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戰場上的時間因素與中國的宣傳謊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是說戰場環境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共識。但是大家常忽略的是,戰場環境並不只侷限於看得見的山川河流等實質「空間」,而是同時包含看不見的「時間」。空間的特性會大幅影響時間的進程,如複雜的地型會阻礙部隊行進的速度,而時間的差異會大幅改變作戰的效果,如最著名的閃電戰,就是利用時間因素來大幅增強己方的攻擊力。只是戰史的記載往往要在短短的篇幅裡介紹整場戰事,因此會壓縮時間的進程,而讓絕大多數的讀者忽略了時間的因素,進而讓這個最重要的因子在討論戰爭、戰術時被遺忘。其結果就是出現許多在兵棋推演上可行,但是在現實環境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況。而這在討論台海威脅時,極為常見,甚至已形成錯誤的共識。

比如許多人常會講,中國犯台時會由『特種部隊發動突襲斬首,接下來十萬兩棲部隊立即搶攤登陸』,這就很明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沒有考慮到戰場上時間的問題。原因在於要發動斬首戰,進行突襲,其關鍵在於不知不覺,要在防守方完全沒有任何準備下,才會成功,但是要進行大規模的兩棲部隊登陸,需要一段時間集結部隊、集結船團,將士兵裝載進登陸艦上,再航行大半天,才能抵達台灣海岸線。更不用說發動一場成功的兩棲登陸,需要先掌握絕對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否則登陸船團被中途截擊的風險太大。在這個衛星滿天飛的時代,你如果要發動突襲,就很難同時集結大規模的兩棲部隊,在斬首戰後立即發動搶攤登陸,擴大斬首戰的戰果。而如果你想先集結好兩棲部隊與船團,再開始進行作戰,則一定會引起各方注意,錯失發動斬首戰的突襲機會。「突襲斬首戰」與「大部隊登陸」這兩者很難同時存在。

中國獲得歐洲野牛級登陸艦以後,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小部隊快速突襲能力。

中國獲得歐洲野牛級登陸艦以後,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小部隊快速突襲能力。

只是很可惜的是,這種完全不符合正常邏輯的中國犯台模式,多數的台灣人卻都深信不疑。但當我們知道了這種說法只是中國文攻武嚇的一環,在現實作戰中不太可能發生時,我們就可以發現一件事。若中國決定發動突襲斬首戰,則風險會很高,因為一旦失敗,中國很難在接下來立刻集結大規模的部隊發動全面的登陸作戰,最多是利用空軍戰機或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發動跨海攻擊,或由海軍艦隊進行包圍封鎖。只要台灣政府不投降,則很難在短時間內結束戰事,反而會給予台灣盟邦介入台海戰事的充分時間,而這是中國所最不樂見的情況。如果中國選擇進行正規的兩棲登陸作戰,先以演習或其它的名義,大規模集結部隊,準備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後,再渡海進行登陸作戰,則又會失去突襲的良機,讓台灣可以有充份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

這就是戰場環境中,「時間」這個因素的最大影響。

很多人都會以為,在現代化的戰爭中,一切都會以超快節奏來進行。這在戰機與飛彈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戰事中,也許沒錯。但絕大多數時候,戰事也會牽連到海軍艦艇與地面部隊。而如果戰機、飛彈的時間計算單位是以「分」為單位,那在海上的海軍艦艇,其移動的時間計算單位就是以「小時」為單位,而地面部隊的部署與運動,就是以「天」為時間單位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美軍司令史瓦茲科夫將軍在戰事開始的初期,最擔心就是部隊仍然未抵達定位,最先趕到戰區的是空軍戰機與極少數可以快速動員的快速反應部隊,但是這些快速反應部隊為了要能快速機動部署,都屬於輕裝步兵,防禦力薄弱,萬一伊拉克的重型裝甲師決定進攻,當時的美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的勝算可言。

美軍的海軍艦艇是在一個禮拜後才陸續趕抵戰區,而地面部隊則在二個禮拜後,才開始逐步抵達,讓史瓦茲科夫將軍吃下定心丸。至於後勤輜重全部都運到,可以進行正規作戰,那已經是一個多月後的事了。雖然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當時美軍的運輸能力遠遠比不上現在,但今日世界上多數國家的運輸能力,還比不上那時的美軍。中國近年來的海空運輸能力雖然有很長足的進步,有能力發動一場大型的渡海兩棲作戰,可是綜合來評估,要發動大型的正規渡海作戰,需要調動不同戰區的部隊來支援,特別中國的國土廣大,平日備多力分,要集結這些部隊跨戰區支援,需要一定的時間,也極引人注目。動員規模越大,就越需要時間來準備。若不想調動部隊引發注意,只想利用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兵力,那兵力與裝備就只夠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快速突襲。

所以中國誇口說「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有可能,如果中國的突襲部隊真的達成斬首的目標,又在裡應外合下,讓台灣政府快速投降,則三日之內打下台灣並非完全不可能,但若說要以「十萬部隊登陸」的方式,在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那就是非常不可能的事。因為光是集結十萬部隊,甚至是五萬部隊,都是極為曠日廢時的工作,回想一下盟軍在二戰時集結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花費了多少精神與資源,或許就能稍微瞭解大型登陸作戰的困難程度。但中國為什麼還不斷進行這種明顯有邏輯矛盾、又無法真正進行的宣傳,或許此次大阪風災中的「關西機場派車」事件,可以給我們一個線索。因為即使日本官方已經出來否認當時有讓中國派車進入受困的關西機場,但台灣社會輿論卻仍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繼續受到其影響,最後還折損了一名資深外交官員,甚至直到今天,批評台灣政府的聲浪仍然餘波蕩漾。

或許這麼說好了。讓台灣人民相信「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說法,那就是「三日之內打下台灣」這個戰術可以成功的關鍵。中國發動突襲,進行斬首戰,以逼迫台灣政府投降的關鍵,就是台灣民心崩潰。而親中媒體的輔助宣傳,一定會是其中最重要的助力。一旦台灣人民相信中國真的可以在三天內擊敗台灣,那社會壓力就能逼台灣政府放棄抵抗。不可能嗎?在「關西機場派車」事件發生之前,若說中國利用一個如此簡單就能揭穿的謠言,就能逼死一個資深外交官,相信也沒有台灣人會相信吧。只能說這是新時代的資訊戰,而不是單純的沒水準、未查證的新聞報導事件而已。這是一場新戰爭,電子媒體與網路就是新戰場,或許台灣政府與台灣社會,都要有這個新認知才足以應付未來的威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onan Yang-avatar-img
2018/09/26
軍購指標:爭取美國出售柏克級驅逐艦 美國國務院九月二十四日透過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通知國會新一波對台軍售,其中未列出明細項目,僅提到提供台灣部分美系軍機相關維修料件,以及支援系統等等,合約額度為三.三億美元。 國防部說明此次軍售是持續案延長,屬於未來五年的標準航財零附件採購額度匡列,故沒有引起各界討論。不過近年來美國軍售儘管在彈藥、系統上給予國軍相當有利之支持,但台灣引頸期盼、透過軍售彰顯政治意涵的主戰載台,仍然都是只聞樓梯響,讓人失望。 以美國前三位總統為例,出售台灣的載台摘要如下: 一、柯林頓總統:E-2T空中預警機、諾克斯級巡防艦、M60A3戰車、AH-1W攻擊直升機、OH-58D戰搜直升機、兩棲登陸艦等等。 二、布希總統: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紀德級驅逐艦、潛艦(未成)、P-3C反潛巡邏機、AH-64E攻擊直升機等等。 三、歐巴馬總統:UH-60M通用直升機、鶚級獵雷艦、F-16V升級方案、派里級巡防艦等等。 由整理可得知,柯林頓及布希任內提供相當多武器,時至今日仍是國軍可靠主力裝備;惟歐巴馬上任後,軍售頻率一拖再拖,甚至創下四年多的史上最久間隔期,而內容項目也漸漸轉向系統、彈藥,缺乏重大指標。反觀鄰近的日本,F-35已開始交機,先前也在美國出售關鍵裝備後開始打造第七與第八艘神盾驅逐艦;今年九月更取得最先進的E-2D空中預警機。韓國F-35也開始交機,今年九月則順利爭取到P-8A反潛巡邏機,以上都讓台灣望塵莫及。 本文認為,雖然台灣近年來推行大規模國防自主計畫,但在技術能量與產能力有未逮的當下,我國更需仰賴軍售所能帶來之軍事、政治加乘效果。舉例而言,區域上美國、日本、韓國、澳洲等國家主力驅逐艦均神盾化,台灣不應該被持續排除在外,柏克級服役已達二十七年,技術出口許多盟邦,反覆經過成熟驗證。紀德艦戰力雖強大,但艦齡畢竟已三十八年,我國應避免擁有戰管能量的防空驅逐艦艦齡再度面臨超過五十年之窘境,並爭取政治層面之區域局勢利多。因此排除已經編列機密預算、箭在弦上的M1A2主力戰車,以及無法預期、敏感性過高的F-35B外,二○二○年前台灣應全力以柏克級驅逐艦為階段性軍購爭取指標。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34850
Conan Yang-avatar-img
2018/09/25
小英應以杜達為師 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本月十八日訪問美國華府,與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進行會談,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爭取美軍常駐波蘭,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杜達甚至連新軍事基地名字都想好了,提議命名為「川普堡」(Fort Trump)。 以波蘭首都華沙為名的華沙公約組織,是冷戰時期對抗西方陣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成立的共產國家政治軍事同盟。蘇東波民主化浪潮促成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隨著原東德退出後,華沙公約組織不到半年即土崩瓦解成為歷史名詞。 民主化的波蘭極力擺脫俄羅斯陰影,不到三十年時間,不僅加入昔日敵對陣營北約組織,接下來美軍裝甲部隊在北約架構下以輪調方式臨時駐紮境內,再加上採購F-16戰機以及部署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一步步向美國靠攏,壯大強化安全防禦能力,對抗蠢蠢欲動的俄羅斯擴張勢力。波蘭國防部今年五月更進一步提議,願意支付二十億美元資金,接收德國斯圖加特美國陸軍部隊移轉至該國境內,建立永久常駐基地。 早自一九九九年北約第一輪東擴,波蘭如願以償成為北約一員之前,儘管「無助歐洲的安全與穩定」、「激怒俄羅斯」,乃至於「莫斯科一定報復」的警告或恫嚇聲音從沒有停歇過,華沙當局致力於與美國建立緊密安全關係的決心完全沒有動搖。嘗過亡國之苦的波蘭人深知,這是唯一的選擇!無論二○○八年俄羅斯轟炸喬治亞共和國,或者二○一四年強行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每當俄國總統普廷不斷升高武力擴張行為時,波蘭總是善加利用機會之窗,在美俄關係緊張的同時大幅提高國防實力與安全保障。 波蘭大打「美國牌」,當然也有不同聲音,前美軍歐洲戰區司令霍奇斯(Ben Hodges)就直言此舉是沒有必要的挑釁,擔心助長莫斯科當局疑慮,更將帶來北約內部分裂。但是,波蘭人並非將美國軍事保護視為空白支票,把美軍子弟當成人肉盾牌,波蘭朝野深知必先自助而後人助,自二○一五年開始,即調高國防預算比率至GDP國內生產毛額二%以上,是北約國家中少數達到川普要求分攤標準的模範生。 是不是會被川普當成對付俄羅斯的棋子,淪為華盛頓與莫斯科討價還價的籌碼,波蘭人從來沒有遲疑過,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遏制俄羅斯重返窮兵黷武老路,既符合波蘭的利益,同時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只有雙方國家利益重疊一致,美軍常駐基地才有可能落腳波蘭領土。到底是華盛頓利用華沙,或者是華沙利用華盛頓,端看站在哪個角度來論斷。無論如何,波蘭已經充分掌握住反制俄羅斯武力併吞的槓桿!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34848
Conan Yang-avatar-img
2018/09/25
廢除徵兵制將減損台灣國家防衛能力  ││少子化,兵員不足,募兵制將降低軍人的素質,蔡政府表示不年改會拖垮財政,軍方全部改為職業軍人豈不是要破產?  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日前批評說「一邊取消徵兵制,然後要降低國防經費,然後要喊台獨,這個不負責任。」,雖然對其許多特別的說法,一般民眾或許見仁見智,但就這點而言,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由於兩岸軍力落差日益擴大,加上中國對台欺壓日甚,依據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在今年一月中旬所進行的調查顯示,若因為台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武力攻打台灣,五十六.七%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台灣而戰。一旦中國為統一對台灣使用武力,則有六十八.一%的受訪者願意為台灣而戰。相對於六十三.四%的年輕人願意為台獨而戰,有高達七十.三%的年輕人願意為反武統而一戰。問到這類問題時,由於擔心募兵制會造成國軍兵力不足而影響國家安全,有八成六的民眾贊成恢復徵兵制。這部分顯示台灣人自我防衛的決心其實非常之大。  然而,與此相反地,隨著軍隊編制精簡,加上經濟環境變好與少子化,使得民眾一般不願自己小孩從軍,先是義務役士兵的役期逐漸從三年縮短為二年,自二○○○年以後更將二年役期逐年遞減,至二○○八年義務役士兵只需服役一年,甚至從二○一八年起,台灣兵役進入全面募兵制,義務役男子只需要接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呈現與台灣人防衛決心相反的矛盾發展。某個角度來說,近二十年來兵役法的改革是兩黨討好選民的結果,一切都是為了爭取選票,犧牲台灣的國防和安全。  事實上,「徵兵制」與「募兵制」最大的差別,在於「徵兵制」為義務性的、「募兵制」為志願性的。為適應戰時龐大兵員需求,現代兵役制度多以義務役徵召為基本精神,併用部分志願役之方式實施。台灣在考慮應採用徵兵制或募兵制的同時,必須從國家戰略通盤思考國家防衛的需要;比如說面對解放軍的武力威脅時,台灣需要多大的戰力,擁有多少的兵力,戰爭要打多久,要用什麼樣的科技,什麼樣的武器,運用什麼樣的戰術、準則等等,這一些都是需要重新全盤規劃的。  其次,台灣在考慮應採用徵兵制或募兵制的同時,也必須從新的建軍基礎來通盤思考國防預算。一直以來,國軍的人事費用約佔國防預算的五成以上,近年來因採行精實制度,將人事支出維持在四成左右,但募兵制實施的結果,必然會增加國軍的人事負擔。依照目前國防部的規劃,估計每募集一萬名志願役兵員,人事經費將增加約六十億元。以目前國軍的常備兵力約二十萬,義務役士兵的比例為六十五%,約十二萬人,如果這十二萬人全由募兵制的兵員補充,人事費用一年將增加七二○億元,對於國家財政的負擔相形沉重。  再者,我國近年募兵狀況走得並不順遂。雖然馬政府時期原計畫在二○一四年底達成「全募兵」目標,之後卻數度延後實施,導致一九九三年以前出生的常備役體位役男仍要服一年義務役。我國嬰兒出生數、生育率不斷下降,加上洪仲丘案等負面新聞,皆打擊國軍募兵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仍然自二○一八年起不再徵兵,如果二○一九年招募不到足夠的志願役官兵,勢必影響我國整體防衛能力。  就此而言,台灣改為全募兵制會導致軍隊更小、更昂貴,也不符合台灣的戰略,台灣在軍事方面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否則無法遏阻中國可能以武力威迫台灣,如何改為高品質的徵兵制是我們當前的重要課題。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742117
avatar-img
王臻明的沙龍
5.2K會員
426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王臻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4/14
即使前文談到全球化的終結,但在全文寫成之時,筆者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會像冷戰一樣,很快的分裂成為兩個互相敵對的陣營。因為在長期的全球貿易分工下,已很難一刀切開。不過川普向全世界國家課徵對等關稅之舉,卻成功達成這一點,從公布時引發的全球股災,舉世嘩然,到宣布暫緩九十天,與各國協商,卻又以中國採取報復手段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3/2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曾在幾年前預言,全球化的浪潮將走向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分裂的世界。這個看法目前已經證實是正確的,在川普上台後所高舉的保護主義,更進一步加快了全球化浪潮崩解的速度。不過把這種情況全部怪罪在川普頭上,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全球化會走向末日,背後有其複雜的因素,川普的政策是果,而不是因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2025/02/25
如前文《俄烏戰爭結束後的另一場對峙》所言,個人認為俄烏戰結束以後會出現三種情況。首先是烏克蘭很可能快速回到戰前的親中路線,當時烏克蘭是中國重要的軍事技術提供國之一。中國會利用參與烏克蘭重建,提供建設經費的機會,再度拉攏這個飽受戰火摧殘的國家。其次是歐美國家為了鞏固北約的東翼安全,也會全力援助烏克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再說一次結論:萬船齊發無用。歡迎中國挑戰。 台灣沒投降,則中國無望佔領台灣。 如同飛彈洗地戰略一樣。 所以中國想恐嚇/買下台灣,讓台灣自己投降。
Thumbnail
再說一次結論:萬船齊發無用。歡迎中國挑戰。 台灣沒投降,則中國無望佔領台灣。 如同飛彈洗地戰略一樣。 所以中國想恐嚇/買下台灣,讓台灣自己投降。
Thumbnail
台灣戰力是要用來打甚麼的?如果是海空戰,那長期型募兵才有辦法操縱複雜的高科技兵器,去搶奪台灣海峽的海空權。如果你是想打陸戰,就需要一大堆拿步槍的阿兵哥去面對面互射,那徵兵制才OK。以前蔣介石想要反攻中國,所以需要一大堆陸軍去登陸中國,現在台灣要防衛國家,海空戰才是重點戰力。
Thumbnail
台灣戰力是要用來打甚麼的?如果是海空戰,那長期型募兵才有辦法操縱複雜的高科技兵器,去搶奪台灣海峽的海空權。如果你是想打陸戰,就需要一大堆拿步槍的阿兵哥去面對面互射,那徵兵制才OK。以前蔣介石想要反攻中國,所以需要一大堆陸軍去登陸中國,現在台灣要防衛國家,海空戰才是重點戰力。
Thumbnail
這集要談一些比較基礎的東西:時間與空間。這是軍事上永遠的課題。我聽過很多人在烏俄戰爭爆發前,一直在講快速精準打擊、空中突擊的厲害之處在哪,他們舉的例子從車臣到喬治亞、之後的哈薩克、烏克蘭被比照辦理,同時中國也在學他們發展自己的空中突擊部隊。 時間跟空間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這集要談一些比較基礎的東西:時間與空間。這是軍事上永遠的課題。我聽過很多人在烏俄戰爭爆發前,一直在講快速精準打擊、空中突擊的厲害之處在哪,他們舉的例子從車臣到喬治亞、之後的哈薩克、烏克蘭被比照辦理,同時中國也在學他們發展自己的空中突擊部隊。 時間跟空間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全新集數EP.11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王立第二戰研所》! 談渡海攻勢,破綻百出的「萬船齊發」 點此收聽:《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Apple podcast、Castbox、Spotify、Sound on、KKBOX、Spotify、Goog
Thumbnail
全新集數EP.11已上線    每週一更新:時事議題、軍事常識、台海關係⋯⋯都在《王立第二戰研所》! 談渡海攻勢,破綻百出的「萬船齊發」 點此收聽:《方格子電台-王立第二戰研所》  |Apple podcast、Castbox、Spotify、Sound on、KKBOX、Spotify、Goog
Thumbnail
不管怎麼算,中國要達到渡海登陸,徹底奪下台灣的作戰能力,僅剩下彈道飛彈的海量攻擊,期望可以儘量削弱台灣空防能量,好讓空軍可以執行對地打擊的任務,使得台灣陸軍喪失組織性的抵抗能力,才能保證登陸部隊上岸後,還有可以推進的能力。
Thumbnail
不管怎麼算,中國要達到渡海登陸,徹底奪下台灣的作戰能力,僅剩下彈道飛彈的海量攻擊,期望可以儘量削弱台灣空防能量,好讓空軍可以執行對地打擊的任務,使得台灣陸軍喪失組織性的抵抗能力,才能保證登陸部隊上岸後,還有可以推進的能力。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筆者終於想到,還是有一個歷久不衰的謠言,需要好好解釋,雖然網路上多半當這是笑話,但似乎一般人還蠻信這套的。 這個謠言,是人海戰術的變種:「萬船齊發」。 
Thumbnail
千呼萬喚始出來,筆者終於想到,還是有一個歷久不衰的謠言,需要好好解釋,雖然網路上多半當這是笑話,但似乎一般人還蠻信這套的。 這個謠言,是人海戰術的變種:「萬船齊發」。 
Thumbnail
這周來提舊酒裝新瓶的兩個謠言,因為近年有興起的趨勢,再加上某些XX智庫拿來獻寶,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這兩個謠言是:1. 中國航母艦隊會夾擊台灣東岸,威懾其他國家介入。 2. 對抗美國航母,還可以使用貨櫃輪裝滿飛彈突襲,一次殲滅整支艦隊。
Thumbnail
這周來提舊酒裝新瓶的兩個謠言,因為近年有興起的趨勢,再加上某些XX智庫拿來獻寶,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這兩個謠言是:1. 中國航母艦隊會夾擊台灣東岸,威懾其他國家介入。 2. 對抗美國航母,還可以使用貨櫃輪裝滿飛彈突襲,一次殲滅整支艦隊。
Thumbnail
因為實在想不出題目,又沒啥好談的,看來這段時間有想到什麼就提一下,照例先說明,這篇目的是軍普,會犧牲掉部分的精確度,力求容易理解技術性問題。所以這篇要提什麼?來談一談所謂的「封鎖台灣」。
Thumbnail
因為實在想不出題目,又沒啥好談的,看來這段時間有想到什麼就提一下,照例先說明,這篇目的是軍普,會犧牲掉部分的精確度,力求容易理解技術性問題。所以這篇要提什麼?來談一談所謂的「封鎖台灣」。
Thumbnail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
Thumbnail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
Thumbnail
是說戰場環境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共識。但是大家常忽略的是,戰場環境並不只侷限於看得見的山川河流等實質「空間」,而是同時包含看不見的「時間」。空間的特性會大幅影響時間的進程,如複雜的地型會阻礙部隊行進的速度,而時間的差異會大幅改變作戰的效果......
Thumbnail
是說戰場環境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共識。但是大家常忽略的是,戰場環境並不只侷限於看得見的山川河流等實質「空間」,而是同時包含看不見的「時間」。空間的特性會大幅影響時間的進程,如複雜的地型會阻礙部隊行進的速度,而時間的差異會大幅改變作戰的效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