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獨立運動的矛盾、困境與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一部份的原因是擔心若無條件承諾協防台灣,將間接鼓勵台灣尋求法理獨立,導致兩岸爆發戰爭,讓美國無端捲入戰事之中。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就談到有些專家已在呼籲應該放棄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

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就談到有些專家已在呼籲應該放棄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

所以在這場辯論之中,無疑就會討論到這個問題。如果美國為了保住第一島鏈的圍堵網,給予台灣更多的安全承諾,將讓台灣的獨派團體有恃無恐,發動統獨公投,展開法理獨立,讓中國不得不出兵攻台。那美國走向戰略清晰,反而間接促使兩岸爆發原本不會出現的戰爭,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這也是目前反對美國走向戰略清晰,最為主要的論點。同時,台灣根本沒有辦法承諾未來不會進一步推動法理獨立,畢竟不久之前的喜樂島聯盟,才剛功敗垂成,不能排除會捲土重來。

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弔詭的情況。台灣獨立運動長期以來結合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運動,以抗中保台為最主要訴求,強調只有全力抵抗中國的併吞,才能保護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台灣獨立運動也的確是反制中國統戰滲透的最有效武器。但台灣獨立運動現在卻變成美國給予台灣更多安全承諾的阻力。對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來說,以獨立來保護台灣的安全,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關鍵動機,只是在國際情勢的快速變動下,卻出現了這樣的矛盾情況。

從長遠來看,台灣的民主化,的確保護了台灣的安全,因為美國很難直接放棄一個身為盟友的民主社會。過去美國為了國家利益,在冷戰時期常與獨裁者合作,而為了支持獨裁政權,美國政府往往必需要向大眾與國會解釋,為什麼美國需要這麼做,但仍屢屢遭到國內的輿論抨擊,最近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沙烏地阿拉伯。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合作的動機消失,美國就可以毫無負擔的拋棄這種獨裁者,甚至反過以侵害人權為理由,制裁這些獨裁政權。

美國當年可以輕易地為了聯中制蘇的戰略目的而拋棄台灣,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當時的台灣是由蔣家與國民黨統治,對美國來說只是停止支持另一個獨裁政權而已。而美國平日高舉民主、自由的大旗,認為這是普世價值,如果要犧牲一個也擁有民主、自由的社會,拋棄這樣的盟友,將承受輿論的嚴厲抨擊與國會的杯葛質疑,特別是這個盟友還擁有無法忽視的戰略價值時,那美國政府不論是由哪一黨主政,都會承受極大的壓力。因此台灣成功的民主化過程,其實進一步牽制了美國政府。

問題在於,在台灣特殊的背景下,民主化運動與台灣獨立運動有高度的重疊性。畢竟比較傾向與中國統一的人,沒有那麼厭惡專制的共產黨政府,甚至可能還是過去蔣家與國民黨獨裁時代的支持者。只是高度相關的台灣獨立運動與民主化運動,在台灣安全的層面上,卻出現了一個困境,長期來說,民主化運動這對台灣是有利的,但短期上來說,台灣獨立運動可能會影響美國對台灣的支持。特別是公投門檻降低以後,變成了有心人的操弄工具,不止是國民黨,包括喜樂島在內的激進獨派也曾推出多個公投案,而讓情勢變的更為詭譎。

面對這樣的情況,目前的蔡英文政府選擇了溫和的路線,也就是繼續維持著中華民國的架構,對於所謂的正名制憲並不積極,這也是蔡英文受到獨派團體嚴厲批評的關鍵原因。不過就結果論來說,蔡英文政府的謹慎,讓美國信任,在她任內台灣應該不會暴衝,立刻走向法理獨立,而讓兩岸出現戰事。只是蔡英文的這種路線,未來會不會延續,仍存在著許多變數。包括未來如果再由國民黨取得政權,或民進黨接下來出現獨派色彩較濃厚的候選人,都有可能打破目前這種情勢。

當然,蔡英文路線是不是會讓台灣錯失獨立良機,這有待歷史的評價。有些人認為隨著美、中對抗的格局已定,蔡英文政府繼續維持中華民國的體制,是錯估情勢。但反過來說,當美國正在進行是否應該對台灣採取戰略清晰的政策辯論時,台灣如果過於躁進,是否會弄巧成拙,其實也是值得靜下心來思考的一個問題。畢竟現在中國的戰狼式外交,已經讓自己成為世界麻煩製造者,台灣相對冷靜克制的態度,反而受到國際的同情。這對台灣來說,是個頗為有利的情勢。

蔡英文路線,與過去獨派堅決推動的正名制憲,有非常大的不同,或許我們可以暫時稱之為「務實溫和路線」。這個路線的特點,是對內不去做國家體制的正面衝撞,而改以緩步推進的方式,來凝聚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共識。對外則低調不惹事,以爭取更多的盟友,並積極加強國防發展與軍事合作。這最好的例子就是蔡英文花了極大的功夫,來攏絡國軍,而這也是中華民國體制下最難以攻克的一塊。過去綠營與國軍的關係緊張,但這種情況在蔡英文執政下,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蔡英文路線未來還能持續多久,目前沒有人知道,但隨著蔡英文的第二屆任期已進入到第二年,民進黨接下來將很快就要面臨路線之爭。而這個路線之爭會不會牽動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影響未來的戰略清晰政策,這值得民進黨、獨派團體與所有的綠營支持者好好想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onan Yang-avatar-img
2021/04/14
對學者廖宏祥〈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系列文章之我見 日前學者廖宏祥在《自由時報》發表〈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系列文章,對於台灣國防體制的癥結多所針貶,就相關問題也提出建言,是值得關心國防的各界人士參考的佳文。不過〈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系列文章的論點還是有補充和討論的空間,筆者就〈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系列文章所提出的幾個論點不揣冒昧作狗尾續貂的補充,希望能讓更多有識者關注國防改革的議題。 「將軍與軍官的員額過多」所凸顯的問題 廖宏祥教授在〈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 系列文章就「將軍與軍官的員額過多」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台灣將軍和軍官的人數相較於美國、韓國軍隊都過多,尤其是將軍員額仍然過多。 根據媒體報導,近年來主政者對於將官員額,提出「當升則升」,不必過度宥於過去的編制,因此將官員額已擴增至295名,甚至「不排除再新增將官員額」。對此,官方說法是希望提振軍心士氣。但是這麼做真的是有助於提振軍心士氣?還是只是攏絡軍方當權派的作法?或者是軍方當權派希望給自己人馬大開門路的理由?主政者及軍方主事者對於將官員額膨脹的利弊始終未能提供適切的解釋說服公眾。 而外界也不免好奇,晉升的將官是否都是具有新思想、新觀念,願意為部隊士官兵著想的人選?還是軍方當權派人事操作下的結果?為何如許誠宜這樣願意變革的軍官卻選擇退伍離開軍隊?難道真的如評論家周偉航所嘲諷國防部最不缺的「說不定只有國防部的將官們。」 而觀察家黃竣民對此更不客氣的批評:「現代的軍隊標榜高科技作戰,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弱,早已不在視軍隊人數或將級員額的多寡而定。而晉升一堆沒打過仗的『行政將軍』,國軍的作戰能力就能『超中趕美』?」 以上種種讓人不禁想到1960年代國府聘請西德退役將校擔任軍事顧問的「明德專案」,當時首席顧問孟澤爾將軍在呈報德國聯邦情報局的報告就指出當時國府陸軍跟西德陸軍都是40萬人,但是前者將軍數量(一千名)卻比後者將軍人數(兩百名)多五倍,他批評國府陸軍的將軍數量多到氾濫,彷彿是一個有著碩大腦袋的腦水腫患者。時至今日,軍隊內部「將軍數量多到氾濫」的腦水腫症狀是否有所改善?還是持續惡化?相信讀者自有公論。 如何看「和世界進展脫節」的問題 〈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文中指出「由於台灣外交孤立造成的國防和世界進展趨勢脫節」,以及「國軍軍官的外文普遍不佳」而難以接觸最新軍事知識,甚至出現軍中人士依賴中國網路資料作為吸收軍事新知的媒介。 這些看法的確指出今日軍隊的困境,可是軍隊內部抗拒變革的觀念是讓這些問題變得更嚴重,從第一點外交孤立所衍伸的軍事交流受限看來,的確是如此;但是也不能說是完全孤立的狀態,例如新加坡長年和我國軍方合作的「星光部隊」,是給予我國軍方參考甚至學習的機會,如新加坡的軍方內部管理、訓練等等都有值得稱道之處,而我國軍方參訪派來我國訓練的新加坡部隊甚至參與聯訓的機會其實不少,也寫出不少參訪報告、交流心得,但是為何這些交流經驗卻無法讓我國軍方在改善自身內部問題有所借鏡?無疑是讓人感到困惑的。 更遑論我國軍方派駐在許多國家的武官、軍事協調組(派駐非邦交國代表處的武官)在當地盡力蒐集的相關軍事資訊,倘若有心運用,都是可以作為借鏡的他山之石,只是在於軍方內部是否願意放下閉門造車的心態去吸收和運用。 而國軍軍官的外文普遍不佳是無庸諱言的事實,不過語文能力恐怕並非唯一阻礙軍方吸取新知和變革的障礙,即使是曾派駐美國或曾在美國留學的軍方主事者,仍然有著抗拒變革的心態,如面對美國方面質疑新兵訓練問題時反駁「美國人的批評不見得要聽,我們有自己的策略。」或者捨本逐末的將治軍重心集中在「頭皮、草皮、皮鞋」的情況。顯示出更大的問題癥結應該是在於軍中對於軍官的養成文化讓他們難以突破舊有的窠臼。 為何退役將領只能在退役後才能說出問題癥結? 關於文中質疑為何退役將領「是什麼樣的障礙讓他們在軍中沒有辦法解決退役後才能說出的問題?」造成這些退將在軍中無能為力解決問題的癥結,恐怕還是在於軍中內部抗拒改變的力量太根深蒂固,再加上當權派不鼓勵改革,毫不意外為何這些退將只能在退役後才敢說出問題。 從先前前空軍副總司令張延廷批評前國防部長嚴德發在任內拒絕他的建言,就可見端倪:「我寫了4萬個字,都是法律上的問題,如果他都不採納,他會採納誰?一個中將都不採納,他會採納一個士兵,沒有這種邏輯。…….因為我不是嚴家軍,我不是他的人。」甚至他還指控遭到軍方主事者的「封殺」,這些爭議實情如何尚待釐清,但是也可以從中看到個別軍方高層人士有心提出建言卻徒呼負負的困境,也顯示出軍方體制內部難以自行改革的現況。 結語 上述為筆者對於〈台灣國防事務現代化〉系列文章所提出的幾個論點的補充,事實上廖宏祥教授還點出了更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為過去不少民間有識者所指出,卻始終未能見到主政者和軍方主事者進行根本性的改善。主政者為了攏絡軍方的政治意圖,選擇聽之任之,軍方主事者囿於自身心態和既得利益更不願推動自身的變革,這樣的現狀持續下去對於台灣的安全絕對是有害無益。 今日台灣各界,特別是台派獨派,除了充實相關國防知識和關心國防動態之外,應該思考如何從體制外推動主政者和軍方進行深層次的變革,才能使台灣的國防不會繼續深陷軍事體制的梏桎而沉痾難起。https://www.citynews.com.tw/20210412-column-h/
avatar-img
王臻明的沙龍
5.2K會員
426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王臻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美國對台政策是採取「戰略模糊」或是「戰略清晰」,因為攸關能否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促使「台灣人民」「主動的」站起,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如此一來「台灣有事」才能迴避中國的「內政受干涉」之主張,此攸關國際各國協防台灣之正當性。
Thumbnail
美國對台政策是採取「戰略模糊」或是「戰略清晰」,因為攸關能否喚起「台灣人民自決意識抬頭」,促使「台灣人民」「主動的」站起,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如此一來「台灣有事」才能迴避中國的「內政受干涉」之主張,此攸關國際各國協防台灣之正當性。
Thumbnail
是說美國國務院近日修改官方網站上關於台灣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刪除與新增了不少內容,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刪除「美國認知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與「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這當然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與台灣社會內部的諸多討論,不過比較有意思的反而是親中派的看法,因為正逢俄烏戰爭其間......
Thumbnail
是說美國國務院近日修改官方網站上關於台灣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刪除與新增了不少內容,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刪除「美國認知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與「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這當然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與台灣社會內部的諸多討論,不過比較有意思的反而是親中派的看法,因為正逢俄烏戰爭其間......
Thumbnail
是說拜登與習近平的視訊高峰會中,拜登老調重彈將遵守在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下的一中政策,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破壞和平與穩定。結果中國官方媒體將其曲解為拜登反對台獨,台灣內部也有許多媒體引用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讓拜登在稍後又補充說明了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但前後矛盾又模糊的說詞,卻讓外界霧裡看花。
Thumbnail
是說拜登與習近平的視訊高峰會中,拜登老調重彈將遵守在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與三個公報下的一中政策,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破壞和平與穩定。結果中國官方媒體將其曲解為拜登反對台獨,台灣內部也有許多媒體引用中國官方媒體的報導。讓拜登在稍後又補充說明了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但前後矛盾又模糊的說詞,卻讓外界霧裡看花。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在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涉,有一個政治前提或基礎,就是中共承諾以和平手段解決海峽兩岸的政治爭端,這一點美國非常堅持,因為如果中共對台動武,就會破壞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威脅到區域安全,也就威脅到日本與韓國的安全,而這兩者是美國的盟友,美國是有責任的。我從這裡展開,從美國的的兩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如何看待台灣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近期的「台獨」論戰,呈現了中美在台海上空的隱形博弈。 先是6月28日,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演講,表示美日應將台灣「當作一個民主國家來保護」; 7月5日,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再度出擊,於演講中稱「美日要協防台灣才行」。如此表態,看似有意將「台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是說現在幾乎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隨著美、中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美國政府的對台政策,已逐漸由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國社會與學界,正在辯論對台灣的戰略清晰應該到什麼程度,而這就引發了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美國要不要幫台灣獨立運動背書。因為眾所皆知,美國過去會長期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Thumbnail
這種「和中政策」風險,在台灣並非沒有被質疑過,只是在激烈的言論辯論下往往被打為是不理性的意識形態,被稱為是逢中必反。但是無條件地相信只要台灣先釋出善意,中國一定會善意回應,無視中國的內部情況與信用紀錄,其實更是一廂情願。馬英九與國民黨人還故意忽略一件事,就是台灣可以推動「和中政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Thumbnail
這種「和中政策」風險,在台灣並非沒有被質疑過,只是在激烈的言論辯論下往往被打為是不理性的意識形態,被稱為是逢中必反。但是無條件地相信只要台灣先釋出善意,中國一定會善意回應,無視中國的內部情況與信用紀錄,其實更是一廂情願。馬英九與國民黨人還故意忽略一件事,就是台灣可以推動「和中政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Thumbnail
是說近來有一個非常甚囂塵上的的說法,認為美、中關係快速全面惡化,可能會讓台灣陷入戰爭危機中。這樣的說法雖然也不是毫無根據,畢竟中國共產黨政府在陷入國內危機時,慣於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社會焦點。而毀棄一國兩制的承諾,對香港施重手,強推港版國安法的情況也還歷歷在目。認為中國會在這場危機中挺而走險....
Thumbnail
是說近來有一個非常甚囂塵上的的說法,認為美、中關係快速全面惡化,可能會讓台灣陷入戰爭危機中。這樣的說法雖然也不是毫無根據,畢竟中國共產黨政府在陷入國內危機時,慣於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社會焦點。而毀棄一國兩制的承諾,對香港施重手,強推港版國安法的情況也還歷歷在目。認為中國會在這場危機中挺而走險....
Thumbnail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
Thumbnail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