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戰場環境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共識。但是大家常忽略的是,戰場環境並不只侷限於看得見的山川河流等實質「空間」,而是同時包含看不見的「時間」。空間的特性會大幅影響時間的進程,如複雜的地型會阻礙部隊行進的速度,而時間的差異會大幅改變作戰的效果,如最著名的閃電戰,就是利用時間因素來大幅增強己方的攻擊力。只是戰史的記載往往要在短短的篇幅裡介紹整場戰事,因此會壓縮時間的進程,而讓絕大多數的讀者忽略了時間的因素,進而讓這個最重要的因子在討論戰爭、戰術時被遺忘。其結果就是出現許多在兵棋推演上可行,但是在現實環境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況。而這在討論台海威脅時,極為常見,甚至已形成錯誤的共識。
比如許多人常會講,中國犯台時會由『特種部隊發動突襲斬首,接下來十萬兩棲部隊立即搶攤登陸』,這就很明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沒有考慮到戰場上時間的問題。原因在於要發動斬首戰,進行突襲,其關鍵在於不知不覺,要在防守方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下,才會成功,但是要進行大規模的兩棲部隊登陸,需要一段時間集結部隊、集結船團,將士兵裝載進登陸艦上,再航行大半天,才能抵達台灣海岸線。更不用說發動一場成功的兩棲登陸,需要先掌握絕對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否則登陸船團被中途截擊的風險太大。在這個衛星滿天飛的時代,你如果要發動突襲,就很難同時集結大規模的兩棲部隊,在斬首戰後立即發動搶攤登陸,擴大斬首戰的戰果。而如果你想先集結好兩棲部隊與船團,再開始進行作戰,則一定會引起各方注意,錯失發動斬首戰的突襲機會。「突襲斬首戰」與「大部隊登陸」這兩者很難同時存在。
中國獲得歐洲野牛級登陸艦以後,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小部隊快速突襲能力。
只是很可惜的是,這種完全不符合正常邏輯的中國犯台模式,多數的台灣人卻都深信不疑。但當我們知道了這種說法只是中國文攻武嚇的一環,在現實作戰中不太可能發生時,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件事。若中國決定發動突襲斬首戰,則風險會很高,因為一旦失敗,中國很難在接下來立刻集結大規模的部隊發動全面的登陸作戰,最多是利用空軍戰機或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發動跨海攻擊,或由海軍艦隊進行包圍封鎖。只要台灣政府不投降,則很難在短時間內結束戰事,反而會給予台灣盟邦介入台海戰事的充分時間,而這是中國所最不樂見的情況。如果中國選擇進行正規的兩棲登陸作戰,先以演習或其它的名義,大規模集結部隊,準備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後,再渡海進行登陸作戰,則又會失去突襲的良機,讓台灣可以有充份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
這就是戰場環境中,「時間」這個因素的最大影響。
很多人都會以為,在現代化的戰爭中,一切都會以超快節奏來進行。這在戰機與飛彈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戰事中,也許沒錯。但絕大多數時候,戰事也會牽連到海軍艦艇與地面部隊。而如果戰機、飛彈的時間計算單位是以「分」為單位,那在海上的海軍艦艇,其移動的時間計算單位就是以「小時」為單位,而地面部隊的部署與運動,就是以「天」為時間單位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美軍司令史瓦茲科夫將軍在戰事開始的初期,最擔心就是部隊仍然未抵達定位,最先趕到戰區的是空軍戰機與極少數可以快速動員的快速反應部隊,但是這些快速反應部隊為了要能快速機動部署,都屬於輕裝步兵,防禦力薄弱,萬一伊拉克的重型裝甲師決定進攻,當時的美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的勝算可言。
美軍的海軍艦艇是在一個禮拜後才陸續趕抵戰區,而地面部隊則在二個禮拜後,才開始逐步抵達,讓史瓦茲科夫將軍吃下定心丸。至於後勤輜重全部都運到,可以進行正規作戰,那已經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雖然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當時美軍的運輸能力遠遠比不上現在,但今日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運輸能力,還比不上那時的美軍。中國近年來的海空運輸能力雖然有很長足的進步,有能力發動一場大型的渡海兩棲作戰,可是綜合來評估,要發動大型的正規渡海作戰,需要調動不同戰區的部隊來支援,特別中國的國土廣大,平日備多力分,要集結這些部隊跨戰區支援,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極引人注目。動員規模越大,就越需要時間來準備。若不想調動部隊引發注意,只想利用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兵力,那兵力與裝備就只夠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快速突襲。
所以中國誇口說「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有可能,如果中國的突襲部隊真的達成斬首的目標,又在裡應外合下,讓台灣政府快速投降,則三日之內打下台灣並非完全不可能,但若說要以「十萬部隊登陸」的方式,在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那就是非常不可能的事。因為光是集結十萬部隊,甚至是五萬部隊,都是極為曠日廢時的工作,回想一下盟軍在二戰時集結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花費了多少精神與資源,或許就能稍微瞭解大型登陸作戰的困難程度。但中國為什麼還不斷進行這種明顯有邏輯矛盾、又無法真正進行的宣傳,或許此次大阪風災中的「關西機場派車」事件,可以給我們一個線索。因為即使日本官方已經出來否認當時有讓中國派車進入受困的關西機場,但台灣社會輿論卻仍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繼續受到其影響,最後還折損了一名資深外交官員,甚至直到今天,批評台灣政府的聲浪仍然餘波蕩漾。
或許這麼說好了。讓台灣人民相信「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說法,那就是「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戰術可以成功的關鍵。中國發動突襲,進行斬首戰,以逼迫台灣政府投降的關鍵,就是台灣民心崩潰。而親中媒體的輔助宣傳,一定會是其中最重要的助力。一旦台灣人民相信中國真的可以在三天內擊敗台灣,那社會壓力就能逼台灣政府放棄抵抗。不可能嗎?在「關西機場派車」事件發生之前,若說中國利用一個如此簡單就能揭穿的謠言,就能逼死一個資深外交官,相信也沒有台灣人會相信吧。只能說這是新時代的資訊戰,而不是單純的沒水準、未查證的新聞報導事件而已。這是一場新戰爭,電子媒體與網路就是新戰場,或許台灣政府與台灣社會,都要有這個新認知才足以應付未來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