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在節目裡面,透過小S與媽媽的對話中,可以得知學琴其實「是媽媽的夢想」,媽媽甚至還和小女孩一起上課,後來發現很困難,所以媽媽放棄了,小孩「在媽媽的堅持下」,繼續很厭世的學琴,音樂🎵成為一個很多餘且無言的存在。


很多媽媽會問我說,


「小孩覺得彈琴很無聊,是不是現在就該放棄」


「學琴好辛苦,我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些問題我想是每個媽媽都很想問的問題,連我也不例外,每次在陪豆哥米蕥練習的時候,大腿🦵真的捏不完,以前的我沒有一天不想放棄,每次和小孩糾結的時候,我沒有一天不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在堅持什麼?


但經過多年以後,我改變了,

因為我從他們的學習路程中,

我也跟著一起成長了‼️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


▋我的回答是「以終為始」,以及「熱情❤️不是找出來的,而是慢慢練習出來的」這兩個答案來回答!


▍基本上,「以終為始」這個概念其實是一種讓事情簡單化的方法,提醒自己當初為何讓孩子們學習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希望孩子們學琴?是因為希望他能夠有音樂一輩子相伴?或是透過學琴,希望孩子能夠培養一個永遠不要放棄的一種習慣?還是學琴是爸媽小時候的夢想,希望透過孩子來圓夢?


不管是哪一個理由,時時刻刻能夠想起自己當初希望孩子學琴的初心,就能夠在任何艱困的狀況下與孩子對談,與自己對談,進而和自己也和孩子和解。


至於能不能當朗朗,那就要看造化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天份,或是那樣望子成龍的父親,那又是下一篇可以再來討論的話題了。


▍另一個答案則是「熱情❤️不是找出來的,而是慢慢練習出來的」,最近很喜歡台灣一位暢銷作家 #謝文憲 ,他在「 #極憲賽局」裡面有很多精辟的理論,其中他提到「刻意練習,終能點燃熱情」,這句話深深敲中我的內心。


熱情並非短暫的電火光石,也不是一拍兩對眼的一見鍾情💘,要說能夠有成就的熱情,倒是像細火慢熬的老母雞湯,越熬越有味,約熬越能熬出每樣食材的真口味。


接觸每樣事情如果都能用開放式心態去學習,放開心胸接受每個挫折與淚水,也擁抱每個成功喜悅。這樣在失敗的時候才不會輕易心生放棄的念頭,成功就覺得自己是莫札特轉世,高低起伏的落差,更容易讓人產生負面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


#刻意練習,能夠讓一樣原本不熟悉的事物,逐漸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對跑步不感興趣的我,為了健康,最近毅然決然開始重拾這項運動。從原來只是告訴自己去跑個兩圈開始,也從一週跑個一天開始、兩天到後來一週可以跑個三四次,甚至連原本休息的週末或是出遊,我都會想來跑個兩圈。


透過這樣「刻意」讓自己融入學習循環的我,似乎也因為這樣的習慣而讓我自己逐漸喜歡上這件事,甚至慢慢覺得「不跑有點怪怪」的感覺。


我陪伴孩子練琴或是學習,利用的也是同樣的態度,即便颳風下雨,只要是我有空,我就會坐在旁邊陪著他們(先忽略媽媽有沒有大呼小叫🤣🤣🤣)。練琴成為每日標配,時間也從原本的10分鐘,半小時,到現在慢慢可以越來越長,慢慢的讓孩子習慣這樣的孤獨與寂靜,學會與心靈對話,珍視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透過這樣的學習與「習慣」,孩子其實也會在慢慢的腳步👣中逐步追上進度,就像我也是等待了米蕥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蟄伏已久的她,終於在今年慢慢的撥雲見日,可以三步加兩步的追上我和豆哥的腳步,和我們一起慢慢練習三重奏。


我不敢拿自己當練琴的例子,因為我是那種只要有多少時間可以練琴,我肯定就練多久的人。高中以前因為礙於學業,練習的時間,兩樣樂器大概都是平均各一小時,週末或比賽考試前可能增加為兩小時。但是上了大學後,在學校搶琴房練琴,或是不教課的時候就返家練習。一天三個小時是基本,有時還更久。之後在國外念研究所更誇張,只要醒著,基本上都是泡在琴房,非常享受練琴那樣獨白的時光,彷彿時間都為我而暫停,這個也是符合現在最紅的一本書「 #心流」裡所討論的心神合一的狀態,改日再來討論。


——不過如果真要我給那位小女孩建議的話,


我覺得她是真心的不喜歡大提琴,而且由於媽媽已經將學習音樂這項事情變成痛苦的化身,即便再繼續下去,我想這件事也不會有好結果,還不如另起爐灶,重新找一個小女孩喜歡的事情,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不需要再執著大提琴啊。


#人生還有很多才藝可以學習

#學你所愛愛你所學才能發揮最大的熱情

#持續發光發熱

#每天持續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漫遊白兔星球Lulu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孩子們是天生的演員,要他們搞出一個劇本太費勁,不需要劇本的演出是即興,亦是創作! 起心動念,只是想要創造「一起做一件事」的經驗,對於成員以學期為單位流動的團體,尤為重要。在期末的小孩論壇上,我們該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當我反覆思索時,腦海總是浮現一句:「那就是戲劇了吧!大家都那麼會演
Thumbnail
孩子們是天生的演員,要他們搞出一個劇本太費勁,不需要劇本的演出是即興,亦是創作! 起心動念,只是想要創造「一起做一件事」的經驗,對於成員以學期為單位流動的團體,尤為重要。在期末的小孩論壇上,我們該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當我反覆思索時,腦海總是浮現一句:「那就是戲劇了吧!大家都那麼會演
Thumbnail
下午是孩子們開心的角落時光,這天孩子在語文區活動,有人看著故事書、有人排著隊準備聽著CD故事,然後傳來了聲音⋯⋯ 幼兒:老師我想聽CD,請問我可以聽嗎? 老師:可以啊!這麼多人要聽,要排隊喔! 靜芊:為什麼沒有聲音呢? 老師:妳先看看音響的插頭有沒有插好,或是音量鍵有沒
Thumbnail
下午是孩子們開心的角落時光,這天孩子在語文區活動,有人看著故事書、有人排著隊準備聽著CD故事,然後傳來了聲音⋯⋯ 幼兒:老師我想聽CD,請問我可以聽嗎? 老師:可以啊!這麼多人要聽,要排隊喔! 靜芊:為什麼沒有聲音呢? 老師:妳先看看音響的插頭有沒有插好,或是音量鍵有沒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精靈小姊姊打了個響指,環境突然丕變,「小朋友~上課囉!」,她說:「要完成任務(限,斟酌觀看!),要從心念意識著手!」。 我整個人嚇了一跳,這視覺上的變化也太震撼了吧! 有點分神!
Thumbnail
精靈小姊姊打了個響指,環境突然丕變,「小朋友~上課囉!」,她說:「要完成任務(限,斟酌觀看!),要從心念意識著手!」。 我整個人嚇了一跳,這視覺上的變化也太震撼了吧! 有點分神!
Thumbnail
「媽媽,我沒有手,因為我從來沒用過手,所以它們消失不見了。我也沒有腳……不過,我的嘴巴非常、非常大哦。」 『如今看來,你不是什麼完美的孩子,而是毫無用處的琵琶魚。』 「媽媽、媽媽,我做錯什麼了嗎?請帶我回去…」 - 不知道你是否有聽過「都已經幾歲了,怎麼還這麼不會想」、「都長大了,應該
Thumbnail
「媽媽,我沒有手,因為我從來沒用過手,所以它們消失不見了。我也沒有腳……不過,我的嘴巴非常、非常大哦。」 『如今看來,你不是什麼完美的孩子,而是毫無用處的琵琶魚。』 「媽媽、媽媽,我做錯什麼了嗎?請帶我回去…」 - 不知道你是否有聽過「都已經幾歲了,怎麼還這麼不會想」、「都長大了,應該
Thumbnail
你的興趣是否難以在他人面前啟齒呢?當別人喜歡唱歌、跳舞、畫畫,但是你卻對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數學」感到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普世價值的框架裡,嚮往著多數人感興趣的事物,當發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是旁人所恐懼或討厭的,就變得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甚至開始感到自我懷疑。 繪本中描述小男孩全
Thumbnail
你的興趣是否難以在他人面前啟齒呢?當別人喜歡唱歌、跳舞、畫畫,但是你卻對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數學」感到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普世價值的框架裡,嚮往著多數人感興趣的事物,當發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是旁人所恐懼或討厭的,就變得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心聲,甚至開始感到自我懷疑。 繪本中描述小男孩全
Thumbnail
剛開始很擔心 小姪女不會講話 怕她以為這個世界上 都可以用心靈溝通 那就真的 完蛋了 就要又要教育旁邊的守護者們 開始問小姪女 依蘿是誰 小姪女回答"嗯嗯嗯"(等於姑姑兩個字) 於是教導小姪女要開口講話 首先用 好吃的食物誘惑開口 但不耐餓這件事情好像是依蘿家的特性 收場就是
Thumbnail
剛開始很擔心 小姪女不會講話 怕她以為這個世界上 都可以用心靈溝通 那就真的 完蛋了 就要又要教育旁邊的守護者們 開始問小姪女 依蘿是誰 小姪女回答"嗯嗯嗯"(等於姑姑兩個字) 於是教導小姪女要開口講話 首先用 好吃的食物誘惑開口 但不耐餓這件事情好像是依蘿家的特性 收場就是
Thumbnail
那則搞笑式「娃娃親」,小時候的某段時期常聽媽媽拿出來講,當作玩笑話的聊天題材,自己身為女主角超級無感。
Thumbnail
那則搞笑式「娃娃親」,小時候的某段時期常聽媽媽拿出來講,當作玩笑話的聊天題材,自己身為女主角超級無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