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自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學進行到了第三個月,這一段時間以來大部分的時間規劃都還掌握在大人的手裡,這麼做並不是大人只想要這樣做,好像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作息時間。

大致上的作息時間都與上學時差不多,但同一份時間成了兩個人必須要一起規劃,有的時候大人要辦一些事務得出門,沒有後援的自學生就得跟著,這一來一往時間就過了,即便是小孩已經能夠自己一個人在家獨處,能出門走跳這件事情仍然會讓小孩開心。那個陪著大人去辦事的時間,和返家後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靜下來,這一些就變成了空白的時間,孩子仍舊無法自由地轉換狀態。

回想自學的一開始在時間的掌握上,其實仍舊沒有很鮮明的步調,雖然有課表的安排,但並不想要照表操課,畢竟這樣又與在學校的方式相近,也可能落入事倍功半的學習,因此對課表時間的彈性較大。

後來,經過了一些時間的觀察,又有了些想法是想讓小孩在不同的思維下看見學習的不同樣貌,便找了幾個委外的課程,總結大概每周有6.5小時的時間是在別處上課。其實,以這樣的時數看起來並不算太多,就算加上一個月一次2.5小時的臨時課,和自己閱讀練習的課程時間零零散散加起來,真要跟學校的課程時間比較起來的話,也還算是少了。

而且這些的安排,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跟孩子討論並且同意才進行的,孩子大部分的開始,都基於好奇,也算是想看看可以跟不同的老師做點甚麼事。因此在這些課程安排,多半注重的是師資的狀態。這些師資的最大共通點,就是能與孩子開放性的溝通,在協助孩子學習樣貌的形成,對於教學的介入較為緩和。

當然,在過程裡也會有遇上孩子不知道怎麼進行、給了引導也不朝著走、或者是根本沒有想法的時候,這些老師尚能適時地停下來與孩子討論並且在還沒有想法前給出一個選項讓孩子進行。

即便是大人在與這些老師溝通的過程裡,依舊很容易地就陷入了「沒想法就可以不做嗎?」、「他一直重複做已經會了的也可以嗎?」、「老師需要出功課嗎?」、「希望孩子在課程前有準備或者是課程後的練習可以嗎?」、「如果是被要求的學習過程就不算是自主學習嗎?」、「主動的好奇與被動的無知是一樣的嗎?」...這些思維中,當然這些也不時都不好。

這些討論在每一次與老師的溝通裡,有的時候會在某一些想法裡卡住,有的時候是因為老師、有的時候是因為家長、有的時候是我們都還沒有理清楚孩子的想法,而大部分的時候,是這個孩子並不一定會將想法說出來,也可能在某些討論時他沒有想法,在在考驗著陪讀的大人和引導的老師。

在這個環節上,感覺所有的事情都應該馬上停下來,先把這些弄清楚再繼續,好像應該把重點放在先與孩子溝通,並且達到共識,再接著進行;但又想起廖瞇在帶領自學生時的文章中提到的,自學並不是都想好了才開始!當這麼想的時候,好像就又鬆了一些,那種回頭看見自己的擔心與憂愁的來源,以及大人面對孩子無法照著走的挫折無助心情,在這些過程裡面,不只是大人,小孩也在學習看見許多的不同。

所以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有自學的能力,那麼這一些應該被感受、應該被面對、應該被弄清楚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會不會也是另一種學習過程?!

當我們不把學習用一種單一成果呈現來看的話,即使是端不出學習成果報告的孩子,仍舊學了很多,只是我們是不是看重那一些,又或者我們是不是看見了那些。

大人也得要花一些力氣,讓自己在看不見成果的自學生活中安穩,讓自己在理不清過程的自學討論中梳理,讓自己和孩子在互相提問、互相等待、互相協調的生活裡,找到彼此在自學生活裡的一切脈絡。

其實好像每過一段時間都需要再回到這樣的狀態來調整心情,才不會讓自己在每天的生活裡又走偏了,自學的初衷不是著重在孩子學了甚麼,更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去找學習的過程,以及練習的過程。



端不出來的自創自然素材遊戲課成果

端不出來的自創自然素材遊戲課成果

學習的目標或者目的性已經從單一科別或者單一價值中區別出來,希望孩子在不同的學習樣貌中找到不同的世界,在學習的階段裡不斷地開創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仰望。

這一陣子經常有些口角,也經常在許多的話題上拉扯,對於小孩是不是要再繼續自學這一件事情,大人越來越沒有把握,那種「不知道這樣的決定究竟對他是好或壞」的隱憂又出現了,那種「會不會只是大人自己想自學,跟小孩沒有關係」的想法又出現了,那種「大人自以為的友善學習其實對眼前的這個孩子並不適合」的心情一直擾亂著...。

自學,真的不是準備好了才開始,但是開始了要怎麼準備?! 開始了要怎麼繼續?! 開始了要怎麼結束?!

從上個月開始,和一個自學家庭一起在每個星期四共學,兩個媽媽和三個自學生的戶外探險活動,兩個家庭完全不同的自學生活與目標,在每次互動的過程中,也都會有一些討論。

當然不是在比較,而是在不同的自學生活中,孩子也看見了不同家庭對於學習的想像、對於自學的規劃、對於學習成果呈現的方式...;這一些都是在學校的孩子們無法看見的學習,那種看見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那種在看見不同後願意互相調整的心意、那種在互相體貼與又再次衝突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三個人能彼此照應著彼此的心意,有的時候三個人能只管自己的想要,有的時候三個人一起對抗大人的要求,有的時候三個人自己分組打仗...,這些那些都是長期關係裡的交陪,我相信這些交朋友的過程,更勝在學校裡的友情;當然,孩子依然在意學校裡的很多同學。

上一次的其中家庭訪視時,委員提問孩子喜歡在家自學還是學校時,孩子回答喜歡學校。當時,有幾秒鐘的挫折,好像這一陣子的努力都放水流,也一度地懷疑自己,是不是對於自學這一件事情太過樂觀,其實小孩並沒有想像中想要自學,而當時只是不想面對學校的那些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試圖地在自學這件事情的討論上,更多一點還給小孩,將自學是否繼續以及隨時可以停止的訊息,重新再說清楚,也把這陣子委外課程的老師提到希望能夠努力的工作重新確認,並且詢問續上課程的意願。在自學是不是要繼續、委外課程是不是要繼續的這些事情上,他能夠確認自己的心意,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樣貌。但,當這麼想的時候,也應該讓自己想著:

自學,不是都準備好了才做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別問兒子是誰的馬麻的沙龍
41會員
39內容數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31
我想著,以前只懂得欣賞一個有理念的老師,一個能堅持的老師。最近又在想,每一個老師都可能有他的堅持,對,每一個老師都有。只是,究竟他們各自在堅持什麼?他們各自的理念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1/03/29
昨天有個家長來身邊悄聲說「你兒好厲害」,將剛剛發生的事情說了一下,他說「妳兒跟我說讓我在門口等一下先不用進去,他去處理。然後我就站在門口看,看他站在兩個人中間,繼續吵架的兩個人他們各自進行的活動,然後就沒事了。怎麼這麼厲害? 可是我看不懂耶,為什麼會這樣」。過了一下子,我問自學生發生甚麼事,他一派輕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2020/05/10
幾乎要半年了,這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辦法寫文章,無法寫下任何一件關於自學的事。這一段時間的自學日子,就好像是進入了一種幾乎見不到光的暗房,雖然沒有光卻還是看得見東西在移動搖晃,雖然看不清楚卻還是能夠辨識出物體的存在。物體就是自學的樣態,搖晃著、移動著,卻看不清楚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吃完晚餐後的七點到八點,我會協助小孩檢查和複習功課,這是每天固定的行程。 我選擇學校的課後班,單純希望孩子能多熟悉他人生求學時期可能會待最久的校園,所以沒有將課業外包納入考量。好像有些家長誤會了什麼,以為課後班老師會將每個孩子的功課盯很緊,實際上不太可能達到跟安親班有一樣的效果。
Thumbnail
吃完晚餐後的七點到八點,我會協助小孩檢查和複習功課,這是每天固定的行程。 我選擇學校的課後班,單純希望孩子能多熟悉他人生求學時期可能會待最久的校園,所以沒有將課業外包納入考量。好像有些家長誤會了什麼,以為課後班老師會將每個孩子的功課盯很緊,實際上不太可能達到跟安親班有一樣的效果。
Thumbnail
補習班學生課程表引發各方家長、老師熱議。給孩子們無聊的時間是激發他們創意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作者分享窩在無人找到的地方,放空思考的重要性。人生若能順利安排行程,未來面對世界的能力可能不足。充實的生活不一定是有計劃的生活。
Thumbnail
補習班學生課程表引發各方家長、老師熱議。給孩子們無聊的時間是激發他們創意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作者分享窩在無人找到的地方,放空思考的重要性。人生若能順利安排行程,未來面對世界的能力可能不足。充實的生活不一定是有計劃的生活。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分享完 小學生的習慣養成 <生活習慣篇>之後,大家有開始進行了嗎? 接著,今天就來分享 小學生的習慣養成 <#學習習慣篇 > 囉! 這個 <學習習慣篇 > 嚴格說起來應該分三部曲,就是低年級、中年級跟高年級,簡單來說,學習的要求也是要有層次的,一次到位是我們家長的期待,但就連家長自己的學習....
Thumbnail
分享完 小學生的習慣養成 <生活習慣篇>之後,大家有開始進行了嗎? 接著,今天就來分享 小學生的習慣養成 <#學習習慣篇 > 囉! 這個 <學習習慣篇 > 嚴格說起來應該分三部曲,就是低年級、中年級跟高年級,簡單來說,學習的要求也是要有層次的,一次到位是我們家長的期待,但就連家長自己的學習....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Thumbnail
真的放手讓孩子自主決定,這種主動性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尤其孩子中學到大學這個階段,真的是成長學習最迅速的時候,只要有動機,在各個方面進步的速度是令人吃驚的,從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孩子的成長,我們也就放心讓孩子單飛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