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做為一種理念,該是新型態台美關係的問路磚

2016/05/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民心思變,台美關係進而受到注目,新政府勢必更為重視對美關係。本文援引全球治理的論述,期待台美關係發展走到新的進展。

 

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出201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指出,解放軍為了脅迫,甚至在必要時進犯台灣,持續對台發展與部署軍力,這對台灣的安全造成重大挑戰。

 

報告也提到, 會持續信守基於三個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一方改變台海現狀,不支持台灣獨立,持續支持台海議題,在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範圍與進度下,和平的處理。

 

美國軍方對台灣長期以來一向友善,這次美國軍方在新政府上台之際,提出這份報告,為了就是因應台海局勢即將變遷的新觀點,不過,這份報告大體上不脫離七二年體制,蘇聯瓦解後,冷戰雖然早已崩毀,但美國的冷戰架構在台灣仍是現在進行式。

 

筆者之前在一篇文章〈美國可能是換柱外部因素?〉提到:

美方基本的立場是「反對單方面改變台灣海峽現狀」,依照學者若林正丈的看法,這是美國給台灣的「新課題」,這個新課題其實是美國為了防堵過去阿扁政府時代的急獨色彩,即要陳水扁克制所謂的「法理台獨」。而這次美方立場「兩岸任何一方都不能改變現狀」,則是主要給洪秀柱急統色彩的「新課題」,即美方要洪克制自己的「終極統一」色彩,可見美方對急獨或急統的看法皆同,這裡或可看成美國不支持洪秀柱急統最直接的表示,這也可能是為甚麼國民黨黨主席朱立倫決定啟動換柱計畫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另一方面,阿扁政府時代,美國給台灣的新課題,曾給中共胡錦濤政權《反分裂國家法》正當性,更讓台灣在美中關係正常化及全球冷戰結束後,在後冷戰結構中維持了在美國保護傘下的「七二年體制」,而這個體制卻也讓台灣的現狀無法更進一步邁向獨立或統一。

 

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在七二年體制之下持續至今,當中經歷冷戰、冷戰崩解以及整個世界都受到影響的全球化,然而迄今全球化現象,台灣與美國經貿關係其實更加緊密,但是政治關係仍以所謂的七二年體制的冷戰架構為主軸。

 

本文想先談談全球化現象,做為影響台灣深遠的全球化雖然已經多有討論,不過台灣被框架在冷戰架構過程中持續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民主化的矛盾性卻僅於學術討論,全球化論述在本文是個強勢論述,它在本文做為基礎架構試圖分析台灣與美國的官方關係,特別是政治關係,應該是朝向理想性的「全球治理」共構邁進。

 

民進黨新政府上任之際,台灣民心都期待有實質意義的參與國際社會,而非外交休兵,不管是美方還是台灣官方也好,都應體認到美台關係應有理想與更新的思維。

 

全球化概念其實是一種跟著時代演進而變動的概念。當我們體會到有某種力量在引導我們怎麼去做時,我們可以認知到全球化深入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而全球化因此可以當作一種生活型態。

 

然而,全球化並非如此簡單的定義而已,筆者引用David Held著作《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緒論中的摘要,期使能對全球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他認為全球化的最佳解釋是一個或一系列的過程,它反映了跨區域網絡與互動交流體系的出現。

 

現代國家與資本主義市場的概念決定了全球多數社會的發展,他們刺激傳統權威型態改變,產生新的規範與資源配置型態。

 

從美國歷史學家福山(Francis Fukuyama)宣稱「歷史已經終結」後,傳統的資本主義加足了馬力轉型,進入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而其背後的主要推手是英美的「新自由學派」(NEO-LIBERAL)、跨國公司,加上華盛頓白宮與歐洲聯盟的新自由派政權,其核心價值則是貿易與投資極大化,以及透過「私有化論」、「市場開放論」等建構起來的「全球化理論」,對全世界進行經濟整合的統治。

 

學者Woodin認為這種全球性的經濟統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與財團勾結下所形成的經濟「單邊主義」,本質上不脫西方傳統的政治與軍事單邊主義,骨子裡仍然是殖民主義的延伸。

 

時至今日,全球化的發展已經超越過去單一的經濟層面,從政治全球化、環境危機全球化、恐怖活動全球化等等都是現今全球化不可或缺的現象。舉凡區域治理、恐怖主義活動、全球自然資源匱乏等問題都是全球化下所延伸的問題。

 

這一系列的問題,前聯合國環境署執行長克勞‧托弗(Klaus Toepfer)認為世界各國如果要解決全球化問題需要更多的政治勇氣與充裕經費來將計畫付諸實施,為地球開闢一條康莊大道。

 

現今的全球政治不僅意味著建立正式制度與組織以制訂管理世界秩序的法令與規範,如國家組織的建立、政府間的合作等,此外也包括所有非正式組織與利益團體,如跨國企業、跨國社會運動與眾多的非政府組織,其目的無非是想建立一種跨國統治體系。

 

在後冷戰時代,由於全球事務的複雜化以及各國人民間的高度互動,「互賴主權」的概念已經逐漸取代「主權獨立」而成為國際關係間的一種互動原則時,一個「全球社會」的概念悄然來臨,伴隨而來的便是由這種全球主義觀點發展出來「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概念的興起。

 

「全球治理」主要的概念是強調全球秩序應該從全世界的角度去維持才能得到更好的結果,著重面向已不侷限於以國家作為行動的主體,而是以全球視野來看待國際多元體系的建立。

 

當代全球化關係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重建,當全球化的後果逐漸顯現時,資本主義國家的角色與功能,也在全球化體系的交錯面上不斷更新,而面臨深刻的轉型。

 

台灣在國際社會作為重要的角色之一,全球治理下的角色還在起步階段,為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就是一個鮮明例子,台灣參與世衛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受到中國壓力而無法更積極作為,馬英九政府的九二共識禁錮了台灣以一個正常身分的角色參與,這些年來,台灣想要積極參與世衛都必須聽從中國,自從小英當選總統後,世衛中的美國、中國與台灣三邊關係已經顯然改變了。

 

本文只是想提醒,中國肯定施加更多壓力給台灣,此時美國官方的道義在哪裡、台美官方是否在民進黨上任後有著政治進展,或是朝向全球治理的角色合作,台灣人民正在期待著,如果美方可以在世衛捍衛普世價值的醫療人權,它應該發聲讓台灣能在世衛為世界做出貢獻。

 

待續

 

封面圖片來源:byung chul kim @Flickr ND 2.0

蘇穩中
蘇穩中
輔大歷史系、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政治組碩士畢業,第六期凱達格蘭學校青年營,認同台灣意識、堅持台灣獨立。 曾參與過許多社會運動,例如反對中國反分裂法遊行、樂生運動。大學畢業後回屏東,開始關心南方公共議題,目前是爭取高鐵到屏東聯盟召集人、青年願景屏台發展協會共同發起人。 關心臺灣政治外,也關心東亞政治發展,除發表政治類評論外,也發表過多篇散文與詩詞類作品。 著作計有《論政臺灣:一個多視角的解析》、《黑色島國臺灣:轉折與拉扯的2008-2012》、《民主理路的年代》等專書,並有時事評論在民報、聯合報、中時、關鍵評論網、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多家媒體。我也曾擔任過風傳媒「新世代觀點」專欄作者、十二道人情味作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