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經常回到初心檢驗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日前上佛學課時,授課老師提到觀世音菩薩也曾因眾生難度而生退卻之心,違背自己誓言,腦碎成猶若蓮花碎片,是祂的老師阿彌陀佛把祂給拼了回來,祂也重拾初心繼續度救重生。
印象中很久以前聽過這個故事,再次聽聞時有種內心深處被震撼的感動,這個故事以現在的角度來看是很不可思議跟難以理解的,只能認為那可能是不同維度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只是,我們能夠去感受的是身為菩薩也曾被困難磨得遺忘初心,最後拾回初心不再退轉,那我們也該如此。
現代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價值觀跟十年前一比早就不同,更不用說是百年前、千年前的時後,我們的整體環境可以說是艱鉅許多,而且在越來越短有限的生命裡(與佛經相較),我們被各式各樣的事件、飛快的生活方式給轟炸的一蹋糊塗,忙又茫的過著每一天,不知不覺有時後只剩下記憶慣性在支撐著,忘了原本的初心。
有的人工作是為了生活,最後生活只剩下工作、有的人創業是為了理想,最後理想成了賺錢,見過不少人都在追尋自己中迷失,反問初心是什麼的時候卻淡淡的說忘了或者剩下被生活磨掉的疲憊感。
因此,人生在每個階段都可以反問自己初心為何、是否偏離了,藉著這樣的反問,我們才能在生活中記得自己每一步走來的緣由,而不至終於有空喘息時,發現自己的人生跟自己所追尋的完全不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講述有關職場的法令議題以及處理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食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可能很多人沒再看過食物的本來面目,加上目前的生活型態,大多數人都是外食,而外食又包含著便利商店、便當店、飲料店等等。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的話,這年頭的吃到飽餐廳越來越多,但是品質優劣差距很大,再來就是不斷地精緻化與CP值比較的問題。 回歸到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大多都在工作、休息和飲食,當中飲食似乎常被忽略,但其實飲食跟我們動力來源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是汽機車需要汽油一樣。 而能夠讓我們身體動力足夠,就是要--飲食有節。
這次的事件在我的認知裡其實已經結束了,後續的處理都只是處理,但是昨日我進辦公室處理文件後,發現有手抖和想哭的問題,跟主管談了這件事後,請假回家了。
不遠,就在昨日2019年3月27日我又遇到了霸凌。記得之前遇到霸凌是出社會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期間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被霸凌了四個月,又被騙簽了離職書。沒想到竟然會再遇到一次職場霸凌。
最近配合上佛學課的時間,上課前一天閱讀本學期的書,所以最近正在看《聖嚴法師教禪坐》,每當看完一到兩頁時,會把覺得醍醐灌頂的話寫在便利貼上黏在頁面。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曾提出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個人覺得很適合用在消費主義下的每個人身上。
食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可能很多人沒再看過食物的本來面目,加上目前的生活型態,大多數人都是外食,而外食又包含著便利商店、便當店、飲料店等等。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的話,這年頭的吃到飽餐廳越來越多,但是品質優劣差距很大,再來就是不斷地精緻化與CP值比較的問題。 回歸到我們身體,我們的身體大多都在工作、休息和飲食,當中飲食似乎常被忽略,但其實飲食跟我們動力來源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是汽機車需要汽油一樣。 而能夠讓我們身體動力足夠,就是要--飲食有節。
這次的事件在我的認知裡其實已經結束了,後續的處理都只是處理,但是昨日我進辦公室處理文件後,發現有手抖和想哭的問題,跟主管談了這件事後,請假回家了。
不遠,就在昨日2019年3月27日我又遇到了霸凌。記得之前遇到霸凌是出社會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期間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被霸凌了四個月,又被騙簽了離職書。沒想到竟然會再遇到一次職場霸凌。
最近配合上佛學課的時間,上課前一天閱讀本學期的書,所以最近正在看《聖嚴法師教禪坐》,每當看完一到兩頁時,會把覺得醍醐灌頂的話寫在便利貼上黏在頁面。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曾提出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個人覺得很適合用在消費主義下的每個人身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多久沒「翻開心靈的經書」了?與您分享我對「用進廢退」的想法。佛法不僅是經書裡的智慧,更是生活中的實踐。無論修行的路上走多遠,記得:每個當下都是新的起點,停下來無妨,重拾初心最重要!讓我們一起種下心中的菩提樹,陪伴自己溫柔前行。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菩薩示現做饒益眾生事,不會提到自己是什麼佛、什麼樣的菩薩,純然一心地饒益有情,迴向有情。所以,當佛菩薩暴露了自己身分以後示寂,歷史上典故很多。為什麼世間上很多佛教宗派的人,會稱他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是什麼化身?有很多原因。
Thumbnail
猶記當年孤獨寂寥時,常坐桌前思索修道路,只因人事的困鎖,招惹了多少的愁緒,問蒼天伙食團的道務如何能宏展?師徒的約定,我又如何能忘卻使命的擔當?如今提筆語寄舒寫心中大志,那夢中未知的理想,是否可曾實現呢?此時,窗外的小雨正一絲絲帶走多少的道情。   今再省思前塵路,人法我執論道義; 枉用私心把道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
Thumbnail
你多久沒「翻開心靈的經書」了?與您分享我對「用進廢退」的想法。佛法不僅是經書裡的智慧,更是生活中的實踐。無論修行的路上走多遠,記得:每個當下都是新的起點,停下來無妨,重拾初心最重要!讓我們一起種下心中的菩提樹,陪伴自己溫柔前行。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人的心本初的面貌就跟 普賢王如來一樣,跟佛一樣。今天一念的分別執著,一錯再錯,錯不知返,把自己的心性弄到憂鬱症,這中間得經過多少造罪造孽的過程,你想過嗎?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有的時候還不利己,要歷經多少,才把自己弄成憂鬱症。或者去傷害過多少人讓人家痛苦,那種痛苦的 「業」作用回來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佛菩薩示現做饒益眾生事,不會提到自己是什麼佛、什麼樣的菩薩,純然一心地饒益有情,迴向有情。所以,當佛菩薩暴露了自己身分以後示寂,歷史上典故很多。為什麼世間上很多佛教宗派的人,會稱他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是什麼化身?有很多原因。
Thumbnail
猶記當年孤獨寂寥時,常坐桌前思索修道路,只因人事的困鎖,招惹了多少的愁緒,問蒼天伙食團的道務如何能宏展?師徒的約定,我又如何能忘卻使命的擔當?如今提筆語寄舒寫心中大志,那夢中未知的理想,是否可曾實現呢?此時,窗外的小雨正一絲絲帶走多少的道情。   今再省思前塵路,人法我執論道義; 枉用私心把道
Thumbnail
這幾年正確來說,是這一年,開始反省反思內心之事情,與自己的對話增加後,有在想一件事情,出家?會是最終的路程嗎。 世間法就是佛法,那放下一切出家是不是正確的?還是說其實現在就是在修行的狀態? 讀了弘一法師的經歷,從紅塵到出家的過程,對自己來說,驚訝?還是感覺,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雖然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