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vs.人類:共存?共斥?—臺北數位藝術節專家導覽:洪韵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這是臺北數位藝術節最終場的專家導覽場次,時間一到,門口已經聚集各年齡層的聽眾,甚至吸引到不少身穿制服的年輕學生族群前來聆賞。最終場由洪韵婷老師導覽,用藝術家視野帶領大家逛「超機體」展。

專家導覽最終場吸引大批人潮。

專家導覽最終場吸引大批人潮。

學生族群加入專家導覽的行列,一探「超機體」究竟。

學生族群加入專家導覽的行列,一探「超機體」究竟。

當機器人超越人類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邀請來台展出的國外作品中,德國媒體科技藝術中心(zkm)機器人實驗室利用機械手臂進行巨幅繪畫創作《The Big Picture》,透過機器人不間斷地用單一線條描繪出火星的景象。「拜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之賜, 這個作品想探討的是,對藝術創作的反思,以及對工具使用的思考。」洪韵婷老師解釋,從《The Big Picture》可以看到機器人挑戰了人類所不能做到的事,例如「精準度」與「體力」,超越人類的極限。

小小聽眾對機器人作畫有很大興趣,看得津津有用,率先回答導覽者提問,認為機器人在「精準度」上,可以超越人類。

小小聽眾對機器人作畫有很大興趣,看得津津有用,率先回答導覽者提問,認為機器人在「精準度」上,可以超越人類。

一共展出12件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透過專家導覽,以藝術家觀點看作品。

一共展出12件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透過專家導覽,以藝術家觀點看作品。

機器人的演化,能做到什麼程度?在超機體展上,很多想像已經不只是想像。隨英國數位藝術家奧斯卡・夏普來台展出《sunspring》這部短篇電影,是劇作家「班傑明」的第一部作品,班傑明是誰?他是ai人工智慧的編劇機器人。在讀過上千本科幻小說,成為班傑明的資料庫,進而運算寫出科幻片劇情, 因此在《sunspring》中,一下看到愛情、一下悲傷、一下跳成黑洞場景,這類跳躍式的情節發生在一部9分鐘的電影作品中,這意味著,雖然機器人創作相較於真人編劇尚未完全成熟,但他卻是第一步,恐怕也是影響未來電影創作的一大步。

洪老師在導覽時同步邀請觀者思考:「連劇本都可以透過人工智慧撰寫,新媒體、新科技持續演進,未來還可以產生什麼可能?」

延伸閱讀:網上搜尋benjamin,就能看到班傑明的劇本作品,至今仍不斷創作。

當科幻不再只是想像

面對新媒體衝擊,不只西方藝術探討改變,中國藝術家陸揚在《震顫麻痺計畫》也有類似概念。它介紹了帕金森氏病患的治療法,透過電子樂合成,變成一件藝術作品。導覽者洪老師看見了科技紅潮的反思,「 在這個作品中,也揭露出生活無所不在的監控,當我們生活在監視器下,究竟是自我保護?還是身處沒有秘密的世界?」

除了《震顫麻痺計畫》,陸揚的另一件作品《經顫磁驅魔》也在同一空間展出,這是一件影像作品,影片裡的博士正用電磁波影響人類的腦,使人類漸漸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兩件作品在同一空間,擺放在彼此的正對面相互呼應,隱喻著現今人類用機器治療疾病,未來恐怕變成機器控制人體,喚起更深層的反思。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是藝術家受新媒材衝擊,進行創作的新時代作品。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是藝術家受新媒材衝擊,進行創作的新時代作品。

當人類正踏在現代化、科技化、機械化的這條無法回頭的路上,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在超機體展上,藝術家正用創作發聲,或許也在提醒人類反思,與AI智慧共生共存,別一步步地走向被機器人取代的未來,還渾然不覺。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忠泰美術館的《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大意是以現代藝術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從人工智慧及賽博格作為切入點。
Thumbnail
忠泰美術館的《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展覽,大意是以現代藝術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並從人工智慧及賽博格作為切入點。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Thumbnail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