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非洲近代史上最殘暴的歐洲殖民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們在談論非洲與殖民的時候,其實往往會不自覺的把非洲當成一個整體看待,忽略這塊廣大的土地有各式各樣的氣候、族群與文化;相同的,殖民者因自己母國的特質,也會反映在對於殖民地的統治方式之上。舉例來說,當時候的世界霸主英國,由於也身負霸主所需主導與捍衛的國際秩序,加上國內有著所謂的自由主義與人道主義傳統,因此有論者認為英國是屬於所謂的「良性帝國主義」。當然,這點是見仁見智,不過與西班牙、葡萄牙這些老牌的人口販運大國來說,率先禁止奴隸貿易的英國,似乎的確是比較好一點。


但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是出動毒氣攻打衣索比亞的義大利,他們的殘忍程度,恐怕都比不上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的比利時殖民者: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1865年即位成為國王後,利奧波德二世加速推動在繼位前就已有的開發非洲、拓展比利時殖民地的想法,他在1876年時成立國際非洲協會,結合幾個歐洲國家並資助探險家,往非洲內陸探索,並任命亨利・莫頓・史丹利作為當地負責人。


雖然比利時輿論對於在非洲搞殖民地興趣缺缺,但利奧波德二世依舊一頭栽入這個可說是殖民主義盛行時期的「偉大航道」,深怕分不到一杯羹,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奠定了他之後取得的這塊土地,實質上變成私人產業的遠因。1884年,劃分歐洲各國在非洲勢力範圍的著名柏林會議召開,利奧波德二世發揮他的外交手腕,成功說服與會各國,承認剛果盆地中他所擁有的部分,也就是「剛果自由邦」(約2,344,000平方公里,今剛果民主共和國)。相較於其他以國家為單位的殖民地,剛果自由邦是利奧波德二世的私人產業,因此如果說這些歐洲國家的人民或多或少還可以透過國會和輿論來制衡政府不要太亂來的話,由國際非洲協會控制,猶如私人企業的剛果自由邦,就真的是隨利奧波德二世處置了。


剛果自由邦最有利可圖的作物是橡膠、象牙和銅礦等,其中特別是橡膠,由於可以作為輪胎的原料,對於當時的汽車、輪船,以及軍事運輸產業有非常高的價值,成為利奧波德二世極為看重的「業績」。然而,當時在國際市場上,亞洲橡膠的市佔率比較高,因為非洲橡膠的採收方式是取自「橡膠藤」的花朵以及枝幹;與亞洲只要在「橡膠樹」上畫個口子,放個桶子就可以等它流滿流好比起來,耗時也耗力許多。於是呢,利奧波德二世就想出一個跟台灣慣老闆一模一樣的策略:用大量低成本的人工去彌補產量不足。因為在歐洲殖民國家的眼中,非洲除了自然資源多之外,人力也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替換性高」的「資源」。


於是,英國或法國殖民地裡的非洲原住民在做工時,至少還有當地的行情價,出事了也有基本的司法制度可以處理(儘管可能效用不大),但號稱歐洲在非洲殖民史上的最強慣老闆利奧波德二世,別說不鳥勞基法,他是根本不把剛果自由邦的黑人原住民當人看啊。與其說這些採橡膠的叫做工人,其實更像是奴隸。利奧波德二世組了一隻允許配槍的公安軍隊來監督這些「黑奴」工作,每一個奴隸每天都有固定的份額要採集、稅金也是用橡膠來抵,如果沒有達標,一頓鞭刑絕對是少不了的。


但如果只是鞭刑,恐怕利奧波德二世還不夠格出任這篇文章的標題:非洲近代史上最殘忍的歐洲殖民者。以下內容雖然一定有讀者已經知道,但還是要提醒初次接觸這段歷史的讀者,很可能會讓你有身體不適的感覺,請務必斟酌自己的情況。


準備好了嗎?那我就繼續說了。


鞭刑真的算是小事,至少被打的奴隸還是四肢健全、好手好腳。利奧波德二世之所以會連歐洲殖民者都看不下去,主要是他會把沒達標的奴隸雙手砍斷,殺雞儆猴給其他奴隸看。至於失去雙手以至於沒有自理能力的奴隸怎麼辦?這位比利時國王才不管他的死活;尤其惡毒的是,負責採收的奴隸沒達標,砍他的雙手可能還可以說是針對當事人,令人作噁的是利奧波德二世有時候會找奴隸的家人開刀。有一名叫做納斯拉(Nasla)的奴隸,採收業績沒有達標,於是他的五歲女兒雙手就被砍下來作為懲罰,並且逼著納斯拉看著那對小手,最後還把他的女兒肢解掉。


這不是個案。在利奧波德二世眼中,剛果自由邦的黑人原住民全部都只是會動的生物,不聽話就整到他聽話為止,還是不肯聽話就直接處理掉。曾經有許多村莊全體反抗和抵制這種暴政,下場是全村遭到屠殺。根據統計,在比利時政府正式接管,將剛果自由邦變成比利時殖民地之前,一共有超過300萬名黑人被虐死。另一方面,這些在當地的統治者,為了向利奧波德二世證明他們「認真負責」,會和這些遭到斷手的黑人拍照留念,也因此,我們現在才能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這一段極為殘忍的歷史,而剛果自由邦所生產的橡膠,也被冠上「紅橡膠」的名字,與日後的「血鑽石」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這些消息透過傳教士與媒體記者披露,引發國際社會的強力譴責,逼得比利時政府出面接手剛果自由邦,變成官方殖民地比屬剛果,而且比利時政府也知道事情大條,一直想辦法洗白。但利奧波德二世不愧是殖民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人渣,絲毫沒有任何悔意,據說在1909年過世時,還依舊堅持他是在為比利時做對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比屬剛果也沒有在非洲獨立浪潮中缺席,於1960年脫離比利時,成立剛果民主共和國。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人渣的基因也會遺傳,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獨立儀式上,代表比利時出席的國王杜博安,即利奧波德二世的後裔,竟然白目到對全場聽眾說「你們應該要永遠感謝比利時,因為是比利時把你們從奴隸制中解放出來、接受文明的洗禮。」這一席跟馬英九「我把你們當人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言論,讓帶領剛果人獨立的首任總理盧蒙巴氣到巴不得直接拿把槍把杜博安斃了(當然沒有),立刻在隨後的發言中反嗆回去「我們已經受夠了鄙視、羞辱與打擊」,嚇得杜博安落荒而逃,連自己的佩劍都留在會場忘了帶走。


如果說要給利奧波德二世一個評語,那跟他同時代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應該是最最中肯的:「集撒旦和瑪門於一身的傢伙。」時至今日,比利時政府都拒絕公開關於利奧波德二世統治剛果自由邦的重要文件及相關報告。


附註:關於被砍手的照片,網路上有很多,搜索前請調整好自己的心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3/01/11
感謝分享!
Conan Yang-avatar-img
2020/07/06
《從前有個白剛果》—— 比利時人殖民下的剛果 這一系列的紀錄片,開始於美國 1884 年承認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1865-1909)對剛果的主權,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的殘暴統治,如對剛果人因為生產橡膠不足額,動輒以「砍手」處置,不分男女老少,這還是經過1904年國際調查組織確認,而剛果卻諷刺地被稱之為「剛果自由國」 (1885 – 1908)。 利奧波德二世統治期間估計造成 1000 萬剛果人死亡(當然也有人反對這個數字,因為沒有考慮到流行病的因素)。 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暴虐行徑,卻有個正面稱號 ─「建設之王」,因為許多比利時華麗的建築物,包括著名的安特衛普中央火車站,就是他所建造的,部過這也是他血腥殖民剛果、剝削剛果所留下眾多的血汗勞動建築之一。從當時著名的作家《黑暗之心》的康拉德、《湯姆歷險記》的馬克吐溫、《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等人,出面反對利奧波德二世,就可以知道他是多麼的人神共憤。在壓力之下,比利時政府不得不接管,稱之為「比利時剛果」(1908 – 1960),到 1960 年剛果獨立後,稱之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2018 年這部系列紀錄片,適逢剛果獨立 58 周年,也是比利時非洲博物館(原稱剛果博物館)歷經 5 年整修後,重新開張。該博物館於 1897 年在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之際,以剛果博物館命名,自 1950 年代以來,就沒有再更改過永久性展覽,展覽期間直到 1960 年剛果獨立為止。當時創建剛果博物館的利奧波德二世,將博物館當作殖民成果的展示場所。自成立以來,博物館一直鼓勵在剛果工作的西方士兵、公務員、傳教士、商人和科學家收集物件當作展覽品,這些比利時殖民暴力征服下所獲得的戰利品,充滿了斑斑血淚 。 2018 年重新開張的非洲博物館,對比利時在剛果的殖民時期有了更多批判,檢視殖民時期對剛果人造成的創傷。不再延續比利時殖民時期各種懷舊和錯誤的想像及神話,如:比利時剛果是一個模範殖民地,一切進展順利,剛果人對比利時的統治極為滿意。醫療保健和基礎教育是全非洲最好的等等…。實際上,剛果被比利時的殖民時期,並非過去比利時官方所宣傳的「剛果是殖民地的模範省」。如同非洲博物館對殖民時期的批判敘事,《從前有個白剛果》作為一部紀錄片,也有別過去比利時官方標榜殖民地成就的宣傳片,呈現出對殖民地時期的反省 —— 一個種族隔離、經濟剝削,貧富不均的白剛果。 除了非洲博物館重新詮釋外,位於布魯塞爾西北方荷語區城市 Dendermonde,就準備將獨裁者利奧波德二世的街道,改名為利奧波德大道,儘管還未能談得上轉型正義,但至少是以不紀念獨裁者為前提而改名。 殖民你,因為,我知道甚麼對你最好 《從前有個白剛果》這集紀錄片,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描述比利時在剛果的統治,殖民地分為老闆和僕人兩種階級,白人一律是老闆、黑人(剛果人)則是僕人,這些剛果的僕人被稱之為「Boy」,不管年紀多大,都被叫做「Boy」。這個稱呼,也反映了殖民統治者因為特權而形成「家父長式」的心態,認為剛果人需要被教育、永遠長不大、尚未進化。比利時人作為殖民地主人,對剛果人說,「我知道甚麼對你最好」,其實是根本不相信剛果人可以自主管理。 比利時統治剛果就像所有的殖民地統治手法一樣,慣用野蠻與文明的對立,來正當化「統治/被統治」的階級不平等,用「我知道甚麼對你最好、我把你當人看」,這樣看似出自於好意的話術,不過是一種高度偽善的修辭、自欺欺人的藉口 :好讓殖民地主人可以將剛果人當作野蠻人,而諷刺地以更野蠻的文明者自居,以教化之名,繼續心安理得地享受殖民體制所提供的特權。平等不是這些文明者的價值,想盡所有方式維持不平等的關係,甚至發展出「掌控,為了做出更好的服務」(Dominer, c’est pour mieux servir.),這種獨裁者進化下的似是而非。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掌控不是服務,剛果的財富集中在人口不到 1% 的白人手中。比利時人在生活上幾乎一切免費,吃著豐腴的食物、常常開趴,根本沒有物資匱乏的問題;而剛果人只能思考生存的問題,必須很辛苦的工作才能勉強溫飽,甚至不知道小孩子明天的下一餐在哪裡。殖民地統治創造了以人種差異為基礎的特權階級,也製造了貧富差距,剛果人的貧窮不在於努力不夠,而是殖民者以剝削為前提,向他們施加低薪的無限責任制。 殖民與被殖民之間,隔離與歧視無所不在,並在時間與空間上,製造有形與無形的規訓。白人和黑人有各自居住的地方,社區盡可能各自隔離,市區和郊區是分開,儘管白人可以去黑人的郊區,黑人也可以到白人的區域,不過僅限於工作時候。黑人在中午經過白人的房子時,不能講話,為什麼?因為,白人可能正在睡覺。 黑人必須在晚上回去自己住的地方,也不能待在咖啡館或是酒吧。除非黑人晚上要值夜班,晚上九點之後也有宵禁,會要警察按喇叭叫大家回家睡覺,否則就會被抓走。還有個瘋狂的故事提到白人晚上在街上走,一到九點就會拿著大的手電筒,一旦黑人被照到,就會變成豬,然後被賣到歐洲做成醃肉。 除了有形無形的白人餐廳、黑人醫院,連上的學校也是分開的。萬一必須得混合的場域,就會變成餐廳以服務白人為優先,連在郵局裡白人也可以插隊,就曾經有白人醫生對自己的插隊振振有辭:「我賺的錢是他的十倍多,所以我的時間比較寶貴,因此我到郵局,可以優先被服務。」 就這樣,有人會因為殖民制度的規定如此,就理所當然接受特權的待遇,而且還當作自己的天賦人權,但並非所有的白人對黑人的服務認為是理所當然並加以歧視。當你接收許多不勞而獲的服務時,難道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難道不會有一絲絲的感激之意?因此也會有想要親近、表明善意的白人,不過即使白人想和黑人相處或親近、對黑人的友善,然而此舉不僅引人側目,更明令禁止黑白交往的行為並加以罰款,更不用說白人和黑人之間禁止通婚。 在 2019 年 4 月 4 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比利時議會全體會議」,總理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為 1959 年至 1962 年之間綁架了成千上萬來自剛果、盧安達和蒲隆地的混血兒(metis)而道歉。為何要綁架這些比剛的混血兒呢?現在人很難理解,比利時殖民時代的種族隔離法禁止異族通婚,而剛果母親和比利時父親所生的孩子,被認為是對這些法律的濫用,這些被稱之為「Metis」的兒童從剛果被綁架,再送進由天主教會所管理的比利時學校和孤兒院。比利時首次正式承認對種族隔離政策的責任,總理米歇爾說道:「以聯邦政府的名義,對比利時殖民時代的悲劇,我向他們的家人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所遭受的苦難,表示歉意。」 高級剛果人:進化者(évolué) 1945 年二戰之後,剛果人任職於殖民地政府的低階管理階層、或是後來成為商人或企業家,這些人被稱為「進化者」。這是法語圈常用的詞,描述非洲和亞洲的殖民體制基於生產力需要而培養出來的「在地菁英」。進化者一詞看起來高級,實際上是帶有貶抑的意味,代表他原本的族群是不夠進化的。進化者意味著,他從低級到高級、從野蠻到文明、從不聽話到聽話的人。不過即使被稱為進化者,在階級上永遠還是比白人低。 「進化者」的穿著、談吐都模仿西方人。但是就心態上,會自以為是的自認比其他被殖民的剛果人高一等,稱他們為「高級剛果人」也不為過。他們是獲得主人關愛眼神的一群人,會沾沾自喜自己的「進化」,瞧不起那些不夠乖、不夠聽話、不識時務、不懂得看風向、不知道何時應該跪下去、黏到殖民者那邊去的人。就某個層面來說,進化者無意識地把自己的「馴化」當作「進化」。對這些人而言,「數典忘祖、認賊作父」不重要,因為那是大勢所趨。然後驕傲地認為,自己比其他的族人來得進化,相對舒適的環境,會讓進化者忘記了自己奴隸的身分,忘了自己在奴隸主眼中,只不過是個裝模作樣、自以為是、比較好用奴隸。 1954 年,剛果有了第一所大學,不過到 1960 年獨立前為止也只有 16 個人從大學畢業。就我們之前所說的,比利時殖民者不相信剛果人可以自主管理,形成自己的政府。可想而知,基於長期對剛果人的歧視,還是有歐洲人會說剛果人沒有能力念大學。 比利時在剛果殖民時期,進行了基礎教育,不過學位的取得集中在衛生方面以及擔任助理的工作,其他大部分就是水電工、木匠等的體力勞動工作。比利時不願意在教育上花費太多力氣:因為當人有知識的時候,就知道爭取權益,念法律的人就會意見很多、念醫學的人會想當醫生,就必須公平給予同樣的薪水;一旦能擔任官員,在殖民地的白人很難接受聽從一個黑人的管理,即使這位黑人能力再好。因為,歧視已經太深了,黑人實在太黑了,黑人再怎麼都無法洗白,比利時人作為統治階級, 在意識上無法接受一個比自己低級的剛果人來管理他們。 1960 年剛果獨立的萌芽來自於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階級流動的不可能,不因為剛果人有能力,就可以往上爬。當剛果人漸漸發現,殖民者不是因為能力而是種族、特權才能管理你,即使你好心要給予建言,他也會歧視剛果人比較低級,對你的意見視而不見。當剛果人一直被迫服務能力比他還差的人,眼睜睜地看殖民主用無能或無知統治著他們,反抗意識就會出現,反殖民是自覺到殖民體制結構性不平等而產生的抵抗。這時,更接近比利時人、更有教育程度的部份進化者開始懂得反抗,操作著奴隸主「自由、平等、博愛」的語言, 高舉著「驅逐比利時、恢復剛果」民族主義大旗,轉變為捍衛理想、追求解殖獨立的進步份子。 在剛果解殖後,或許早就可以悲哀地預知到,剛果許多的「進化者」,他們只是善於生存競爭的機會主義者或是利己主義者,因為對主人權力的飢渴,超越了一切。解放人民不是讓他們獲得平等, 而是藉此佔據主人的位置,享受主人的地位,讓自己的同胞臣服在自己的統治之下。他們的「進化」一直是以奴隸主為標準,而奴隸主的酒醉金迷,常常是他們的想像泉源、努力向上爬的動力、勵志故事的完美結局。「進化者」也擅長奴隸主的話術,並利用在地人的自卑感,讓他們覺得像他這樣的「成功人士」,才是值得效仿的對象、一個生命理想的投射,即使這個理想是狹隘的。 後殖民下的剛果共和國 我們是否對同樣被壓配的進化者過於嚴苛呢?殖民地的在地菁英 —— 進化者,也不乏捍衛理想的人,他們是真正追求平等與自由的一群。然而進化者的扭曲價值觀,當然也是殖民體制壓迫所造成。許多殖民地,都可以發現到這種「進化者」現象:這種自以為高級、很識時務地以主人價值為依歸,去貶低周遭的人。因此諷刺的是,這些殖民體制所形塑出來的進化者,因為缺乏反思,在解殖之後,並沒有消除剛果階級上的不平等,而是以秩序、穩定之名,延續著殖民時期的威權統治及各種不平等政策。 解殖獨立後的剛果,並沒有一路順遂,反而在經歷內部爭權混亂後,陷入漫長的獨裁統治時期。第一任總理帕特里斯.盧蒙巴(Patrice Lumumba)主張民族獨立且排斥外國勢力,這就會影響到美國在剛果的利益,尤其是美國在比利時殖民剛果時期,就是利用剛果鈾礦,製造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許多人揣測,1961 年1月17日,被指責親共,然後逃亡,最後被殺害的盧蒙巴,即是在美國中情局(CIA)、英國軍情六處(MI6)、甚至前殖民母國比利時和時任盧蒙巴獨立政府的國務卿約瑟夫.蒙博托(Joseph Mobutu)之間的共謀,而導致的不幸。1965 年蒙博托受益於冷戰背景下,美國不願意剛果豐沛的天然資源落入蘇聯的手中,他亦刻意表態自己堅定的反共立場,在比利時與美國共同支持之下,蒙博托順利上台並開始了長達 30 年的獨裁政權。 殖民統治所產生不平等的「壓迫」現象,並未因形式上的解殖而消失,雖然剛果已是獨立的國家,但卻仍然處於威權統治之下,壓迫不只是表現在國家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侵害、壓迫也表現在新自由主義跨國資本運作下,所創造出來的貧富差距與社會階級的不平等。許多新興的獨立國家,在脫離殖民地地位之後,被所謂的「都是一家人」的同胞壓迫著, 「類殖民現象」再次發生了。被壓迫者似乎在殖民統治時早已內建容忍、順從等奴隸道德,即使被壓迫也不會有違和感;加上「怎麼樣都是自己人」,被壓迫者慣用這種自欺式的藉口,反覆自我催眠,然後順理成章地,將所有被壓迫的不適感,轉化為一種生存競爭上的缺陷,然後認命地承受著由「自己人」所發動的再一次壓迫。 被壓迫者眼睜睜地再次看著壓迫的力量強壓在自己身上,並用自己柔軟的嘴巴、大聲地批判著反抗者:「他們這麼強大,不然你還能怎麼樣?!」被壓迫者在生怕自己的怯懦被揭穿之際,其實也隱約地知道:自己不過是把冷漠偽裝成中立客觀、將軟弱當作明智務實,並祈禱著,壓迫不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https://www.pourquoi.tw/2019/11/30/children-of-the-belgian-congo/
複利先生-avatar-img
2020/06/10
文中充滿討厭國民黨的字句,再看簡介真的絲毫不違和。
布丁丁-avatar-img
2020/06/10
請問版主有看過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嗎? 裡面也是在講非洲殖民的事情,算是蠻經典的一本書
avatar-img
陳子瑜的沙龍
26會員
26內容數
<p>分享非洲與查德的食衣住行政經大小事,並與台灣的時事脈動結合、彼此借鏡,一起尋找未來方向。</p>
陳子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6/07
正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新加坡,等著看川普和金正恩回不會擦出什麼愛的火花時(大誤),在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大陸東部,衣索比亞也在六月五日晚間,向宿敵厄利垂亞宣布了希望能邁向和平的聲明。
2018/06/07
正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新加坡,等著看川普和金正恩回不會擦出什麼愛的火花時(大誤),在地球另一端的非洲大陸東部,衣索比亞也在六月五日晚間,向宿敵厄利垂亞宣布了希望能邁向和平的聲明。
2018/05/25
話說回來,分手是為了以後還能繼續做朋友(真假),又有人說「因為了解而分開」,所以現在分開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剛離開的朋友似乎也很合情合理。
Thumbnail
2018/05/25
話說回來,分手是為了以後還能繼續做朋友(真假),又有人說「因為了解而分開」,所以現在分開了,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剛離開的朋友似乎也很合情合理。
Thumbnail
2018/05/08
查德國民議會已於四月三十日針對新憲法修正案進行投票,雖然反對聯盟進行抵制,但仍無法阻擋佔絕對多數的執政黨《愛國拯救運動》強硬通過。根據新憲法修正案,現任總統德比可繼續執政至2033年。
2018/05/08
查德國民議會已於四月三十日針對新憲法修正案進行投票,雖然反對聯盟進行抵制,但仍無法阻擋佔絕對多數的執政黨《愛國拯救運動》強硬通過。根據新憲法修正案,現任總統德比可繼續執政至2033年。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是一場艱難的勝利。代價除了人民的鮮血,還有林肯的生命。林肯早在 1860 年就表露過對自己會被刺殺的擔憂。忤逆國際銀行勢力,他明白這不是開玩笑的。5 年之後,一場精心策劃的無恥暗殺還是發生了。不幸中之大幸,對副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史華德的暗殺沒有成功。 他們還不能死,還有一件林肯未竟的承諾要完成。
Thumbnail
這是一場艱難的勝利。代價除了人民的鮮血,還有林肯的生命。林肯早在 1860 年就表露過對自己會被刺殺的擔憂。忤逆國際銀行勢力,他明白這不是開玩笑的。5 年之後,一場精心策劃的無恥暗殺還是發生了。不幸中之大幸,對副總統約翰遜和國務卿史華德的暗殺沒有成功。 他們還不能死,還有一件林肯未竟的承諾要完成。
Thumbnail
1895/1/13第一次義大利伊索比亞戰爭,列強之恥
Thumbnail
1895/1/13第一次義大利伊索比亞戰爭,列強之恥
Thumbnail
西方帶給非洲的不是現代文明,而是摧殘毀滅,過去的非洲部落生存無虞,不用種植栽培,野果食物充斥森林,動植物豐富,奴隸販賣大規模興起以後,非洲人口急劇減少,給社會生產力帶來嚴重的破壞。連綿不斷的部落間的獵奴戰爭,嚴重摧毀了非洲廣大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整個整個的部落被滅絕,倖存下來的也被迫從農業區
Thumbnail
西方帶給非洲的不是現代文明,而是摧殘毀滅,過去的非洲部落生存無虞,不用種植栽培,野果食物充斥森林,動植物豐富,奴隸販賣大規模興起以後,非洲人口急劇減少,給社會生產力帶來嚴重的破壞。連綿不斷的部落間的獵奴戰爭,嚴重摧毀了非洲廣大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整個整個的部落被滅絕,倖存下來的也被迫從農業區
Thumbnail
距今才16年,一場種族大清洗。 兩個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價值觀都差不多的種族, 拿起大砍刀,就往鄰居砍去。 是什麼 造就了人類能為了人為劃分的種族而屠殺? 是什麼 使得人類能為了一面旗子而殺戮? 答案是,隱喻。
Thumbnail
距今才16年,一場種族大清洗。 兩個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價值觀都差不多的種族, 拿起大砍刀,就往鄰居砍去。 是什麼 造就了人類能為了人為劃分的種族而屠殺? 是什麼 使得人類能為了一面旗子而殺戮? 答案是,隱喻。
Thumbnail
1807/3/25英國終於想起來黑人的命也是命
Thumbnail
1807/3/25英國終於想起來黑人的命也是命
Thumbnail
迦太基的商業殖民主義就是現代全球化主義的典範,它產生了一批極其能賺錢、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歸屬感的精英,而這些精英傾向于少生育或者不生育子女。用這種方式,古典的大都市收割人口,創造財富。而因為人口不蕃,被原始豐饒的羅馬人打翻在地。
Thumbnail
迦太基的商業殖民主義就是現代全球化主義的典範,它產生了一批極其能賺錢、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沒有歸屬感的精英,而這些精英傾向于少生育或者不生育子女。用這種方式,古典的大都市收割人口,創造財富。而因為人口不蕃,被原始豐饒的羅馬人打翻在地。
Thumbnail
第二次的剛果戰爭爆發於一九九八年,距離第一次剛果戰爭結束,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卡比拉在與烏干達、盧安達兩國徹底翻臉後,回過頭去找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曾支持他的國家。辛巴威、納米比亞兩國,曾因為執政者個人與家屬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投資與利益,而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支持卡比拉.....
Thumbnail
第二次的剛果戰爭爆發於一九九八年,距離第一次剛果戰爭結束,才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卡比拉在與烏干達、盧安達兩國徹底翻臉後,回過頭去找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曾支持他的國家。辛巴威、納米比亞兩國,曾因為執政者個人與家屬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投資與利益,而在第一次剛果戰爭中支持卡比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