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 ‧ 狄倫:我認為自己是詩人,其次才是音樂家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諾貝爾委員會10月13日宣布本屆文學獎得主為美國民謠、搖滾歌手巴布 ‧ 狄倫(Bob Dylan。結果狄倫似乎不領情,不接來自委員會的電話,也不回覆電郵。一時之間,各種揣測滿天飛,大多數是認為他「酷呆了」,竟然對崇高的諾貝爾獎不理不睬。

 

宣布獎項當晚,狄倫正好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有場演唱會,但他完全像沒事一樣。接著,他又參加了在加州舉行的「沙漠之旅」(Desert Trip)大型音樂盛會,同場演出的還有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保羅 ‧ 麥卡尼(Paul McCartney)羅傑 · 華特斯(Roger Waters)何許人樂團(The Who)尼爾 · 楊(Neil Young)等搖滾巨星,但他也始終沒有對獲獎一事發表任何意見,反而是同台演出的滾石樂團主唱米克 · 傑格(Mick Jagger)舞台上表示,「我們過去從來沒有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台,狄倫有如音樂界的惠特曼(Walt Whitman)。」

 

獲獎之後,典型的狄倫風格

 

折騰了幾天,諾貝爾委員會不得不公開表示,他們已經放棄聯絡狄倫的努力,也不確知狄倫究竟是否會參加預定12月初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的頒獎典禮。瑞典學院重量級成員頗為不滿。華斯柏格終於忍不住出言指責狄倫「無禮又狂妄」,但狄倫仍然八風不動。

 

有人問我的看法(應該是認為我對狄倫有些研究吧)。我說:「他會接受的。」

 

為什麼我這麼有把握?因為狄倫從來沒有拒絕接受過任何獎項,頂多是不親自出席領獎,或者是出席但又做出些讓人意外的舉動;更何況,諾貝爾文學獎有這麼崇高的地位,而且可能是他最夢寐以求的獎。

 

2010年2月1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在白宮舉行紀念美國人權運動音樂會,邀請狄倫獻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狄倫依然我行我素,非但不參加排練,音樂會當天,也不像其他人一樣擠著與總統夫婦拍照,就自行離開。歐巴馬說,兩人僅有的互動就是禮節性握手和狄倫離開時報以的一個微笑,「如果他做些別的什麼,那他就不是巴布 ‧ 狄倫了。」

 

raw-image

 

事實上,諾貝爾委員會宣布狄倫獲獎後,狄倫雖然一直沉默,但是他的官網上卻出現「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字樣,只不過旋即又撤下,但卻很顯眼地貼上他從1961年到2012年的歌詞全集。顯然,狄倫對諾貝爾文學獎是很在意的。所以,這次我也相信狄倫是有點故作姿態,讓子彈先飛一下。

 

果然,在沈默整整兩星期之後,狄倫在10月28日出面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表示他很意外獲獎,能獲得這項殊榮令他很開心,如果可能,他將親自出席頒獎典禮,並稱自己先前沉默是獲獎讓他「說不出話來」。

 

這就是典型的狄倫,對於是否會出席,還是賣了個關子。

 

狄倫真的有資格獲獎嗎?

 

狄倫獲獎之事褒貶不一,文學界的反應則以「貶」居多。詩人艾美 · 金恩(Amy King)丹尼爾 · 松尼貝克(Danniel Schoonebeek)公開呼籲狄倫仿效法國著名哲學家薩特(Jean-Paul Sartre)於1964年拒絕領受諾貝爾獎。

 

黎巴嫩小說家瑞比 · 阿拉米丁(Rabih Alameddine)更酸溜溜地表示,「巴布 · 狄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像菲爾斯夫人餅店(Mrs. Fields)獲頒米其林三星獎(餐飲最高榮譽)一樣」。

 

阿拉米丁的說法只見小器,固不足論。大多數人對狄倫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覺得無法接受,很大程度上因為他是以作曲、演唱出名,論起著作,寥寥可數,可能只有一本歷來所作曲子的歌詞全集(即使他有別的作品,也鮮有人注意)。狄倫獲得這個文學桂冠,真讓其他著作等身的文學大家情何以堪?

 

但這僅是情感上的難以接受。關鍵是,狄倫真有資格獲獎嗎?

 

raw-image

 

根據諾貝爾獎創設人阿佛雷德 · 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文學獎表彰的是「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傑出作品的人(The person who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

 

根據這個看似很高卻又模糊的標準,狄倫當然有獲獎的資格。他至今作曲五百首,而這些曲子極具詩意的歌詞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有關這一點,諾貝爾委員會在一份簡短的聲明中寫道,狄倫的獲獎,是由於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這個簡短的陳述,完全符合前述諾貝爾有關文學獎的遺囑所立下的得獎標準。

 

另一位多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競逐者喬艾絲 · 卡洛 · 歐茲(Joyce Carol Oates)指稱委員會這次的選擇令人鼓舞(Inspired),但她同時指出,搖滾樂團「披頭四」(Beatles)的還在世團員(保羅 · 麥卡尼和林哥 · 史達)應該比狄倫更有資格,因為「他們的音樂比狄倫的作品更有或至少同具意義」。

 

喬艾絲的說法是對狄倫獲獎故作大方的異議,卻似是而非。因為狄倫雖然以「音樂人」而知名,但他此次獲獎,是以一般人較不注意的「詩人」身份,而這一部份,是他相當引以自豪的。別忘了,當年正是因為狄倫出現,才使得已經紅片半邊天的「披頭四」驚覺,原來歌詞可以「有深度」。

 

狄倫曾經不只一次地表述,「我認為自己是詩人,其次才是音樂家」。他的這個自我評估,也獲得諸如美國詩人亞倫 · 金斯柏(Allen Ginsberg)以及前牛津大學詩學教授等知名人物的認同。此次諾貝爾委員會所認同的,當然也是狄倫的詩人身份。

 

宣讀狄倫獲選聲明的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莎拉 · 達紐斯(Sara Danius)也稱狄倫為「英語傳統中的偉大詩人」。所以,狄倫獲獎的資格殆無疑義,只是他作為「音樂人」的身份實在過於巨大,才會讓有些人一時錯愕而難於接受吧。

 

迫使普立茲獎不得不「創新」頒獎

 

其實狄倫此次獲獎,與他2008年4月7日獲頒普立茲特別榮譽獎,有異曲同工之妙。那次,普立茲獎對狄倫的頌詞是:「以其非凡詩人能量所創作的詞曲,為美國文化及流行音樂帶來深遠衝擊。」

 

這是一向道貌岸然,或自認有品味而只著重古典、爵士音樂的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首度頒獎給有時甚至被視為「野蠻」的搖滾音樂。幾十年來未嘗稍歇於音樂方面破舊立新的狄倫,此番竟然厲害到迫使自視頗高的「普立茲獎」也不得不「創新」頒獎。

 

同樣的,諾貝爾文學獎此次也是首度在傳統的小說、戲劇、詩歌的列表中加入了「歌詞」。從這個角度來說,狄倫以一人之力,使得兩項世界知名大獎打破籓籬,單單這個成就,已經足以名列史冊。

 

raw-image

 

狄倫在2008年獲獎時,古典音樂評論家傑佛瑞 · 羅許(Geoffrey Rush),在美國「舊金山紀事報」發表評論,指稱「不是巴布 · 狄倫需要普立茲獎,而是普立茲獎需要巴布 · 狄倫」。那麼,如今是不是諾貝爾獎也需要巴布 · 狄倫呢?

 

其實這樣的評論,對普立茲獎乃至於諾貝爾獎並不公平。這兩個獎項的挑選和評審過程都相當嚴謹,也不需要頒獎給某人來拉抬自己。

 

美國的另一位著名音樂詩人李歐納 · 柯恩(Leonard Cohen)認為,狄倫對當代音樂影響之巨大,根本不用任何獎項來表揚,「這次諾貝爾獎的作用,看來像是在珠穆朗瑪峰釘一枚獎章,表揚那是最高的山峰。」柯恩口中的「多此一舉」,正好顯示出此次諾貝爾文學獎並無其他私心,勇敢地頒給實至名歸但可能引起議論的狄倫。

 

每一首歌都在說故事

 

狄倫獲獎的消息傳出後,許多人都提到他的成名曲〈飄在風中〉(Blowing In The Wind)。其實,若以狄倫所創作過的歌曲來說,「飄在風中」的歌詞相對來說十分疲弱,文學性的含量相當低。

 

我第一次聽「飄在風中」,聽的是「彼得、保羅、瑪麗三重唱」版本,和聲優美、繞樑不絕,再加上詞淺意深,陶醉中自己都覺得程度高了起來。那時,這首歌被「彼得、保羅、瑪麗」一口氣唱上美國排行榜第二名,紅翻天了,然而卻很少人知道其實是狄倫的作品。我後來知道了,於是去弄了張來聽,聽後感是「這是什麼玩意!」,隨手就丟到一邊,再回頭沉醉於「彼得、保羅、瑪麗」。

 

不知過了多久,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也許是想扔掉之前再聽一次吧,又把狄倫的那張拿出來聽。

 

這下不得了,一聽再聽,聽出味道來了,簡直無法釋手,直到今天還在聽。40多年,只怕聽了不下1000遍。

 


Blowin in The Wind - Bob Dylan

 

〈飄在風中〉首見於狄倫在1963年5月27日推出的第二張唱片《自由自在的巴布 · 狄倫》(Freewheeling Bob Dylan),這張唱片一出,立即轟動,〈飄在風中〉也立即成為60年代最著名的反戰、抗議歌謠,至今歷久不衰。

 

實則「飄在風中」的旋律,部分取材於反黑奴歌曲〈棄絕拍賣場〉(No More Auction Block),而狄倫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腦筋裡並沒有一絲反戰、抗議的念頭,他只是創作了一首歌詞能打動人而且曲調好聽的歌,如此而已。

 

狄倫從來沒有針對越戰說過一句反對的話,更沒寫過一首抗議越戰的歌曲。

 

寫詩的人都知道,押韻是門大學問,有其一定的難度;而更難的是,押韻之後還能以好聽的音律唱出,而狄倫做到了。不僅如此,狄倫的歌詞故事性極強,意境深邃,文字精緻,能發人深省並予人無限的想像與畫面。

 

2004年,我和兩個孩子在著名的美國66號公路旅行,一路聽的都是狄倫的《Desire》專輯,留下很美好的回憶,當年17歲的女兒還說了她為什麼喜歡狄倫的原因,「他的每一首歌都在說故事,好好聽喔!」

 

對我而言,狄倫獲獎實至名歸,只不過這個獎早就該給了,而且時間應該推回40年前。為什麼應該是40年前?

 

因為狄倫此生至今為止最精采的創作都集中在1963到1966年之間,以及1975年至1976年的「滾雷康樂隊」(Rolling Thunder Revue)時期。

 


 

我個人特別鍾愛他的〈生命中的無關緊要〉(My Back Pages)。現在試著翻譯一小段(總共有六段,狄倫的歌詞通常都很長)。

 

Crimson flames tied through my ears

深紅火焰如浪潮般穿透雙耳

Rolling high and mighty traps

翻滾超越重重陷阱

Pounced with fire on flaming roads

路途上燃著的火一波波襲來

Using ideas as my maps

我循著信念往前

"We'll meet on edges, soon," said I

「我們很快就會在盡頭相會」,我說

Proud 'neath heated brow

掩不住的是怒眉下的傲氣

a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啊,我當年曾經那樣老氣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如今卻年輕多了

 

當然,狄倫的作品翻譯成其他文字,無論聲調、詞句都截然不同,很難保持原味、原意,詩歌又尤其如此,但多少還可以感覺一下他的功力。

 


 

全文圖片來源:IShakeYourSoul

 

91會員
207內容數
在台灣,多數人都認為東南亞局勢不明且難以捉摸,而比起其他地區的國際新聞,東南亞相關的議題和版面也少上許多,且大多倚賴外電,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認為東南亞議題對鄰近的台灣來說,可以借鏡也能作為參考,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東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泰皇駕崩後,繼承問題立即浮上台面。王子哇集拉隆功早在1972年就被立為王儲,如今老王已逝,最穩妥的作法,應是立即宣布王儲即位,以免造成政治局勢不穩。</p>
<p>泰國有著舉世知名、極為嚴苛的「冒犯王室罪」,更令人意外的,除了政府的監控,是泰國全民也自動協助舉發。換句話說,在泰國有冒犯或不敬王室的言行,任何人都有可能去檢舉你,甚至於直接懲罰。</p>
<p>狄倫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勇於創新,逼得這些知名的獎項也只好創新。</p>
<p>歐巴馬在致詞時形容美新兩國以及兩國領導人關係「堅如磐石」,並指出新加坡是個「有很大影響力的小紅點」。歐巴馬說,「人們都說新加坡是地圖上的小紅點,但新加坡人以此為傲,因為新加坡是個有很大影響力的小紅點。」</p>
<p>目泰北孤軍的後裔主要集中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 Mae Salong )山區。在此約有三萬餘人,其中90%都是國軍後人,當地文化充滿中華色彩,店家、旅館內也大多都會說華語,因此還被戲稱是「泰國裡最沒有泰國風情的地方」。</p>
<p>李光耀曾經有次很感慨地說,「李顯龍要不是因為是我的兒子,早就應該當上總理了」。李光耀的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確是事實。</p>
<p>泰皇駕崩後,繼承問題立即浮上台面。王子哇集拉隆功早在1972年就被立為王儲,如今老王已逝,最穩妥的作法,應是立即宣布王儲即位,以免造成政治局勢不穩。</p>
<p>泰國有著舉世知名、極為嚴苛的「冒犯王室罪」,更令人意外的,除了政府的監控,是泰國全民也自動協助舉發。換句話說,在泰國有冒犯或不敬王室的言行,任何人都有可能去檢舉你,甚至於直接懲罰。</p>
<p>狄倫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勇於創新,逼得這些知名的獎項也只好創新。</p>
<p>歐巴馬在致詞時形容美新兩國以及兩國領導人關係「堅如磐石」,並指出新加坡是個「有很大影響力的小紅點」。歐巴馬說,「人們都說新加坡是地圖上的小紅點,但新加坡人以此為傲,因為新加坡是個有很大影響力的小紅點。」</p>
<p>目泰北孤軍的後裔主要集中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 Mae Salong )山區。在此約有三萬餘人,其中90%都是國軍後人,當地文化充滿中華色彩,店家、旅館內也大多都會說華語,因此還被戲稱是「泰國裡最沒有泰國風情的地方」。</p>
<p>李光耀曾經有次很感慨地說,「李顯龍要不是因為是我的兒子,早就應該當上總理了」。李光耀的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確是事實。</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因為看了港劇《天龍八部》,而開始看金庸,因此我所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說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天龍八部》了。 因為港劇中鮮明的角色造型,在看小說時,也會直接帶入腦海中已經既存的人物印象。也就是,喬峰就該是梁家仁那樣的形象,段譽也正該是湯鎮業那樣的感覺;只除了虛竹,原著中一個外貌醜陋的和尚,這就和黃日華對不上
Thumbnail
最終審判日:工務局、建管處、和建築師公會派員前來現場會勘。 最終審判 在現場會勘的最終審判日到來之前,皮朋哥又前往板橋的慈惠宮一趟。說到這個慈惠宮,也是與郭台銘董事長頗有淵源,這個想了解的人可以自行G
Thumbnail
面對絕境時的反應是甚麼?躺平或許會很舒服... 但是,別逃避了,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Thumbnail
前情提要:皮朋哥一直被買方刁難找麻煩,被動挨打的局面,終於即將告一段落。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王牌律師怎麼搞定這一局的。
Thumbnail
From TIME-less to timeless:巴布·狄倫如何超越新聞周期與時代 在關於狄倫的新書問世之際,我們回顧這位大詩人與反文化領袖與《時代雜誌》和《新聞周刊》的恩怨情仇
Thumbnail
在偵探電影中有種類型片稱為「誰幹的(Whodunit)」偵探片。Whodunit是Who has done it的連音,意思是「誰犯了這宗罪?」或「兇手是誰?」在這類電影,偵探與觀眾所知的線索都不多,但是隨著故事揭露愈多的線索,偵探會歸納出邏輯的推論,找出意想不到的的兇手。
Thumbnail
開場《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MV裡,畫框一角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直視鏡頭,手中的字卡隨著快板敘事歌詞一幀幀掉落。
Thumbnail
要寫多少歌才能成為歌神? 可能只要一首歌! 有多少歌手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可能只有一個人! -追蹤、訂閱《郝廣才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四為你說故事。
Thumbnail
要寫多少歌才能成為歌神? 可能只要一首歌! 有多少歌手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可能只有一個人! 1962年7月9日,巴布狄倫(Bob Dylan)走進錄音室,錄下《風中飄盪》Blowing in the Wind...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因為看了港劇《天龍八部》,而開始看金庸,因此我所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說也是理所當然的是《天龍八部》了。 因為港劇中鮮明的角色造型,在看小說時,也會直接帶入腦海中已經既存的人物印象。也就是,喬峰就該是梁家仁那樣的形象,段譽也正該是湯鎮業那樣的感覺;只除了虛竹,原著中一個外貌醜陋的和尚,這就和黃日華對不上
Thumbnail
最終審判日:工務局、建管處、和建築師公會派員前來現場會勘。 最終審判 在現場會勘的最終審判日到來之前,皮朋哥又前往板橋的慈惠宮一趟。說到這個慈惠宮,也是與郭台銘董事長頗有淵源,這個想了解的人可以自行G
Thumbnail
面對絕境時的反應是甚麼?躺平或許會很舒服... 但是,別逃避了,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Thumbnail
前情提要:皮朋哥一直被買方刁難找麻煩,被動挨打的局面,終於即將告一段落。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王牌律師怎麼搞定這一局的。
Thumbnail
From TIME-less to timeless:巴布·狄倫如何超越新聞周期與時代 在關於狄倫的新書問世之際,我們回顧這位大詩人與反文化領袖與《時代雜誌》和《新聞周刊》的恩怨情仇
Thumbnail
在偵探電影中有種類型片稱為「誰幹的(Whodunit)」偵探片。Whodunit是Who has done it的連音,意思是「誰犯了這宗罪?」或「兇手是誰?」在這類電影,偵探與觀眾所知的線索都不多,但是隨著故事揭露愈多的線索,偵探會歸納出邏輯的推論,找出意想不到的的兇手。
Thumbnail
開場《地下鄉愁藍調》(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MV裡,畫框一角的巴布狄倫(Bob Dylan)直視鏡頭,手中的字卡隨著快板敘事歌詞一幀幀掉落。
Thumbnail
要寫多少歌才能成為歌神? 可能只要一首歌! 有多少歌手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可能只有一個人! -追蹤、訂閱《郝廣才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四為你說故事。
Thumbnail
要寫多少歌才能成為歌神? 可能只要一首歌! 有多少歌手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可能只有一個人! 1962年7月9日,巴布狄倫(Bob Dylan)走進錄音室,錄下《風中飄盪》Blowing in the Wind...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