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地方與人/物/種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做論文study的時候,拜讀了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萬尹亮老師的期刊論文《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的轉變:消費行動配置的觀點》及《從實作觀點看另類食農網絡如何形構永續生活》,探究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出對抗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追求食物在生產效率和市場利潤外的價值;而實作的觀點則強調不單只是購買行為,而是需要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實作的方式。感謝食通信執行長燦如知道我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給了我機會參與這次萬老師的講座分享。

紅氣球 島知塾系列講座

紅氣球 島知塾系列講座

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

試圖探討公民組織如何藉由食物網絡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網絡及公共參與。

可以發現東西方著重的點不盡相同,但大抵都是面對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反身思考。

西方著重於對社會正義及環境永續的反省、全球化的對抗,如:北美對抗跨國農企、南美關注食物主權、歐洲則重視鄉村文化與區域發展。

東亞發展強調公民社會對食物系統的介入,重新連結生產與消費關係:戰後日本從農業現代化與食安問題開始發展,陸續從「提攜」制度、產地直銷,到農夫市集與地產地銷;台灣則自1990年代食安與環境運動,到2000年代自由貿易開放,關注消費社群、食農教育與另類市場。

越地方越國際,何為地方?

從地方與人/物/種關係,批判現代的消費主義社會,城鄉斷裂(break)、人們疏離及異質化、食物商品及工業化,整個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斷裂的。

食通信藉由雜誌、書籍、文獻的方式生產了跨越國界的交流,越地方卻越國際。論述中的地方時常意指鄉村,鄉村是沒有資源的、是落伍的、是跟不上現代的。

鄉村能拯救都市的麻木嗎?

食通信扭轉了城鄉論述,城市才是那個需要被救贖的、無可救藥的笨蛋。而藉由這些關係的重新思考,期望能創造或建立出生產與消費間的「共感社群」。我們選擇如何思考地方,它就會是地方的模樣。邀你一起成為新食物圈的關係人口!

人類世

人類的發展仰賴各種物種,也造成了很多物種的移動與滅絕。人類世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於2000年提出。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

人類世有著眾多的說法,有人說是工業革命後開始,也有人認為是人類從遊牧轉為定居後,農業的出現才是人類世的開始。無論如何,我們注意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改變的力道已遠遠大過於自然、土地自身的能動性。

食通信是對在地的一種邀請,邀我們重新思考全球連結的新可能

人類發展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在日益嚴峻的異常氣候下,凸顯了我們面對人、地、種的態度改變刻不容緩,從在地出發,日常實踐,還地球屬於它的明天!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以幫我點個讚、愛心,

也歡迎追蹤我,希望能夠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

avatar-img
53會員
224內容數
時間有價,這裡談社會企業、食魚教育、商業思維,將生活用時間下釀,陪你一起學習與成長,我先乾,你隨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賣時間的男孩 的其他內容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5/5《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時序拉回去年12月,在 社會性農場初探過後,很幸運的有了再訪的機會,這次由思凡社會性農場在肯納莊園籌辦的森林餐桌-星光下的饗宴,以貼近生活的食物作媒,分享肯納家庭的故事,透過「食」與「療」的雙向建立,讓我們得以窺探肯納家庭部分的生活樣貌。
今年10月初,因為「社會參與」的課程,跟著研究所的小夥伴們一同來到位在桃園大溪的「思凡農園」,認識了創辦人崇軒,聽他娓娓道來農場的長遠規劃及期許。抵達農園的交通興許不甚方便,卻也不是什麼難抵達的地方,倒是像久久未歸的鄉下老家,私藏的一片靜謐,與簡單規整的植栽相佐,足以待上一整個下午。
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總總的需求與問題一直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議題。我們來看看銀色大門專案行銷經理明慧為何毅然決然跳入陌生的社創領域,運用社企精神與科技創新,做出不一樣的老人送餐服務。
社會參與一直是輔大社會企業學程的授課重點,上週參與了碩二學長姊的社參成果發表會,一來當作提前的見習,二來也想感受一下一年時光各自的精彩。短短半天從學長姐的分享內容當中,整理出我對社會參與的收穫與啟發。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會需要與參與某個單位合作,起初的起心動念很單純,我出人力,對方提供資源,各取所需的配合,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有一些新領域的接觸,也希望藉由實戰累積經驗,去驗證一些書本上的知識,然想像很美好,事實卻很殘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K小姐分享從臺灣到夏威夷的試管療程經歷,在臺灣孕醫完成胚胎植入後,懷孕成功,但因先生工作關係,返回夏威夷。面臨醫療體系銜接的挑戰,孕醫團隊提供的遠端協助與關懷,表達對孕醫醫療團隊細心、專業與即時回應的感謝。
Thumbnail
「城市夢想家2025——台灣當代藝術首爾展」於2月12日在韓國Gallery Jung盛大開幕,集結十位台灣藝術家促進台韓交流。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副代表郭秋雯強調藝術是跨越語言橋樑。江心靜展出「海洋心象系列」新作〈似水年華〉,以礦物彩與水墨技法描繪人生記憶之光。韓國關東大學李奎泰教授讚譽她融合文學性。
Thumbnail
拉莫是小西藏館的負責人。在小西藏館,我們不僅能品嚐到西藏美食,還能吃到許多道地的印度料理。拉莫在20多歲來台與家人重逢後,便愛上了台灣的美食,在台灣生活的同時,也萌生了希望能將家鄉的料理介紹給更多台灣人享用的念頭,於是小西藏館便誕生了。 跨越國界的美味,在台灣的小西藏 拉莫的父母早年因為流亡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社會結構對於母職的想像存在各種既定印象,社群媒體讓母職書寫開始出現不同樣貌。過去的母職書寫多以文學作品為主,而到了網路時代則開始出現部落格與社群媒體等新平臺型態,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所建立的虛擬社群,讓母職實踐的建構與理解產生更多元化的功能與解讀。
Thumbnail
民以食為天、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食在力量深知,如何與時俱進、尋找創新的競爭優勢,是每個餐飲業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每個人每天都要吃的賴以為生的定律下、透過食在力量結合美食交流協會舉辦這一場美食產業博覽會、可說是一場華食麗物的嘉年華會。 美食產業博覽會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
Thumbnail
本集重點: ・一張機票來台找老婆?我的模里西斯爸爸 ・突然被帶到天堂般的小島長大,是福還是禍? ・從想逃跑到返鄉創業,為什麼? ・什麼是地接社?可以滿足各類旅人的莫里西斯! ・在地人私心最愛景點 ・邊完成父親的遺願時如何定位自己並繼續堅持? ・幕後:寫書寫到進警局?睽違28年重逢國
Thumbnail
而在為共同目標付出努力的同時,一群人也從陌生到自在交流,建立起連結和夥伴意識,一起為好的事情付出一份力,這是我更樂見的! 未來,面對極端氣候及不穩定的環境變化,#人們的互助合作及群體意識的提升將會帶著大家走向共生互助,而不是分裂競爭
這是個定型化的消費社會。 被市場經濟給摧殘,以致思想僵化到沒有創意。 世上的食物千奇百樣,煮法當然也能變化萬千。 雖然,各花入各眼,什麼樣的人就吃哪一種食物。 同理之下,什麼氣候的土地就培養出哪一種流行口味。 更有甚之,營養知識體系是什麼,就會推崇什麼食材。 薯條或許早被定型了,是時候把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K小姐分享從臺灣到夏威夷的試管療程經歷,在臺灣孕醫完成胚胎植入後,懷孕成功,但因先生工作關係,返回夏威夷。面臨醫療體系銜接的挑戰,孕醫團隊提供的遠端協助與關懷,表達對孕醫醫療團隊細心、專業與即時回應的感謝。
Thumbnail
「城市夢想家2025——台灣當代藝術首爾展」於2月12日在韓國Gallery Jung盛大開幕,集結十位台灣藝術家促進台韓交流。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副代表郭秋雯強調藝術是跨越語言橋樑。江心靜展出「海洋心象系列」新作〈似水年華〉,以礦物彩與水墨技法描繪人生記憶之光。韓國關東大學李奎泰教授讚譽她融合文學性。
Thumbnail
拉莫是小西藏館的負責人。在小西藏館,我們不僅能品嚐到西藏美食,還能吃到許多道地的印度料理。拉莫在20多歲來台與家人重逢後,便愛上了台灣的美食,在台灣生活的同時,也萌生了希望能將家鄉的料理介紹給更多台灣人享用的念頭,於是小西藏館便誕生了。 跨越國界的美味,在台灣的小西藏 拉莫的父母早年因為流亡
Thumbnail
1.農村生活的美食魅力: 鄰近產地,食材新鮮且便宜 豐富多樣的地方特色美食 2.農村文化的獨特性: 傳統節慶活動,如客家義民祭 宗教活動,如媽祖遶境和王爺出巡 多元文化交流(客家、原住民、眷村、新住民等) 3.農村生活的挑戰: 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問題 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交通、教育資源等)
Thumbnail
臺灣社會結構對於母職的想像存在各種既定印象,社群媒體讓母職書寫開始出現不同樣貌。過去的母職書寫多以文學作品為主,而到了網路時代則開始出現部落格與社群媒體等新平臺型態,透過這些社會網絡所建立的虛擬社群,讓母職實踐的建構與理解產生更多元化的功能與解讀。
Thumbnail
民以食為天、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食在力量深知,如何與時俱進、尋找創新的競爭優勢,是每個餐飲業者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透過每個人每天都要吃的賴以為生的定律下、透過食在力量結合美食交流協會舉辦這一場美食產業博覽會、可說是一場華食麗物的嘉年華會。 美食產業博覽會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
Thumbnail
本集重點: ・一張機票來台找老婆?我的模里西斯爸爸 ・突然被帶到天堂般的小島長大,是福還是禍? ・從想逃跑到返鄉創業,為什麼? ・什麼是地接社?可以滿足各類旅人的莫里西斯! ・在地人私心最愛景點 ・邊完成父親的遺願時如何定位自己並繼續堅持? ・幕後:寫書寫到進警局?睽違28年重逢國
Thumbnail
而在為共同目標付出努力的同時,一群人也從陌生到自在交流,建立起連結和夥伴意識,一起為好的事情付出一份力,這是我更樂見的! 未來,面對極端氣候及不穩定的環境變化,#人們的互助合作及群體意識的提升將會帶著大家走向共生互助,而不是分裂競爭
這是個定型化的消費社會。 被市場經濟給摧殘,以致思想僵化到沒有創意。 世上的食物千奇百樣,煮法當然也能變化萬千。 雖然,各花入各眼,什麼樣的人就吃哪一種食物。 同理之下,什麼氣候的土地就培養出哪一種流行口味。 更有甚之,營養知識體系是什麼,就會推崇什麼食材。 薯條或許早被定型了,是時候把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