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經濟學家佛朗哥・莫迪里雅尼(Franco Modigliani)與他的學生理查・布隆格(Richard Baumberg)、亞博特・安東(Alberto Ando)共同提出【生命週期假說】的理論,理論有兩個重要的假設,其一為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消費者,能夠以合乎邏輯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進行理性的消費。
其二是理性的消費者唯一的目的是使消費效用極大化。因此可以推論出效用極大化的原則是使用一生的收入,穩當的安排一生中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消費等於支出。
我在準備國際認證理財規劃師的考試當中,對於理財的定義是「理財就是理一生之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之管理。」衍生來說,理財是理一生之財,而非解決眼前的困境。再進一步說明,理財是現金流量的管理,而未來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理財涵蓋了風險管理。
很可惜的是目前金融業界的走向越來越趨向消費性的金融商品。2018年4月22日工商時報的報導〈
這個原因讓銀行通路狂賣保單〉,文中提到:「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已多次表示,銀行獲利三大來源,即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手續費。」然而市場利率已經凍結已久,金融機構的利息收入不太可能大幅增加;另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屬於7年以下的短期交易市場,因此投資的屬性較短年期、風險低,並且兼顧安全性與流動性,讓投資的部位控制在一定的風險範圍;剩下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手續費。
文中整理台北富邦銀行2018年手續費收入達109億,其中78%為財富管理部門,銀行保險佔比61.1%,約52億。基金銷售佔比22%,約19億;國泰世華銀行同年手續費收入197億,銀行保險佔比65%,金額約60億,基金銷售手續費額度達到24億。
為什麼金融機構改走手續費收入?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量的金融消費爭議出現,同時銀行官司訴訟纏身,逐漸金融機構開始將銷售目標轉向保險公司,在台灣的金融政策中唯一不會倒閉的就是保險公司!這樣的情況連證券公司在網路下單盛行後也開始賣保單,有一次我去證券公司辦開戶手續,證券營業員發現我在保險公司服務,當場請我教他們長期照顧保險怎麼銷售!
你看手續費多好賺!
這麼多的理財產品讓你眼花撩亂嗎?
根據《生命週期假說》人生的理財階段被分成「年輕時期」、「中年時期」、「老年時期」,除了個人的週期以外也與家庭的階段連上關係,所以檢視不同階段的人生需求,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應該先畫好靶再射箭。
如果你迷失在海量的理財商品中,與不止境的人情拜託,那該是為人生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涯計畫。
是否有足夠的金融知識判斷保險公司教育業務人員的「話術」?我曾經聽過國內一間知名保險公司財富管理中心的高階顧問在公開場合高呼美元對台幣的匯率會達到1:40,只為了新推出的美元保單商品能順利銷售;是否夠理性面對自己在消費中的不當行為?例如總是將賺錢的股票賣到,保留賠錢的投資組合?是否總是用平均的方式計算商品利率,而忽略了你需要的是現金流?
如果以上描述多多少少都發生在自己身上,那真的要考慮尋找一位專業的理財顧問協助你規劃自己的人生。
【理財生涯專欄】總是能讓你找到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