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投資文創,你的眼光夠品味嗎?

2018/10/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舊文重貼。經過四年文創已經從金蛋變髒話了,有點好笑又有點悲傷,但是投資文創需要品味這一關鍵,永遠是我們要關注的地方。
近日閱讀 安永:文創具三大籌資優勢 一文,事實上並不是非常認同的。裡面講到説,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表示,文創產業具備商品化、企業化與商業化三大優勢,有利進入資本市場籌資,進而擴大經營規模。
但是又講到說,
多元化資金來源產業獲利模式的認知,以及推動無形資產評價機制,將是文創產業化、提升產值及產業規模擴大的關鍵。
這兩個部份加在一起不是自相矛盾是什麼?

從我的觀察來看,不管是文創產業或者任何純感性取向的產品,要進行無形資產評價、然後進入商品階段都是困難的,因為最直接、也最能夠被創投認可的鑑價機制,根本完全建立在通路上。
就拿當初網路小說崛起的時代來說,當時平台的定位和現在不同——大約是政大貓空或者是椰林小說版吧。因為過去的資訊平台往往將非常利基的群眾聚集起來,因此要找到相關內容非常容易,所以好作品要脫穎而出相對簡單,一則本質、二則回饋,真實的評價非常容易取得(也沒有人無聊到去洗沒有錢拿的創作的評價)。
在那個年代,內容創作只要獲得好評,就是具公信力的鑑價機制。(比如說推、比如說爆)
但現在的娛樂市場環境中,因為以人際關係互動為出發點的社群取向太過強烈,資訊取得不再像是過往「匿名秘密基地」的概念,人們的閱讀習慣轉變從主題式目的性的閱讀,漸漸轉變成「最近朋友們都在看什麼」。
所以,撼動人心的好作品不見得能夠出現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中。十年過去了,我們都忘記怎麼上網了。
而說到平台自身,要不是分眾太過於精準無法壯大、不然就是平台自己的初衷都不是由產品來獲利,而是經過參與平台的所有利害關係人來扶植平台自身(看看精美的眾家內容垃圾場)。
這其中最大的不良影響,就是個體化、人際化、虛擬通路費用化讓創作者的處境更為困難。
過去創作者只需要經營作品,現在的創作者除了作品之外,還需要自己執行行銷以兼顧通路的拓展,也因此降低了把心力花在作品上的時間,間接影響了作品的品質。這是個非常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啊:
有好作品沒有通路沒辦法打出一番氣象、有通路沒有好作品,再怎麼宣傳也是枉然。
對我來說,文創產品正是屬於高收益債券類型,高風險、高獲利——好東西有可能爆紅也可能不會,沒有人知道。
但是「投資」文創與投資什麼戰火連天政局不穩的南非幣不同,沒有外在因素的影響,只需要投資者的眼光精準,能夠挑出符合大眾口味的璞玉,再以組織化的模式進行推廣,就極有機會能夠左右大局。日本的動漫產業與美國的好萊塢就是顯而易見的例子,它們長期穩定的獲利,就是內容IP與文創的商業樣態。
但我想這也就是台灣投資人不願意進行文創投資最根本的癥結:
土豪窮書生——有錢的沒氣質、有氣質的沒錢。
身為投資人誰願意承認自己眼光不好、又有誰真的有肩膀擔那個責任?
至於台灣擁有資金和專業的上一代文化創意從業者都怎麼了?大多轉移陣地前往中國、甚至轉投資其他產業,娛樂圈許多明星投資餐廳、科技業等的例子,常都讓我覺得奇怪,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扶植這一輩的文化創意新人呢?
所以說,投資文創真的不是不可行,擁有品味與慧眼,或許才是它能成功獲利的關鍵。以上。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思考觀點,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60會員
70內容數
關於文案這回事,讓我們講深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