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在節目裡面,透過小S與媽媽的對話中,可以得知學琴其實「是媽媽的夢想」,媽媽甚至還和小女孩一起上課,後來發現很困難,所以媽媽放棄了,小孩「在媽媽的堅持下」,繼續很厭世的學琴,音樂🎵成為一個很多餘且無言的存在。
很多媽媽會問我說,
「小孩覺得彈琴很無聊,是不是現在就該放棄」
「學琴好辛苦,我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些問題我想是每個媽媽都很想問的問題,連我也不例外,每次在陪豆哥米蕥練習的時候,大腿🦵真的捏不完,以前的我沒有一天不想放棄,每次和小孩糾結的時候,我沒有一天不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在堅持什麼?
但經過多年以後,我改變了,
因為我從他們的學習路程中,
我也跟著一起成長了‼️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
▋我的回答是「以終為始」,以及「熱情❤️不是找出來的,而是慢慢練習出來的」這兩個答案來回答!
▍基本上,「以終為始」這個概念其實是一種讓事情簡單化的方法,提醒自己當初為何讓孩子們學習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希望孩子們學琴?是因為希望他能夠有音樂一輩子相伴?或是透過學琴,希望孩子能夠培養一個永遠不要放棄的一種習慣?還是學琴是爸媽小時候的夢想,希望透過孩子來圓夢?
不管是哪一個理由,時時刻刻能夠想起自己當初希望孩子學琴的初心,就能夠在任何艱困的狀況下與孩子對談,與自己對談,進而和自己也和孩子和解。
至於能不能當朗朗,那就要看造化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天份,或是那樣望子成龍的父親,那又是下一篇可以再來討論的話題了。
▍另一個答案則是「熱情❤️不是找出來的,而是慢慢練習出來的」,最近很喜歡台灣一位暢銷作家 #謝文憲 ,他在「 #極憲賽局」裡面有很多精辟的理論,其中他提到「刻意練習,終能點燃熱情」,這句話深深敲中我的內心。
熱情並非短暫的電火光石,也不是一拍兩對眼的一見鍾情💘,要說能夠有成就的熱情,倒是像細火慢熬的老母雞湯,越熬越有味,約熬越能熬出每樣食材的真口味。
接觸每樣事情如果都能用開放式心態去學習,放開心胸接受每個挫折與淚水,也擁抱每個成功喜悅。這樣在失敗的時候才不會輕易心生放棄的念頭,成功就覺得自己是莫札特轉世,高低起伏的落差,更容易讓人產生負面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
#刻意練習,能夠讓一樣原本不熟悉的事物,逐漸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對跑步不感興趣的我,為了健康,最近毅然決然開始重拾這項運動。從原來只是告訴自己去跑個兩圈開始,也從一週跑個一天開始、兩天到後來一週可以跑個三四次,甚至連原本休息的週末或是出遊,我都會想來跑個兩圈。
透過這樣「刻意」讓自己融入學習循環的我,似乎也因為這樣的習慣而讓我自己逐漸喜歡上這件事,甚至慢慢覺得「不跑有點怪怪」的感覺。
我陪伴孩子練琴或是學習,利用的也是同樣的態度,即便颳風下雨,只要是我有空,我就會坐在旁邊陪著他們(先忽略媽媽有沒有大呼小叫🤣🤣🤣)。練琴成為每日標配,時間也從原本的10分鐘,半小時,到現在慢慢可以越來越長,慢慢的讓孩子習慣這樣的孤獨與寂靜,學會與心靈對話,珍視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透過這樣的學習與「習慣」,孩子其實也會在慢慢的腳步👣中逐步追上進度,就像我也是等待了米蕥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蟄伏已久的她,終於在今年慢慢的撥雲見日,可以三步加兩步的追上我和豆哥的腳步,和我們一起慢慢練習三重奏。
我不敢拿自己當練琴的例子,因為我是那種只要有多少時間可以練琴,我肯定就練多久的人。高中以前因為礙於學業,練習的時間,兩樣樂器大概都是平均各一小時,週末或比賽考試前可能增加為兩小時。但是上了大學後,在學校搶琴房練琴,或是不教課的時候就返家練習。一天三個小時是基本,有時還更久。之後在國外念研究所更誇張,只要醒著,基本上都是泡在琴房,非常享受練琴那樣獨白的時光,彷彿時間都為我而暫停,這個也是符合現在最紅的一本書「 #心流」裡所討論的心神合一的狀態,改日再來討論。
——不過如果真要我給那位小女孩建議的話,
我覺得她是真心的不喜歡大提琴,而且由於媽媽已經將學習音樂這項事情變成痛苦的化身,即便再繼續下去,我想這件事也不會有好結果,還不如另起爐灶,重新找一個小女孩喜歡的事情,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不需要再執著大提琴啊。
#人生還有很多才藝可以學習
#學你所愛愛你所學才能發揮最大的熱情
#持續發光發熱
#每天持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