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是活的夠長命,就能體驗到許多故事,感受曾如刀劃過心頭的刻記。還記得莫拉克颱風嗎?原本它只是個熱帶氣旋,慢慢轉慢慢地轉成了中度颱風,突襲般對著台灣瘋狂似的降下超豪大雨,那時中南部地區隨處可見如一片汪洋,小林村沒了,瞬息之間帶走了近七百個生命,那是2009年,也是在1959年八七水災後最嚴重的水患。還記得921大地震嗎?一場死傷人數破萬的震動,一時多少人無家可歸,那是1999年,而我在金門太武山山洞中部隊裡渡過了農歷新年。
褪去軍裝,彷彿新生,存款沒變多,女票沒烙跑,只有腦容量明顯下降,並無大礙,只莫名存在一股淡淡的缺憾。
職癌(X)涯(O)漂浪中,頭先進了家醬油工廠,規模不大不小,製麴部兩個人,調配部一個人,分解部(製味液即胺基酸液)一個人,壓榨部兩個人,包裝部四個人,化驗部兩個人,看鍋爐兼守衛一個人,廠長退休了,廠裡比部隊還要精簡。製程開始於製麴,把炒熟金黃色的小麥,粉碎後混合蒸熟的豆粉,兩天一次約15噸混料,調整到醬油種麴(日本進口有些像暖暖包的包裝)控制在最適生長的溫溼度,平舖於麴室中生長(厚度約8公分)48小時後,中間有翻麴避免生成過熱與生長不均,待表面長成棉薄的白色菌絲就能聞到濃醇的豆麥香,反之則是一股作嘔的糞尿酸味。製麴完成後混合鹽水打入桶槽內,加入酵母菌,歷時約三個多月(隨季節溫溼度影響而不定)靜靜地等候時間的溫釀。
製麴的過程給了醬油溫潤醇香的靈魂,醬香飄著是辛勞汗水的安慰。
而分解部的胺基酸液是沒有靈魂的,豆粉在高壓高溫下用鹽酸強蝕分裂約24小時,烏七罵黑的酸液混合小酥打粉,酸鹼中和後過濾出深琥珀色的胺基酸液,再以液鹼調成微鹼性,製程約2至3日,成品嗆口且刺鼻,可笑的是常常供不應求。
近年來做味液的廠家是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健康意識抬起了頭,另一個原因是強酸分解的方式造成汚染嚴重且不容易處理,遂逐漸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