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 平台, 群眾》思索著未來的世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似乎太久沒看相關的科技應用書籍,閱讀起來有點思緒不連貫,雖然從書名大概可以知道這本書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閱讀起來卻有點卡住,或是不難以理解,書中分了三個部份來談論,第一部【人腦與機器】描述的是人工智慧和人腦的差異與合作模式,第二部【產品與平台】產品的規劃需要與平台產生的對應,書中提到的是現在新創公司是以平台為產品,本身並沒有生產物品,簡潔的說就是平台服務帶來的改變,第三部【核心與群眾】,先前有本書談論《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就是談論這樣的議題,但群眾與組織其實有不可分的因素在,等有機會閱讀這本書再來做分享。
對於人工智慧的議題,面對少子化的將來,確實需要減緩人工的投入,增加更多自動判斷,甚至更多不良的工作環境,或是重複性的工作,本來就應該朝向自動化,以及自動判斷,人工智慧在更多資訊的分析下,確實能預測和判斷很多的事情,與其抱持的反對,不然正面去思想,將來所要面對的問題,讓人的時間投入,轉向再有溫度的事情,或是需要打破成規的挑戰上,讓人的時間從工業化中解脫,不再重複做繁瑣的生產過程。
平台方面,最有價值的應該是縮短資訊的落差,讓資訊傳遞更加便捷和完整,供需的媒合創造的很大的價值,但也確實存在的隱憂,平台很容易帶來新的壟斷,這個跟自由經濟有相同因素,大者恆大,最後成為地規矩的制定者,甚至成為了資源的壟斷者,因此自律或是公益性,這是平台很重要的要素,不然當平台本來是促成資訊落差縮短,最後變成了壟斷資訊,很明顯的物極必反,因此本身也投入平台的製作,但盡可能地走向開放資料,讓這樣的資訊是每個人都可以取得,相較之下就無法因個人的私下壟斷資訊。
關於核心與群眾,對我自己本身就有著矛盾的衝突,這個專業知識有關,雖然資訊的取得變得容易,但散步偏差或片面的資訊,也可以左右人的思考,變成我們很難去做正確的判斷,菁英與平庸本身就很難去分辨,一堆無知的人,可能因此圍剿正確知識的人,錯誤的認知的群眾,有時會把正確的事情給扭曲,指鹿為馬在群眾世代是可能發生,羊駝還是草尼馬?蠻多的事情會因群眾而扭曲,但扭曲又不完全錯誤,很有可能是凸顯盲點的關鍵,面對這樣世事難分時代,似乎還是要避免理盲的跟風,或著避免偶像崇拜所帶來的盲從吧?

機器, 平台, 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
Machine, Platform, Crowd: Harnessing Our Digital Future

作者: 安德魯‧麥克費,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
原文作者: Andrew McAfee, Erik Brynjolfsson
譯者: 李芳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12/27
語言:繁體中文
購買資訊:機器, 平台, 群眾
簡介:
★★Amazon.com商業理財Top1 ★★
全球暢銷書《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最新力作
兩位MIT數位頂尖科學家歷時三年時間
走訪矽谷、華府、劍橋、紐約、倫敦、舊金山等科技政經重鎮
拜會許多領域精英進行交流,結合宏觀趨勢觀察,
指出人人都應關注的三重革命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
  你該如何做,才能保持領先?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時代,人工智慧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以空前效率運作現代資料中心。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優異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足以確保製造商賺錢,反而是蘋果和谷歌之類的平台建造者,才能攫取高份額的價值。在一個又一個的競爭場上,從計算生物學到量化投資,生手擊敗標竿,門外漢比知名專家想得更快、更遠。
  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本書作者安德魯.麥克費和艾瑞克.布林優夫森為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也是數位科技領域的頂尖思想家,點出由於近年來的科技變化,每個人都必須正視數位三重革命,重新思考人腦與機器之間、產品與平台之間、核心與群眾之間的再平衡。了解這件事不是重要,已是必要。
  人腦與機器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3D列印機、人工神經網路……,種種形式的數位機器超越以往限制,扮演起全新角色。人腦聰明、直覺性強,但有各種偏誤與缺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善用人機新夥伴關係,在合適情境中讓機器做決策,再明智地讓人類智慧參與其中。
  產品與平台 線上平台改變成本結構,改善供需媒合,在音樂、城市運輸、電腦軟硬體、團體運動等無數產業,創造出可畏的新競爭者。這一波平台革命最應關注的是第二代O2O(Online to Offline)平台,能以多重效應結合原子經濟與位元經濟,創造極大價值。
  核心與群眾 在網路上自動集結的全球群眾,合力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作業系統與線上百科全書。秉持著開放等原則,經常可見業外人士一再擊敗領域專家。群眾撼動核心,而聰明的組織則謀劃善用群眾的力量。
  本書充滿科幻成真的實例,以及新創公司如何變成全球重炮的故事,但作者並非只是綜述這些新發展而已,也引據經濟學等學科理論,解釋這些創新與破壞背後的基本原理。
  現在,不論個人或整個社會,可以運用的科技力量遠比以往更強大。我們擁有更多自由,可以做到先前世代無法做到的事,所以價值觀的重要性也就更甚以往。機器、平台、群眾,可以帶來非常不同的影響,一切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99內容數
閱讀中感受生活,生活中享受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會客室|《愛x死x機器人》〈長生與新生〉疫情之下對於永生與死亡的再思考 櫛比鱗次的密集式住宅,觀眾彷彿置身於香港海山樓,仰望著這頭都市野獸。一群神秘的黑衣人闖進燈光昏暗的房子。影集甫開始觀眾們藉由屋內女主人恐懼的臉,與天真無邪幼童的表情。一步步接露黑衣集團真實的身分,他們被稱為突擊小隊。在這個世界中,所有人類已沒有壽命的概念,他們已經獲得永生的歲月。
Thumbnail
avatar
嘎拉嬉皮GALA
2021-06-10
當殺人機越來越有情感──《厭世機器人II:太空探索逃生手冊》瑪莎.威爾斯TAG:12萬字、科幻、星際、機器人、輕鬆、幽默、吐槽、第一人稱
Thumbnail
avatar
deeproads
2021-01-15
《厭世機器人II:太空探索逃生手冊》讀後感 書名:厭世機器人II:太空探索逃生手冊(Rouge Protocol & Exit Strategy) 作者:瑪莎‧威爾斯(Martha Wells) 譯者:翁雅如
Thumbnail
avatar
灰藍
2020-11-13
釀專題|從「視窗」看電影:《人肉搜索》與《Profile》的機器視域這樣翻拍電腦螢幕的作品其駭異之處,正是對電子產品和網路社群媒體的使用經驗的再現。它沒有以往劇情電影中的精緻感,反而是用熟悉的界面、慣常可製或可見的數位影像,去模仿現代人的眼睛。這份親切和粗糙混淆了真實生活和電影院的界線,以至於觀眾在看這樣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會產生「到底是人看影像,還是影像看人?」的疑問
Thumbnail
avatar
陳顗竹
2018-11-05
《機器,平台,群眾》(下) ——我們該如何運用科技過往,我們靠人腦決策、靠產品謀生、靠企業核心管理;如今,機器、平台、群眾從輔助轉為主導,未來社會,人們勢必要重新思考如何跟機器、平台、群眾再次平衡,而不是被侵蝕淘汰。因此,我們該問的不是「科技如何影響我們」,而是「我們想要如何運用科技」。
avatar
Ronald 朗諾德
2018-03-18
《機器,平台,群眾》(上) — — 科技如何影響我們「你的工作會被科技衝擊嗎?」不久前,臉書執行長Mark Zuckerberg與特斯拉Elon Musk隔空交火,掀起一波人工智慧論戰。近年,這個議題歷經無數討論,從未得到結論。本書把科技掀起的重大變革,整合成三股潮流 —機器、平台,與群眾;每篇最後一段,作者亦貼心地提出務實指引。
avatar
Ronald 朗諾德
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