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翁山蘇姬熬出頭

2015/11/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緬甸25年來的第一次民主大選已於2015年11月8日順利舉行。連日的開票結果,「民主象徵」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已經贏得390席,遠遠超過全體開放選舉議席67%的329席。

 

由於緬甸國會的特殊設計,使得329席成為一個魔術數字,「全民盟」在超越這個數字之後,將有能力在上議院(民族院)及下議院(人民院)各推出一名下屆總統候選人,另一名總統候選人則由兩院的軍方代表推出,然後國會於明年二月投票,選出其中一名擔任總統,其他兩名則為副總統。

 

換句話說,以「全民盟」此次「壓倒性勝利」的成績,將可以在下一屆政府中至少推出兩名副總統,也極有可能其中一名成為總統。

 

6

Photo Credit: 楊智強

 

執政黨「聯邦鞏固發展黨(鞏發黨)」全面潰敗的重要跡象就是,該黨許多要員紛紛中箭下馬,幾乎所有以現任內閣部長身份參選者,都已落選。「鞏發黨」代主席泰烏(Htay Oo)也已於9日就已承認該黨敗選。泰烏本人原尋求蟬聯伊洛瓦底省興達塔(Hinthada)區國會下議院議員,但遭「全民盟」候選人擊敗。由於興達塔向來是「鞏發黨」的鐵票區,因此泰烏對自己以巨大差距落敗表示相當震驚,「我沒想到結果竟是如此,我們還能為這個地區的民眾做很多,但這就是人民的決定」。

 

緬甸總統登盛今年8月12日罷免「鞏發黨」原任主席瑞曼,然後就由原任副主席的泰烏接任代主席。

 

仍然保有國會議長職務的瑞曼九日也在「臉書」承認敗選,並且頗有風度地恭賀在勃固省(Bago)漂縣(Phyu)國會選區與他對壘的「全民盟」候選人。這個成績,其實已經超出翁山蘇姬在選前的期待。然而這個成績,也讓人揣揣不安。因為這次的大選,與1990年的大選有太多相似之處。

 

 

舊事會不會重演?

 

1990年那次大選,當時的軍政府也以為不會敗選,結果卻是「全民盟」秋風掃落葉,贏得80%席次,結果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反而讓翁山蘇姬及「全民盟」在政治荒野中流浪長達25年,直到現在。

 

舊事會不會重演?其實誰也沒有把握。翁山蘇姬本人在開票進行到第三天,確定「全民盟」會大勝之後,就已採取了預警措施,立刻發函給現任總統登盛、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良以及下議院議長瑞曼,要求舉行四方會談,目的當然是希望他們能為大選結果背書。

 

「全民盟」發言人溫田( Win Htein)在開票第二天曾經公開指責,聯邦中央選舉委員會顯然故意拖延宣布選舉結果的速度,「他們很可能計畫動手腳」。不過與此同時,「全民盟」也高調宣布贏得大選,翁山蘇姬則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宣布,「全民盟」已經贏得大約75%的席次。

 

「全民盟」和翁山蘇姬的作法,顯然是記取了過去的教訓。1990年時,「全民盟」狂掃國會80%席次,當時的「全民盟」已經確定贏得大選但也面臨中央選委會牛步宣布選舉結果的情況,溫文爾雅的副主席基貌(Khi Maung)主張不需要太快宣布勝選,「他們(軍政府)已經表達善意(舉行選舉),我們就不要逼人太甚,等他們先完成開票再說」。

 

結果兩天之後,軍政府採取的行動是不認帳。事後,很多政治評論家指出,就是因為「全民盟」沒立刻宣布勝選,才讓「國家和平發展委員會(SLORC)」(實際掌權的軍政府)有了重組、反撲的機會。

 

目前,敏昂良及瑞曼已經回復願意見面,登盛方面則表示要等開票結束告一段落,才能會面。登盛的反應,當然增加了緬甸政權究竟是否能平順轉移的懸念,但也只能靜待事態發展。

 

另一方面,如果此次緬甸政權真能平順轉移,那就將是50多年來,緬甸首次真正通過民主方式選出總統。

 

 

「垂簾聽政」:不管誰出任總統,翁山蘇姬都會是實際領導人

 

翁山蘇姬在選戰中一直提醒選民要讓「全民盟」獲得壓倒性勝利,甚至在結束選戰當天拋出「全民盟」一旦勝選並且推出總統人選,她將會「凌駕於總統之上」。亦即不管誰出任總統,她才是實際上的領導者。

 

這麼做的原因是,執政的「聯邦鞏固發展黨(鞏發黨)」早就作足防範動作。一是國會裡有25%的軍方保障名額,這些軍人篤定跟「鞏發黨」結盟,所以「鞏發黨」只需贏取33%的席次,就能在國會佔據多數,推出總統,但「全民盟」卻需贏得至少67%。

 

其次,緬甸在2008年公布新憲,其中訂了「配偶及子女為外國人者,不得成為總統」的「翁山蘇姬條款」,用意即為阻絕翁山蘇姬總統之路,同時澆熄擁護翁山蘇姬者的投票熱情。但這兩個計謀,都在翁山蘇姬前述反制策略之下,破功了。

 

從目前的選舉結果來看,除非緬甸執政當局採取極端作為,否則的話,想阻擋翁山蘇姬「垂簾聽政」,恐怕很難。

 

說翁山蘇姬要「垂簾聽政」,倒也滿符合實際。因為「垂簾聽政」多指年紀較大的皇后或太后不放心幼主,所以隱身在後以簾阻隔來管理政事。翁山蘇姬今年已經70高齡,她是於1989年回緬甸侍奉重病中的母親,當時正值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她因身為緬甸國父翁山將軍之女兒而被反對陣營推為領導,在此之前純為政治素人的翁山蘇姬自後就踏上一路坎坷的政治不歸路。

 

「壓不扁的玫瑰」翁山蘇姬21年不向政治鬥爭妥協

 

從一開始,翁山蘇姬的形象就是「壓不扁的玫瑰」,面對專制、強大的軍政府,她完全不作任何妥協,在2010年前長達21年的政治鬥爭中,她也一直秉持這個原則,不做任何尖銳的對抗但也絕不妥協,那段時間裡,她前後遭軟禁在家的時間長達15年,但也都默默承受。

 

很多人以為緬甸限制她的自由,其實並不是這樣。緬甸當局限制的只是她在緬甸境內的自由,其實軍政府巴不得她早日離開緬甸。

 

舉例而言,翁山蘇姬的丈夫阿里斯於1997年發現罹患攝護腺癌,包括美國、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呼籲緬甸發放簽證,讓阿里斯到緬甸與翁山蘇姬見面,但緬甸當局以沒有足夠醫療照顧阿里斯為由,拒發簽證,並希望翁山蘇姬前往英國探望,但翁山蘇姬拒絕前往,因為她擔心一旦離開緬甸,軍政府就不會再准她回國。

 

同樣的,阿里斯於1999年過世,翁山蘇姬也選擇留在緬甸,不前往參加丈夫的葬禮。為此,翁山蘇姬的兩個兒子也都很不諒解,很長時間與母親不相往來。但也因為這樣的犧牲,翁山蘇姬在緬甸人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高,最後幾乎已有如神一般。在一定程度上,翁山蘇姬本人可能也很享受這種「神」的尊榮,自認是對抗軍政府不可替換的代表,不妥協的態度甚至引起「全民盟」黨內的微言,認為整個黨的前途都因翁山蘇姬一人而止步不前。

 

Aung_San_Suu_Kyi_31_ott_13_049

Photo Credit: Wikipedia

 

 

翁山蘇姬走下神壇,做出改變

 

但這一切,在翁山蘇姬於2010年底刑滿出獄後(很多人以為她是獲得釋放),開始有了轉變。首先,她同意與總統登盛會面,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事,因為登盛是當年軍政府中的第三號人物。其次,她帶領「全民盟」參加2010年的國會補選,很多人也因此抨擊她等於是為不具正當性的政府及國會背書。

 

但翁山蘇姬並不為所動。尤有甚者,翁山蘇姬還一再對軍方示好,稱贊軍方是緬甸的穩定力量,然而對舉世關注的緬甸境內羅興亞人遭迫害之事卻不置一詞。同樣的,對照過往的翁山蘇姬,這些都是不可想像的事。

 

只不過這種種的一切,在這次的大選結果逐漸浮現之後,都開始變得有意義了。

 

如果翁山蘇姬不曾走下神壇、做出轉變,就不可能有這次的大選結果,她以及「全民盟」都很可能像過去的25年一樣,還在政治的荒野中流浪,不知所窮。

 

如今,大選的結果已經很清楚,「全民盟」已經獲得緬甸人民託付,組成下一屆政府,翁山蘇姬將成為幕後主政者,下一步應該會是主導修憲,讓翁山蘇姬成為真正的總統。

 

 

緬甸軍方會不會接受選舉結果?

 

現在,剩下的唯一問題是,軍方會接受嗎?

 

實際上,很多選民都懷疑,如果「全民盟」獲得大選勝利,軍方是否會接受這個結果。今年73歲的仰光選民金邁烏說,選舉有望將緬甸帶上歷史轉捩點,但他不相信那些依然大權在握的將軍,「我不確定他們會接受選舉結果」。

 

不相信軍頭的還不止一般老百姓,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就指出,雖然投票過程很平順,但是現在真正的困難才要開始,美國是否進一步解除對緬甸的制裁,也要看緬甸軍方是否尊重、承認選舉結果。

 

最重要的是,翁山蘇姬前述的「封建」計畫並不符合憲法,也抵觸了軍方的「底線」,亦即如果翁山蘇姬位在總統之上,那麼顯然也意味著高於國防軍總司令,這就會挑起軍方將如何反應的問題。

 

對此,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良表示,「如果人民選擇了他們(全民盟),沒有什麼原因讓我們不接受這個結果,正如勝者會接受結果一樣,敗者也一樣」。敏昂良也特別強調,軍方絕不會重蹈19901年選舉的覆轍。

 

只不過,敏昂良的說法只是針對選舉,軍方並不見得就會同意翁山蘇姬幕後操控政府。再說,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敏昂良的承諾,甚至翁山蘇姬本人也提醒緬甸人民及國際社會,密切監督此次大選後到明年總統選舉之間,緬甸執政當局的作為。她說,「政權是否平穩過渡同選舉是否公平舉行一樣重要」。

 

但從另個角度說,軍方也很可能將自己暫時置於「觀察」的角色,因為按照緬甸憲法,國防、內政、邊境事務部等重要部長,都是由軍方指派。換句話說,即使「全民盟」能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而且由翁山蘇姬幕後操控,軍方在重大決策上還是有很大裁量權,只要這部分不受挑戰,軍方也不見得一定會撕破臉。

 

一位「全民盟」高級官員漢德敏就指出,「任何總統人選都必須讓軍方能接受,因為軍方有能力使政府癱瘓」。

 


 

延伸閱讀:

緬甸25年首次民主選舉:翁山蘇姬領導的反對黨勝利

緬甸觀選紀錄:民主旅程的起點

被歧視與邊緣化的緬甸華人

SOS國際報導

 

封面圖片來源:Adam Jones@Flickr CC BY-SA 2.0

梁東屏
梁東屏
1989 – 1998 年擔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1998 – 2012 年擔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2012 年起為亞洲週刊撰稿至今。2002 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得當年第 17 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搖滾—狂飆的年代」、「爛人情歌」等著作。 曾在曼谷、美國、新加坡、台灣等地長期生活,跨文化背景練就一身專業的國際新聞工作能力,也累積了深厚的歷練與滄桑。在 SOS 平台上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我將從資深新聞從業人員的角度、旅人的觀點,深入書寫更多與東南亞文化相關的報導與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