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尋物啟事】我找:文化自信心。「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會不會覺得,台灣畫家畫的,就是有點...『土』?」在展覽現場無意間聽到這句評語。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難道,台灣風景本來就比較「土」?是技巧的差別?還是,就算描繪同樣的山嵐、同樣的磚屋,只要作畫者是金髮碧眼,就是感覺比較「潮」?在1920年代前後的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中,我試著還原自己當初留學英國的心態,重建對家鄉台灣的理想視角。

走心指數 ❤❤❤❤  啟發指數 ❤❤❤❤❤  生存指數 ❤❤❤❤

迎面而來,是三堵平行的霧灰色水泥牆、四個展間。之所以能一眼望穿,得歸功於巧妙的展場空間設計。三面牆在右側相應位置,鑿開同樣的拱形門洞,視線穿越前移、展牆也漸次縮小,帶出深邃景深。而那座皎白如玉的大理石少女胸像、黃土水的《少女》,就安詳地杵在最深處借景室外蒼翠綠意的前面,凝神回望、靜候探訪。
展覽現場,遠方是黃土水的作品:《少女》胸像
展覽鎖定1920之後留日留歐的台籍藝術家、曾經旅台甚至影響台灣美術教育發展的日籍藝術家們,總計47位。其中最知名的,非陳澄波、林玉山、陳進、郭雪湖(記得《南街殷賑》的迪化街景象嗎)等人莫屬。
最讓我驚艷的,莫過於展覽主視覺上、那唯一的雕塑作品——黃土水《少女》胸像。談到白色大理石雕像,我們腦海多半會浮現西方面孔或身形(例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不過,《少女》的臉,單眼皮、矮鼻、相對平緩,明顯勾勒出一張東方女子的輪廓。原來,黃土水與其他展出的台籍藝術家一樣,即使出國留學學習西方藝術(雖然當時台灣在日本統治下,但實際上被當作外族、待遇不如本地人),依然難以忘懷東方甚至台灣故土。
黃土水《少女》胸像(局部),1920,大理石雕,28.0x35.0xH50.0cm,臺北市立太平國小典藏,作者攝於現場
用外國技法表現在地風情,大概是第一波留學海外、卻又具有本土意識的前輩藝術家們,最大的共識。好比台灣第一位女藝術家陳進,就曾說自己「想要表現鄉土美」。展出的其中一件作品《三地門社之女》,就取材自屏東的排灣族聚落:山地門社。
陳進《三地門社之女》(局部),1936,膠彩、絹,147.7x199.9cm,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作者翻攝。

崇洋背後可能的自卑

只是,喝洋墨水或國際化的想法,經常會被誤用。
記得電影《型男飛行日誌》中,「不是在飛機上,就是在前往機場路上」的喬治克隆尼嗎?他的牙刷,只備在行李箱中,家裡卻一隻也沒有。其實,空旅必備的牙刷,在70年代的台灣,曾被引伸出「牙刷主義」一詞,專指當時面臨台灣外交危機下,隨時準備捲鋪蓋走人的權勢人士。他們心中的「國際」,充其量就是一種「生存」的出路。
我自己也曾遇到,把「國際化」當作「品味階級」的人。當兵時,有一位特立獨行的軍中同袍,據說每週會啃書數冊、音樂則非西洋古典樂不聽。有好幾次他到我房間,只要聽見中文流行樂飄蕩,總會挑眉輕蔑地說:「你怎麼都聽這種音樂?」當下無言,如今卻怎麼想怎麼奇怪:古典樂,真的就比較高尚嗎?書讀越多,不該培養出更多文化包容嗎?透過洋化來墊高自我,又是不是一種自卑情結作祟呢?
林之助《彩塘幻影》(局部),1958,膠彩、紙,118x78 cm,文化部典藏,作者攝於現場。林之助將荷塘畫面平面、抽象化。

追憶遠渡倫敦的初衷:對等的交流

2018年11月某個凌晨,我正要離開留學一年的倫敦。與多數英倫冬夜相仿,那晚冷得臉麻、冷得血液結凍。顫抖著雙手捎來Uber前往機場,冷到厭世的我隨手在Evernote記下:「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 回台灣,我算是心無懸念。
回想那段留學生涯,雖然身邊不乏同期的台灣友人,不過當時34歲的我和男友,確實是相對孤單的存在。留學,是追夢、是冒險,但申請之前就已經預料到,自己已經無法像20多歲一樣那麼單純沈浸在興奮中。情緒顯得平淡、思緒多是批判。所以,我在申請文件的讀書計畫裡,描述的期待多半是「交流」、工作和閒暇所學習的「工藝」和「茶道」等等。
當然,早有前輩有先見之明。上個月,行人文化剛翻譯出版了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書中提到他曾在出國參展前的演講上,被聽眾問道:「您覺得這次出國會有什麼收穫呢?」而他回答:「我不是去收穫的,而是去給予的。」對於這樣的認知差距,他進一步在書中評論:
堅信出國就是要把外國的新鮮事物帶回來的慣性思維,是文明開化後產生的自卑感。...去給予,並不等於驕傲自滿,而是一種極其冷靜、包容而堅定的態度。
只要我們還在追捧「台灣之光」、品牌必勝之路還是「從國外紅回台灣」,那我們終究,不會抬頭誇讚月亮的圓滿皎潔。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會員
74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在展覽紀錄片中說:「粗獷主義是一把時代之刀。」 這把刀,劃開的是二戰後的1950-1970,歐亞一片焦土亟待重建的年代、聯合國風風火火的年代,還是混凝土巨獸:粗獷主義建築的年代。一場建築展,將我拋回三、四年前在倫敦的日子,也重新檢視何謂「美好生活」?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我們知道要擺脫幽靈的苦苦糾纏,卻不知道幽靈就是自己。「這是『雷達站』吧!」第一眼看到《徘徊的幽靈》No.5,我自信滿滿地告訴女性友人...。延續上集,這一篇談到我和「威權」遭遇的故事,試圖揭開埋藏在最底層的傷疤,然後跟記憶和好如初。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新冠疫情還要半年、一年、還是更久?當早已習慣的自由還遙遙無期,我們該怎麼辦呢?一下子空下來的機場、街景(除了台灣)、辦公室、還有計畫與時間,讓人不知所措。排山倒海而來的「空」,突然比任何物件都還有存在感。大卷伸嗣的作品,能夠排解這種焦慮嗎?對待業中惶惶不安的我,又能得到什麼啟發?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在展覽紀錄片中說:「粗獷主義是一把時代之刀。」 這把刀,劃開的是二戰後的1950-1970,歐亞一片焦土亟待重建的年代、聯合國風風火火的年代,還是混凝土巨獸:粗獷主義建築的年代。一場建築展,將我拋回三、四年前在倫敦的日子,也重新檢視何謂「美好生活」?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我們知道要擺脫幽靈的苦苦糾纏,卻不知道幽靈就是自己。「這是『雷達站』吧!」第一眼看到《徘徊的幽靈》No.5,我自信滿滿地告訴女性友人...。延續上集,這一篇談到我和「威權」遭遇的故事,試圖揭開埋藏在最底層的傷疤,然後跟記憶和好如初。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新冠疫情還要半年、一年、還是更久?當早已習慣的自由還遙遙無期,我們該怎麼辦呢?一下子空下來的機場、街景(除了台灣)、辦公室、還有計畫與時間,讓人不知所措。排山倒海而來的「空」,突然比任何物件都還有存在感。大卷伸嗣的作品,能夠排解這種焦慮嗎?對待業中惶惶不安的我,又能得到什麼啟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當我看到書的封面是有一個人孤單的站在一個永無止境的橋上,以及看到書名是叫做《空橋上的少年》時,我立刻聯想到的便是如今的我們。現今的我們正在為未來的大學奮鬥,可是同樣的也為未來的科系而苦惱,且不但是為了未來的科系,甚至也對未來的種種而感到十分的憂心。我們就像是空橋上的少年般,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讓我們接觸到的資訊,只是根據個人喜好篩選過的「片面資訊」,導致我們的思想逐漸與別人相同,失去了豐富的知覺力。要把漫想打造成改變現實的創意,不能漏掉「知覺統合」的這個過程。我們的知覺運作得不靈光,可能是因為某個環節卡住了,需要把阻礙知覺力的障礙物一一地去除,「觀察事物原貌」的方法,是
Thumbnail
365天寫作計畫,歡迎您一 起參與 這是一篇關於我,以及未來一年我期許自己會做到的事情。 我決定開啟一個寫作計畫,一年的365天都會貼出一篇新文。這是一個進行《原子習慣》的實踐計畫,在這個實踐計畫中,持續寫作是唯一的重點。 邀請您一起參與我的實踐計畫,您可以單純是個讀者,也可以是回應我的參與者。
Thumbnail
既然找一個知音的難度不下於找一個心靈契合的伴侶,那不如直接找個伴侶吧?就由秋日清風晨光下偶遇妳開始?還是由公車上偷看你繼續?作者和讀者隔著文字玩起捉迷藏,何時會相見呢?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前田裕二先生,日本最大直播平台showroom社長,年紀只不過比我大一歲的工作狂(Lily31歲),還跟我最喜歡的日本女演員之一石原里美小姐傳緋聞,帶著好奇看了這本書,他的筆記術為什麼這麼多人推廣?#前田筆記術
Thumbnail
●201707自然的呼喚小旅行3(終篇)-屏東 來義鄉【新來義部落】妳彎弄月桃玫瑰的雙手,是無需手文的驕傲,我2天1夜的體驗完美於太陽之子的熱情 (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 原住民文物館)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當我看到書的封面是有一個人孤單的站在一個永無止境的橋上,以及看到書名是叫做《空橋上的少年》時,我立刻聯想到的便是如今的我們。現今的我們正在為未來的大學奮鬥,可是同樣的也為未來的科系而苦惱,且不但是為了未來的科系,甚至也對未來的種種而感到十分的憂心。我們就像是空橋上的少年般,茫然而不知所措,甚至不知…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讓我們接觸到的資訊,只是根據個人喜好篩選過的「片面資訊」,導致我們的思想逐漸與別人相同,失去了豐富的知覺力。要把漫想打造成改變現實的創意,不能漏掉「知覺統合」的這個過程。我們的知覺運作得不靈光,可能是因為某個環節卡住了,需要把阻礙知覺力的障礙物一一地去除,「觀察事物原貌」的方法,是
Thumbnail
365天寫作計畫,歡迎您一 起參與 這是一篇關於我,以及未來一年我期許自己會做到的事情。 我決定開啟一個寫作計畫,一年的365天都會貼出一篇新文。這是一個進行《原子習慣》的實踐計畫,在這個實踐計畫中,持續寫作是唯一的重點。 邀請您一起參與我的實踐計畫,您可以單純是個讀者,也可以是回應我的參與者。
Thumbnail
既然找一個知音的難度不下於找一個心靈契合的伴侶,那不如直接找個伴侶吧?就由秋日清風晨光下偶遇妳開始?還是由公車上偷看你繼續?作者和讀者隔著文字玩起捉迷藏,何時會相見呢?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前田裕二先生,日本最大直播平台showroom社長,年紀只不過比我大一歲的工作狂(Lily31歲),還跟我最喜歡的日本女演員之一石原里美小姐傳緋聞,帶著好奇看了這本書,他的筆記術為什麼這麼多人推廣?#前田筆記術
Thumbnail
●201707自然的呼喚小旅行3(終篇)-屏東 來義鄉【新來義部落】妳彎弄月桃玫瑰的雙手,是無需手文的驕傲,我2天1夜的體驗完美於太陽之子的熱情 (新來義部落產銷中心 原住民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