐的建構與理解產生更多元化的功能與解讀。
Thumbnail
民以食為天、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食在力量深知,如何與時俱進、尋找創新的競爭優勢,是每個餐飲業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每個人每天都要吃的賴以為生的定律下、透過食在力量結合美食交流協會舉辦這一場美食產業博覽會、可說是一場華食麗物的嘉年華會。 美食產業博覽會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
Thumbnail
而在為共同目標付出努力的同時,一群人也從陌生到自在交流,建立起連結和夥伴意識,一起為好的事情付出一份力,這是我更樂見的! 未來,面對極端氣候及不穩定的環境變化,#人們的互助合作及群體意識的提升將會帶著大家走向共生互助,而不是分裂競爭
這是個定型化的消費社會。 被市場經濟給摧殘,以致思想僵化到沒有創意。 世上的食物千奇百樣,煮法當然也能變化萬千。 雖然,各花入各眼,什麼樣的人就吃哪一種食物。 同理之下,什麼氣候的土地就培養出哪一種流行口味。 更有甚之,營養知識體系是什麼,就會推崇什麼食材。 薯條或許早被定型了,是時候把
Thumbnail
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的居民吃什麼,推敲該地的特色,例如靠海的地方漁產興盛,所以我們不會到山裡找好吃的海鮮;碼頭邊常有重口味又富含澱粉的美食,因為那是過去勞力階層補充能量的重要餐食。在外地討生活的遊子,時常說著想念「家鄉味」,其實想念的不僅僅是那道料理,而是那個飲食符碼背後所代表的地方風情與鄉土情懷。
Thumbnail
我一直對眷村文化很好奇,他們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著台灣的習慣,是文化與語言嗎?是權力與對立嗎?是美食與金錢嗎?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