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有多少好人得到惡報、壞人得到善報、沉冤沒有得雪,去到今天都是如此,未來也不會改變。未來還是有人得益甚多,做惡甚多,然後善終,然後也有好人付出甚多,做的事情是對的,還是得到惡報。
人類的社會和正義,就像人類的身體一樣,其實不斷內部是死亡、崩壞、腐爛,只是人類有新陳代謝,修補機制,人體才不至於腐朽,文明整體也一樣。在現世的我們,各種人文社會上的學問和工作,做的全部都是盡可能的為它作出修補。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要清醒的防止不義的發生,盡可能在現在的時間,去執行正義。但這也有極限的,我們沒有這麼多能量和視野,去執行全然的正義。
讀歷史你就會很確定,這單純就是人類達不到的境界。我們追求正義了幾千年,而幾千年來我們還是會有不義,貪圖不義的利益,以及對於別人受害的麻木,是人性的一部分。
三種不同的「正義觀」
我很相信,就我對臺灣人的理解,臺灣人當深刻感受到不義時,其實心態會很像蝙蝠俠,追求服仇,所以臺灣是個普遍支持死刑的國家。沒辦法彌補受傷害的人,無法平鬱心中不義感,只有讓加害者得到報應。而我深信,臺灣人對於政治上的不義感,也是相同的結構的。
死刑的存廢,影響的並不僅是被判刑者,更是整個社會對於罪惡的態度。當復仇會用於個人之殘忍犯行,則,復仇又怎可能不用在社會性的殘忍犯行?特別是當他的利益,總是能延續到世代之後。
這叫作「應報式正義」。
就像一神教會說的一樣,人的一生總會犯大小各樣的罪。問題在於我們對正義的態度,正義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應報式正義,就是以人力盡可能達成惡行的報應,這我相信在臺灣是相當受歡迎的。用漫畫來比喻的話,大概就是
《烙印戰士》、《蝙蝠俠》。
另一種是「修復式正義」。
這種正義的核心,在於盡可能給予受害者補償,他的核心是怎樣將這些罪惡導致的損壞,減至最低,不論加害者還是受害者。他們需要的是怎樣達致一個雙方盡可能滿意的情況,讓所有人盡可能回復一個正常幸福的生活。用漫畫來比喻的話,大概就是《龍珠》。
- 除了可召喚神龍修復地球,反派角色變成正義伙伴也是《龍珠》有名的情節,這就類似修復式的正義觀。
第三種是「懺悔式正義」。
這種做法,就是指,他追求的是加害者主動認錯,主動的羞辱自己,將罪的形象不斷的擴大,去令受害者去到覺得自己也走得太過,而主動原諒的方式。比方說,負荊請罪就是這一種行為。
最重要的是,不能多重標準
臺灣人選擇哪一種正義?除了現在,也有歷史上的事情。面對過去的不義,我們再也無法逆轉那些傷害,只剩下犯人,那我們應該怎樣?
有時是矛盾的,一方面人認同的是應報式正義,但當自己或自己的祖先犯錯時,又會恐懼應報式邏輯底下,自己也無路可去。一個死刑犯殺了人,在應報之下,他無論做多少善事,他最後的合理結果,都是死刑。就像《悲慘世界》裡的
Javert一樣,你要選擇應報,那你對自己和親人朋友,都必須堅持。
但無論如何,臺灣人需要的,是從中選擇一種,而選擇了哪種,就會有不同的邏輯,並且該執行到底。選擇了哪個,最終就會達致哪個結果,要選擇應報,就要承受應報的代價。因為選擇性的應報,會自相矛盾,違反正義。
利益申報,我個人是「修復式正義」的支持者。這也是因為我是香港人,香港沒有死刑,香港司法也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情緒和安撫眾怒,對我而言,這是很合理的選擇。
這些正義觀彼此間,其實也不是「完全」互斥,但如果你想同時用三種標準,還有個前題是「參與者都理解及接受」。不過大部分人的學養水準,只會走向多重標準,而不是真的能掌握。而正義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多重標準,也就是對別人和對自己,都是用同一套標準,否則不可能正義。
把問題回歸到正義的本質,而且只能選一個,事情才會有解,大部分人就是沒能力把整個論述架構起來,只看到自己有利的部分。那不如把事情簡化至三選一:正義是應報,是修復,還是懺悔?
面對不義時,在講正義之前,先確定自己追求的是哪種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