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求學、工作、生活的人,絕對碰過天字第一號問題:“Where are you from?” 不曉得大家第一次被問到的時候,反應是否和我一樣:突然愣住,不確定該怎麼回答?
生長在台灣這麼多年,要介紹自己國家的時候居然猶豫了起來——2016年我從上海辭職回台北,就是這樣內心帶著羞愧,秉持認識家鄉的念頭,開始帶 Walking Tour(徒步城市導覽),幾年下來除了帶團也涉足組織營運,累積了一些心得。本文嘗試討論觀光與認同,其實觀光宣傳和自我介紹一樣,要向內探尋自問自答一番,對外才說得清楚、說得引人入勝。
說起台灣觀光,很多人拿鄰近的日本相比,確實無論硬體設備、軟體精緻程度,日本有非常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為即使台灣在這些已經層面越做越好,追平甚至有朝一日超越日本,也暫時不會像日本一樣成為旅客「專程造訪」的目的地,因為日本在大家心目中有「鮮明且深刻的特色」:內斂、精細、執著,旅客造訪日本,期待欣賞這樣的精神體現在藝伎、武士道、日本料理、乃至於次文化等層面。
「特色」用太多是刻板印象,但用得巧妙能好好刷一波存在感。如果我們想要向不同背景的人介紹自己,就得預設對方對我們的認識=0。好比我們去俄羅斯,人生地不熟,也是靠著旅遊節目、美照 Vlog 等略帶標籤化的第一印象,開始認識這個國家吧?套個行銷溝通常用的漏斗理論:如何建立 Awareness?打開 Instagram 隨手一刷,幾十張旅遊美照唾手可得,憑什麼停下來多看兩眼?憑的就是鮮明的標籤,讓一無所知的旅人,將對目的地的期待具體化。
每個國家歷史背景不同,不是人人都像日本、義大利,憑藉祖產累積高辨識度,那其他國家該如何詮釋自己,建立 Awareness?舉一個例子:冰島氣候嚴寒、位置偏遠,卻靠著規模浩大的造夢工程,從破產谷底翻身成為世界觀光大國。《Game of Throne》、《星際效應》等好萊塢作品都在冰島拍攝,為其自然景觀增添傳奇色彩。電影《白日夢冒險王》更巧妙連結現代焦慮,把冰島塑造成「遠離文明的世界盡頭」,啟發旅客在冰火相依的壯麗景色中思索人生。
冰島活用最引以為傲的自然景觀,透過一連串影視作品的詮釋,為景觀賦予另一層意義,描繪出鮮明的形象:冰島是「遺世獨立、奇幻的」,蘊藏一股超越自我的力量。連不擅長戶外活動的人都想飛去一探究竟,造夢工程無疑是成功的。先撇開冰島政府用多少錢砸出這個形象,他們抓出重點,集中溝通一個形象,反覆強化來營造特色。
那,說到台灣,你會想到什麼呢?(圖片來源:NASA)
疫情前台灣透過免簽、轉機等措施降低進入門檻,歡迎盡可能多的人造訪,端出珍奶、夜市等用吃來買通大家的心,是非常好的開始,但我們終究要回答這個問題:「台灣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個性?」,別人才有辦法真正認識我們。
我認為「多元文化」是果,真正的「特色」藏在多元文化背後的成因,與其說「多元」,不如說要有「不拘小節、沒有包袱」的精神,才能成就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我喜歡把國家、城市想像成一個人,在旅程中觀察他的個性從飲食習慣、穿著打扮、街區景觀、移動步調等層面顯現出來,在看似不相關的細節中找出背後一貫的精神。
用同樣的方式觀察,我眼中的台灣是「明快的、冒險的、樂觀進取的」。如果台灣是一個人,他一定不拘小節、沒有包袱、充滿探索精神,整天騎著摩托車在馬路巷弄、山間海邊敏捷地移動,有時停下來買一杯珍奶,哪一家都可以,反正沒有不得違背的千年配方,喝得開心最重要,再彎進佛道共存的廟宇中和眾神說話,信誰都好,心誠則靈。
之前台南國華街登上日本雜誌封面,你認為這張照片表現什麼樣的個性?(圖片來源:BRUTUS)
有人換個角度看歷史,有人以血液研究歸納族群組成,有人走訪山林海岸從地貌描繪台灣性格,有人從不同菜色中尋找台灣菜的特色。我自己帶 Walking Tour 時會從自身經驗出發,對比家鄉和國外的生活點滴,凸顯我眼中台灣的「個性」,對台灣 0 認識的旅客可以透過比較基準來理解。
台灣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個性?每個人各有詮釋,利用社群媒體雙向互動的特性,從團體協作凝聚共識,或許當我們探究得夠深夠久,答案一定會越來越清晰,我非常期待。
放一些文中提到的延伸閱讀:
請給我一個愛心,我會覺得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