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生活馬雅】亡靈節與《可可夜總會》的中美洲古文化元素

2018/10/2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7年,皮克斯出品的《可可夜總會》以中美洲的亡靈節為題材,描寫懷抱音樂夢的主人翁在亡靈節時進入死後世界,經過一連串的冒險後,終於解開了家族的秘密、體會親情的溫暖、尋找亡靈節的意義。11月1日和11月2日就是墨西哥的亡靈節了,就讓我來聊聊亡靈節中的中美洲古代文化吧。
由於《可可夜總會》引入了亡靈節的元素,使得整部電影充滿中美洲文化的痕跡。這些元素,有些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征服前的一些古代世界觀。我希望在這篇短文中,跟大家介紹這些元素,有些部分可能是導演、編劇的原意,有些則可能是導演與編劇無意識的運用了古代中美洲文化的元素;不過大使寫的,都是自己對影片的詮釋,如果有誤解或爭議,歡迎各位一起來討論。
《可可夜總會》宣傳劇照
在《可可夜總會》中,除了主人翁米高以外,最搶眼的角色莫過於那隻墨西哥無毛犬丹丹(Dante)。有關墨西哥無毛犬在中美洲馴化的歷史,國家地理雜誌的一篇專文已經有所介紹,大使在這就不多加贅述。
根據電影情節,主人翁在丹丹的引導下,踏上了前往死後世界的旅途。當米高彈奏德拉古斯的吉他後,他進入了死後世界。在死後世界,一開始也只有丹丹陪著他,一起在死後世界進行一連串的冒險。最後,丹丹也變身成為米高的守護神,幫助米高找到高祖父,並且離開死後世界。

丹丹來自阿茲特克與馬雅文化

我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根基於中美洲的文化。或許是巧合,也或許是導演刻意的安排。在古代中美洲文化的世界觀,人在死後會由狗帶領前往死後世界。先從阿茲特克語來看,墨西哥無毛犬在阿茲特克語叫做「Xoloititzcuintli」,Xoloit是從Xolotl衍生而來,為死神的名字,Itzcuintli則是狗的意思。從這個字根,就可以知道狗與冥界信仰的關係。
劇中的墨西哥無毛犬丹丹
2008年在墨西哥城的阿茲特克大神殿區域,考古學家在神殿遺址發現一處可能是王室的墓葬(參見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11月號)。陵墓中豐富且具有層次的陪葬品,讓考古學家更加理解阿茲特克人眼中的死後之旅。
在第三層的陪葬品中,考古學家發現一具完整的犬類骨頭,研究者將它稱為「亞里斯多犬」。根據阿茲特克的宗教信仰,狗會在前往陰間的漫長旅途中,保護、引導死者,讓死者順利的抵達陰間。
阿茲特克的死亡之旅是非常複雜的,亡者經過一連串的挑戰之後,會來到一條寬闊的河邊。這時,狗會馱著亡者過河。也因此,阿茲特克人有時會在墓中獻祭狗,以保佑亡者能度過河流。在整個中美洲古代文化裡,陪葬品或是出土文物的品項與位置,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所以,狗出現在這裡,也是一種精心安排的結果。
編號K5534的陶器。Photographs © Justin Kerr
無獨有偶,我們在馬雅地區也可以看到狗扮演同樣的角色。在編號K5534的陶器中,我們可以看到轎子下面有一隻狗。馬雅研究者認為這應該是一列送葬的隊伍。但是,他們是怎樣判斷這幅圖案的確切意義呢?
從坐在轎子上的人來看,他的額頭都有一條凸出物。這在古代馬雅文化裡,與卡維爾神(K'awiil,God K)息息相關;卡維爾神的裝飾物在不少墓葬都出現過,例如在之前剛介紹的帕卡爾王石棺蓋也有,考古學家推論卡維爾神與死亡是有某種關聯性的。
另外,陶器上有幾個人都以黑色來裝飾身體或臉部,這在馬雅藝術中也常常用來代表死亡。因此,這幅圖即有可能與葬禮有密切的關係。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狗在前往死後世界、葬禮中可能都扮演引路者或是守護者的重要角色。
提卡爾出土的K'awiil像。Source: Commons CC BY-2.0
如此,當我們回頭看《可可夜總會》,讓丹丹引領米高前往死後世界,以及在陰間扮演米高的守護神的設定,是否與古代美洲的宗教信仰相互呼應呢?

亡靈節:中美洲文化與天主教信仰融合的典型

說到這裡,我們先回頭來看看亡靈節的起源與意義。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一個祭祀家族祖先的節日,在今日的中美洲,每逢10月31日到11月2日這幾天,家族成員會齊聚一堂,擺好供品與過世親人的相片,以菊花與蠟燭作為裝飾。他們相信死去的親人會在這一天,回到人間與家人相聚。值得一提的是,萬壽菊在古代美洲文化也是常見的祭祀用品。在阿茲特克文化中,鮮花是平民可以使用的祭祀供品。
亡靈節的祭台,可以看見蠟燭、骷髏藝術品、天主教元素(牆上的聖像畫)、菊花裝飾等。Source: Viator
亡靈節是典型的古代中美洲文化與西班牙天主教文化融合的結果。祖先崇拜是中美洲文化區的共通文化現象,無論在馬雅或阿茲特克,我們都可以看見祖先崇拜在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馬雅國王常刻意安排與先祖相同的時間,舉辦宗教或是政治儀式,加強與祖先的連結,藉以增加統治正當性。在某些民族誌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代或近代馬雅人利用祖先擁有土地作為理由,主張自己對於某些事物的權利。
如果,我們真的要說一個源頭,或許可以先追溯到阿茲特克曆法的第九個月,換算成西方曆法,大約是在八月。阿茲特克人會進行一整個月的宗教慶典,祭祀死亡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爾(Mictēcacihuātl),她與丈夫米克蘭特庫特利(Mictlāntēcutli)一起掌管陰間。到了西班牙殖民時期,這樣的傳統宗教祭典在天主教的壓迫下,當然無法繼續下去;但是,在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種融合性的天主教信仰,原住民將天主教的某些概念與傳統信仰結合,而形成今日與歐美天主教不同的天主教信仰。
亡靈節就是這種特殊信仰的一個良好案例。它融合了古代美洲的傳統,以及西方萬聖節的傳統,他們將原本要進行一個月的祖先與亡靈祭拜,從八月移到了十一月,正好配合天主教的萬聖節與萬靈節。
象徵Mictlāntēcutli的石盤。Source: Anagoria@Commons CC BY-SA 3.0

帶有馬雅文化元素的神獸們

在《可可夜總會》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神獸,在裡面飛來飛去,這些神獸被稱為「alebrije」。這些奇行怪狀、色彩鮮豔的怪獸,源自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藝術家Pedro Linares López的創作。據說,在他臥病在床時,夢境中充滿著奇異的樹林、動物,也因此激發他創作的靈感。alebrije的藝術風格結合了瓦哈卡(Oaxaca)的木雕傳統,以及Pedro Linares López的個人創意而成。
瓦哈卡市場中的alebrijes。Source: Nsaum75@Commons CC BY-SA 3.0
我一直猜測alebrije的某些元素,還可以追溯到中美洲文化中「瓦伊」(Way)的概念。Way是馬雅文化的用詞,它的意思是充滿於世界的能量,有點類似於靈魂的概念。在馬雅文字中,瓦伊是包含了半人半動物的形象,象徵著超自然的力量或是動物守護神進入人類身體。根據研究與出土文物的裝飾圖案,考古學家推論,馬雅人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個或是數個超自然守護神,而這些超自然守護神多半是具有神聖力量的動物。
K1181呈現三隻具有way的動物,為某人的守護神。Photographs © Justin Kerr
在編號 K1181 的陶器上,就有三個動物,從左至右,分別是猴子、狗、青蛙。在這三個動物旁邊都有 U-way 的象形文字,這也代表這些動物作為動物守護神的意義。這些動物的身體上的花紋圖案與形體上的變形,加上守護神的身份,是否與《可可夜總會》中的聖獸不謀而合呢?
因此,雖然導演是引用現代藝術創作的元素進入電影,卻讓大使聯想到中美洲古代文化的一些宗教概念。當然alebrije有它自己創作與發展的脈絡,或許Pedro Linares Lopez 在不知不覺中,帶入了瓦伊的觀念吧!
除了瓦伊與墨西哥無毛犬以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可可夜總會》的場景,運用了許多古代文化的元素。例如著名的奇琴伊扎羽蛇神神廟、阿茲特克神靈,以及滲穴地景。在陰間入口,我們可以看到與提奧蒂華甘遺址類似的平台建築。
總之,去年大使在電影院看《可可夜總會》時,除了被他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邊卻也很興奮的在裡面找馬雅的元素。電影結束後,我迫不及待地告訴大使夫人,哪邊有中美洲古代文化的元素,卻換來微微的白眼。
看來,不要跟念歷史的去看電影,還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K會員
90內容數
透過「馬雅重生 Online」計畫,我將分享馬雅文化的真實樣貌、介紹正確的知識。希望透過集合公眾的力量,凝聚研究馬雅文化的能量,發展「馬雅學」,讓臺灣成為馬雅文化在亞洲的第一把交椅,也讓馬雅真正重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