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錢,我任性,千夫所指的「炫富」行為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5年,由貴婦李蒨蓉引起的「阿帕契事件」,延伸了許多相關的議題,其中一項是:「炫富」是道德的嗎?為何此一行為會受到社會大眾普遍的反感呢?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然而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炫富」?
倘若要分析「炫富」這件事情,我們或許不能將人們視作一個整體,而必須透過某些條件來區隔人們在評述這件事情時,是否有某種傾向。比如說,有些評價炫富不道德的人,平時可能也十分奢靡,只是他的財貨相較之下沒有這麼多,但對普遍的人而言,卻仍是在「炫富」。也就是說,行為是否被認定為炫富並無一定的標準,只是財貨「相較之下」多寡的結果罷了。
那麼,任何相對富有的人展示財貨,就一定是「炫富」嗎?實際上並非如此,那與展示財貨的「程度」有關。在擁有的經濟能力之下,享受與之相應、適當程度的生活,大多人並不會認為是炫富,當然,每個人對這個「程度」都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但我們不難發現,社會上也有一把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尺」。
然而,即使今日展示財貨的行為被認定為「炫富」也只是個人的自由,何以炫富行為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而炫富,究竟能否為道德所接受呢?

貧富差距下的酸葡萄

學者在稅賦資料統計中,發現台灣財富最頂端的1%富人,擁有全台財富的14%;而前5%的富人,則是佔有31%的財富。故此,我們可以推測,人們對於炫富行為的反感,可能源自於貧富差距之下的「仇富」心理。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有高達8成9的受訪上班族認為台灣貧富懸殊達8分以上(滿分為10分;分數愈高代表感受愈強),整體平均更是高達9.9分,又從年齡交叉分析顯示,以45歲以上的受訪者感受最為深刻,整體結果說明,大多數人對於「錢不夠用」很有同感。在大部分的人們日日為了子女教育費、家庭支出、孝親費,以及各種貸款煩惱時,卻有人能夠毫無節制地享受揮金如土的生活,無怪乎遭千夫所指。
然而,即使存在著貧富差距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如何使用私有財依舊是個人的自由,那麼,批評炫富不道德的人們,是持什麼論點呢?
台灣哲學學者周偉航指出,批評者所持論點大致分為兩種:敗壞風氣說與財產資格說。敗壞風氣說指出名人在公開場合炫富,會帶壞小孩,促成浪費的社會風氣,而周則認為,我們不會因為「學習」某人的部份行為模式,就可以把道德責任推到他身上去,反駁了這項論點。
筆者認為,這項討論尚能延伸出幾個問題: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是否有其社會責任?需不需要節制自己的行為?必須先思考的是,公眾人物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如:供應與需求)?掌握了話語權,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就必須成為典範,不得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嗎?這樣的典範,是必須的,抑或被強扣上去的呢?
而另一個論點:財產資格說則指出在不正義的社會體系中,有錢人經常是因為賺黑心錢才能「致富」,也才能「炫富」。有些學者認為,因為錢來得不乾不淨,所以其持有與後續交易過程也會是不道德的。周認為,過去的倫理學家的確會把「功過相抵」的概念引入道德算計中,但這種方法已被證明有缺陷。不是所有的道德價值都可以加減,一些相對崇高或非常惡劣的行動,是無法用量化價值補償或扣抵的。而要確認財產的清白也有實務上的困難。
由此可見,我們很難認定炫富這件事是否為道德所接受,但仍無法改變人們對炫富行為的反感。至此,你是否難以解釋,在保障自由的前提下,自己對炫富行為的反感?難道這真的只是一種貧富差距下的「酸葡萄心理」嗎?當我們在思考這件事時,或許必須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確實保障自由,然而,你又是否真的相信「自由」?

你真的相信自由嗎?

我們一直強調,不論今日個人展示財貨的行為,是否被大眾認定為「炫富」,都應當是個人的自由,然而,何謂自由?所謂保障自由,究竟是保障了什麼人的自由?
提到自由,我們便不免想到「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不只是一套價值,而是一種對人性、社會和世界的觀點,自由主義是透過這個整體的觀念,將人類一些價值,如自由、平等,作特殊的組合和安置的學說。而在社會政治學中,自由主義分為三種理論:古典自由主義、現代自由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在此僅做簡單的介紹。古典自由主義主張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理性與自利的。是一種支持個人先於國家存在的政治哲學,強調個人的權利、私有財產,並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僅在於保護每個個體的自由。
現代自由主義是一種偏向社會公平及經濟干預的自由主義,其學說在經濟上採取凱恩斯主義的消費方經濟學,強調政府干預市場;社會哲學上它看重公平多於效率,主張發展福利主義和社會規劃。故此,社會自由主義總是與福利國家相聯繫。
而新自由主義是近代重要的政治理論。新自由主義繼承了古典自由主義大部分內容,他們比古典自由主義更信奉市場的威力,主張國家應該放棄對經濟事務的任何干預,具體政策包括削減公共開支、產業私有化、放寬企業管制、放棄任何貿易保護措施等等。
閱讀至此,如果你是一位批評炫富行為的讀者,或許你會最支持現代自由主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代自由主義也是當中最多限制的理論。回歸到最開始的問題,何謂「自由」?政府管的越少、限制越少就是自由嗎?既然如此,我們又為何會偏好限制最多的現代自由主義呢?

我們,真的相信自由嗎?

一直以來皆有學者反對自由主義對市場的放任,認為它是一種只擁護資產階級自由與平等的理論,是無產階級的敵人。而事實上,它也確實導致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那麼,如果自由主義主張的就是真正的「自由」,是否只保障了部分的、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自由主義者其實提過關於「自由」的精神,他們否認存在一套價值理想,是每一個人追求幸福生活所必須。因此政府的存在和目的,不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特殊的價值觀,而是要使擁有不同生命理想和價值觀的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在保有其自主性的條件下共同生活。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保有其自主性」。欲達成這點,絕非只是限制越少越好而已,也不僅僅是以「不妨害他人的自由」為限,而必須引介平等的概念,它應當保障每個人有平等且自主選擇的權利。套用Will Kymlicka的說法,自由主義的核心主旨是「所有人的福祉都應該受到平等的考量」。
至此,你是否發現了呢?自由主義背後的精神,或許跟我們想像的、批判的不大一樣。固然「炫富」是個人的選擇,然而,社會上的人們,擁有的選項卻不盡然相同。這些與家世背景的不同、聰明才智的不同、資本總量的不同、資源配置的不同、緣分際遇的不同……等有關。那麼,我們要做的,究竟是放棄「自由」,抑或修正以「自由」為名的制度?

結語

在瞭解了自由必須引介平等的概念後,我們仍必須明白,不論再怎麼不公平,仇富仍是一種不甚健康的心態。試想,富人真的只是為炫富而炫富嗎?倘若選擇炫富的背後,其實存在什麼非做不可的原因呢?如此一來,仇富非但無法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更會加深階級間的對立與隔閡。或許,我們可以試圖去理解,為什麼要炫富?會不會是在富人的文化圈中,一種生存的必要條件?而高消費行為的背後,會不會有除了奢靡之外,我們未看到的另一面?以上種種,在《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皆有細微的觀察與深刻的描述可作為參考,本書描述作者搬到紐約上東區後,如何以一個局外人的身分,試圖融入當地的上流社會,並以客觀獨立的精神,從人類學的角度解碼貴婦行為。而讓自己真正理解、剖析了炫富背後的種種原因,並非要坐視或寬容階級間的不平等,反而更可能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問題。
最後,不論我們終究處於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在做任何的選擇之前,或許也可以重新思考,究竟,何謂自由?
責任編輯:顏澤丞 核稿編輯:劉家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30會員
570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