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三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最近在工作上,常因一些突如其來的大小事起煩惱,甚至怒氣難消,事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心情才能恢復平靜。有時冷靜一想,每天早、中、晚唸經持咒多年,號稱「在家修行人」,抗壓性也是如此而已!雖然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但終究離不開世俗的羈絆,在與「無明」的拔河對抗中,多次挫敗,被拉回原點,往昔所有的精進,已然功虧一簣。
在唸經的過程中,常會反躬自省當初的起心動念,就如同《地藏經》所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心性的改造工程也要分好幾期,難以畢其功於一役。人世間是道場,我的工作是對錯分明的工程,絲毫沒有感情用事的決策空間,在與周遭廠商人員的互動中,屢生關係緊張,直接或間接造成雙方言語交鋒。因為我嫉惡如仇,對惡意偷工減料情事零容忍,對於不按規範視為扭曲硬拗,所以難以認同狡辯之詞。
爭論中,裡子、面子要全拿,但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其實我的內傷也不輕。對照每次佛菩薩開示的經文數,總是比其他人要多很多,我曾經懷疑佛菩薩是不是特別關照於我,或是在開我玩笑,但幾年下來卻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每當我情緒高漲、潰堤於某一事件之後,之後開示出來的經文數,必然伴隨一個驚嘆號!佛菩薩神目如電,明察秋毫,不偏不倚,可能念及我尚有教化的可能性,所以才會開出重藥,讓我洗心革面,因為我是重症患者,我應感恩笑納才是。
唸經修行幾年下來的心得,幻想全身上下仙氣逼人,人生就能谷底翻升,騰雲駕霧。但這想法脫離現實太遠,實際上,我全身內外,黑氣充滿每個細胞,甚至黑氣爆到出油。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會說話是一種智慧,能忍辱是一種修養,兩者若能兼備,修行必有增長。一個看似剛正不阿、善惡分明的人,在內心的陰暗禁區,常會深藏一顆「玻璃心」;玻璃心是禁不起碰撞的,玻璃心是一種無明病,無藥可救。過分脆弱的情緒,一不小心的輕碰摩擦,玻璃碎滿地,一切打掉重練。這就是我的自我招供,或許透過持之以恆的唸經、修行、體悟,才能得以免疫或自我療癒無明。
分享二
阿伯說:「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我們學佛,就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時,曾說:「奇哉,奇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性眾生皆有,佛與眾生無二,這是佛陀當年菩提樹下悟道,不可思議的體悟。
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乃是六祖得法因緣關鍵性的證悟,學佛當將此四句念茲在茲,深予體會。淨空法師云:「禍福從何而來?自作自受,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樂是福,迷苦是禍。」常常對別人好,反而結果對自己好,就是告訴我們,越不自私自利,越能得到好運。
分享三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佛菩薩的考驗,是評估你的定力、不動心與清淨心的層次到哪裡。」最近在消外道願契約的業力,感覺自己的業障深重如山,被黑氣團團包圍。看來前幾世自己也是個大壞蛋,還好今世很幸運遇到牟尼精舍,已加入精舍修行群組三年多了,和師兄師姐一起努力學習、修行,學習一顆永不退轉的心。
淨空法師說:「修行就要每日不間斷的定課;定課就是每天要固定誦經。誦經的好處是佛菩薩把你引導進佛法裡面,讓你開智慧,也要用到平常生活中,這樣就不容易造業了。還要每日不間斷的禪坐;禪坐就是靜坐,靜坐讓你修一顆永不動搖的心,這就是修行。」上週在工作上也很不順,我就當佛菩薩在考驗我,考我有沒有放下執著及貪的念頭。遇到不順時,我就轉唸咒語,或是看淨空法師的講經,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不在負面情緒中打轉。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不要理它』,也是一種修行,能夠不理會外境和幻境的人,因為心有足夠的定力,才能真正開始契入修行。」當天上班本來是很忙碌的一天,客人都約滿滿,結果快到公司的時候,前面的客人接二連三、莫名奇妙的取消,所以前面空了兩、三個小時沒客人、沒事做。奇妙的事情是,輪到我接現場客人時,現場卻沒客人進來;但只要我自己的預約客人一來,後面就陸陸續續地進了很多現場客人,等我將自己的主客服務完,有空接新客人了,卻又不見有現場客。
當天似乎被黑氣蒙蔽了雙眼,瞬間有貪心、不爽的念頭一直冒出來,還發火……,心中有這樣的念頭真是慚愧。所以不要為了貪、瞋、痴、慢、人、事、物而綁住自己,卻忘了修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海上的泡沫一樣,瞬間消失無蹤。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酬業,要把握這短短的數十寒暑,努力地修行、努力地消業、努力地提升心性。如此,所有受過的苦難就有價值,所有的經歷就能淬鍊出智慧。
(分享完畢)
阿伯說:「修行人胸襟要開闊,包容心要足夠,這都是功課。」學佛學的是謙卑心、包容心與寬容心。內心謙卑,則無人我高低;內心包容,則無人我是非;內心寬容,則無人我分別。
人是很貪心的動物,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狀態。在沒有安穩的時候,一心只想著安身立命;等安穩一些了,又想的是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愉悅。可心裡的歡愉終無法長久滿足人心,只有冷靜理智的人會清楚明白,世間現象不是生命的全部,僅僅是人生中一段風景甚好的旅途,一場絢爛奪目的煙火。學佛首重內心的修持,一個人的善美和修養,可體現於生活點滴,也可體現於一個微笑和神態。如佛菩薩輕垂著雙眼,俯視萬物眾生,不喜、不悲、不嗔,包容世間萬物,卻又空無一物,是慈悲。
生活中常常經歷到的失望,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對他人的「期待」。我們時常認為付出多少便要獲得多少,於是很多事變成了別人的責任,是別人「應當」要做的,卻沒考慮到對方的立場與處境。期待的落差,讓我們心中起了怨懟與不平,於是讓雙方漸行漸遠,最終讓關係破裂。我們輕垂著雙眼,看著萬物眾生,心中又喜、又悲、又嗔,算計著一切、期待著一切,從而讓自己內在貪嗔癡增長、黑氣增長,忘了別人的付出與配合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裡,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個身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裡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為你是如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有形成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為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眾生,在成就眾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說,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眾生之區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淨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眾生的心則是雜染的,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已被煩惱遮沒了;眾生縱然也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為智慧,捨自我成慈悲,則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引用完畢)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生活其實是佛法的運用,當你的生命不再等待、期待別人來圓滿時,才會有真正的從容、淡定,以及千金難買的自在。外魔易消,內魔難除,執著心來了,不要理它,也是一種修行!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