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bert Zemeckis對於精神/肉體永恆議題的探討,在《Contact接觸未來》(1997)則是透過Eleanor Arroway(Jodie Foster飾)仰望星空對於宇宙之聲的迷戀、以及穿越時空旅行見到父親,見證"永恆"。
最浪漫的,當然是聆聽宇宙的聲音。
電波成為一時序捲軸,展開各個世代重要的聲音記錄片頭聲波時光卷軸的歷史意涵,隨著訊號離地球越來越遙遠,穿越混雜非常細微細膩的媒體聲音與歌曲等;包括〈Third Eye Blind - Semi - Charmed Life (1997)〉、〈Spice Girls - Wannabe (1997)〉、〈Crash Test Dummies - God Shuffled His Feet (1993)〉、〈 Mr. Mister - Broken Wings (1985)〉、〈Lipps, Inc. - Funkytown (1979)〉、〈 A Taste of Honey - Boogie Oogie Oogie (1978)〉、《Dallas家族風雲》(1978)影集主旋律 、〈The Tramps - Disco Inferno〉(1976)、1970年阿波羅13號"Houston, We've Got A Problem"、馬丁路德演說 "I have a dream"(1963) 、甘迺迪遭暗殺新聞(1963)、《THE TWILIGHT ZONE》(1959)電視影集主旋律、〈Domenico Modugno - Volare (1958)〉、 《The Lone Ranger 獨行俠》(1949)電影主旋律、羅斯福總統「國恥演說」 "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 (1941)、1939年《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主題曲〈Over The Rainbow〉, 最早遠至1936年希特勒於柏林奧運會開幕的演說等,逐漸向宇宙深處與寂靜飛去。
這些聲音不僅涵蓋世代文化和娛樂發展,也讓政治事件以一種沒被想過的方式發聲。如果以宇宙時序來思考,電影開頭讓我們在眨眼瞬間已穿梭好幾個時代,我們所執著的過去、眼下與未來,放諸到浩瀚宇宙中都像這微弱聲波不斷遠離最後進入虛無。如果能靜心細細體會,這相當具哲學意涵且後作力很猛的一個片段。
影評人Roger Ebert:《Contact接觸未來》交匯了科學、政治與信仰的探討。
"Contact" is a film that takes plac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cience, politics and faith.(Roger Ebert,2011)
關於聲音設計
Robert Zemeckis本身也是非常具有聲音意識與實驗性的導演之一,聲音設計Randy Thom提及在這樣一部近億元的製作,Zemeckis卻勇於在聲波穿越最遠的宇宙深處時,沒有音樂或其他音效來搭配壯闊星雲,在近45秒的靜默裡,毫無遮掩呈現宇宙深處的靜謐。

Randy Thom與Robert Zemeckis已在《Forrest Gump阿甘正傳》合作過,他提到幾個聲音製作設計上化繁為簡、少即是多的概念考量點,非常值得設計人員參考。以聽覺與觀賞經驗而論,這樣非常有效能避免聲音與視覺過剩所造成的混淆。
例如;在Eleanor 穿越蟲洞的場景,在充滿各種特效光畫面之下,聲音要避免為了配合畫面而同樣有20種以上的類型,因此揀選哪些畫面需要搭配哪些聲音,聲音如何分配至前景或融入背景聲都是在合乎戲劇性、具備情感意義之下,讓觀眾能接受伴隨視覺效果的各種聲音。
外星訊號
Eleanor首次所聽到的外星訊號傳輸聲音,音效素材取自1963年《Doctor Who 》電視影集當中的’T.A.R.D.I.S"機器聲音再調變得之。她在穿越蟲洞時重複說"I'm okay, I'm okay, I'm okay." 與Scott Glen在《The Right Stuff太空先鋒》(1983)裡說"I'm okay"的韻律一樣。
Eleanor小時候使用無線電代號CQ,是"Seek You"的短語,意即"Please respond if you hear this"。
螢幕之外
盲人科學家Kent Clark(William Fichtner飾)的角色根基於一位真實「S.E.T.I.搜尋外星生物研究」(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盲人科學家Kent Cullers。同時Kent Clark也是另一部電影《Superman超人》的主角名字。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原是為了《 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1991)所設計。
魔戒導演Peter Jackson 為本片做了部分視覺特效,是為了回報Robert Zemeckis於《The Frighteners神通鬼大》(1996)擔任他的執行製片。題外話《The Frighteners神通鬼大》其實非常 Zemeckis;偵探V.S靈媒、卡通人物V.S靈魂等某些設定與《Who Framed Roger Rabbit威探闖通關》(1988)非常相似。


長大後的Eleanor為了研究造訪的「阿雷西博天文台」(Arecibo Observatory),在現實中本就是為了「S.E.T.I.」所設,劇中後段Eleanor與團隊則移至「V.L.A 甚大天線陣」(Very Large Array)。

原本「阿雷西博天文台」也是《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1968)續集─《2010: The Year We Made Contact 威震太陽神》(1984)場景預定,但不符合電影設定也改至「V.L.A」做為拍攝場景。
Eleanor被父親喚作"Sparks"小名,是來自早期對無線電操作員的暱稱。(操作員操作機器時會產生小火花電流)

(本文同步刊登於【電影聲音隨筆Sounding A-Z】網站)
延伸閱讀:
向經典致敬系列-短評《抓神弄鬼Death Becomes Her》1992〉
Contact-IMDb
Contact-Roger Ebert
Making Contact-FilmSound.org
Looking back at Robert Zemeckis'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