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窺探商業 】疫情加速科技發展:淺談 AI 與我們的工作與互動關係

2021/11/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AI 的影響力已遍及各領域,從生活、商業再到藝術,無一處沒有它的影子。面對這個不可逆的趨勢,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
我很喜歡《和 AI 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關於 AI 優勢與人類劣勢

人在什麼時候會感受到威脅?明白自己沒有辦法,但別人卻可以做到。於是來分析一下 AI 的強項與人類的弱項:科技善於理性、收集資訊、資料分析、重複事項、提升效率等事項;而人類卻無法有效處理與記憶大量的數據。
擁有處理大量資訊能力的人工智慧,正在衝擊許多我們所知的行業,舉凡會計、行政人員、客服人員等高度重複性質的工作類。不得不說,科技不僅把人類的弱勢展露無遺,還很無情地剝奪人們的生存途徑,難怪人們會對此感到威脅與不友善。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人類不全然被 AI 壓制

任何東西都會有一體兩面,AI 對於邏輯彙整的能力強,但感性、創意、特別、差異化、品牌形象等面向是人類有與生俱來的優勢。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雙方的優劣勢,那接下來我們可以怎樣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快樂工作人雜誌」提到:培養出 5 種能力是人類的進擊之道,包含人機協作力、創造力、溝通社交力、決策管理力、學習力。其實這些技能都扣著一個主軸:「人」,多表達意見、多與人交流,創造出不被機器人取代的底氣。

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思考的第三條路:雙贏

在《行銷 5.0》中我獲得兩個很大的啟發 —— 人機協作與以人為本。搭配前面提到 AI 是理性腦很強;而人類則是感性腦略勝一籌,於是開始思索科技對人的意義:認為科技的初衷是解放人力,讓人們能夠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像是開拓市場、發現更多消費需求、傳承智慧等。
或許,人類與機器人從來都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共同協作、善用對方的優勢,攜手打造更好、更有效率的社會。不過,還是要提醒一句:科技始於人,要記得人類是操作的主體而機器只是輔助。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接下來該怎麼學習 AI

先前有聽過張榮貴學長淺談人工智慧的議題,他提到我們有 3 種途徑來學習 AI :第一、對 AI 有熱誠,想投入核心技術;第二、我對 AI 有興趣,想要投入相關應用技術;第三、雖然對 AI 沒興趣,但還是要了解操作和使用邏輯。
不管最後選擇哪條途徑,我們終將要學習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差異只在於涉入程度不同。至於我對 AI 的學習策略是什麼?主要是上面提到的第二點。相信市場對跨領域人才對需求強勁,不僅能提升競爭力外,也能在想要專研的領域(行銷)有更進一步的思考火花。

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奪回被操作的意識

前面的內容大多著墨我們與科技在未來工作的關係,這邊想談點不一樣的內容,是關於科技使用。看完「智能陷阱」不經有感而發:
人最重要的資產不是錢,而是時間與專注力。科技巨擘(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簡稱FAANG)為了攫取消費者的注意力,在自家平台上設立讓人容易上癮的伎倆,像是自動播放功能、預測你會看的內容、顯示聊天對話框等。讓你的注意力依附在平台上,漸漸地生活重心就以科技為重。不得不感嘆FAANG洞察人性極強,不過我想問一個問題:你的一生甘願這樣被操作嗎?
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成為行動的依據,如果今天選擇看影片,那麼你則放棄做其他事的機會,這正是所謂的機會成本。想過著怎麼樣的人生?不妨可以用用比較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希望最後大家能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意義。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使用手機呢?
疫情加速科技發展,當初專家預測 2045 的奇異點說不定會提早來臨。說真的,我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我知道必須秉持體內社會科學的 DNA 來面對一切挑戰!
[補充]何謂文末會提到社會科學的 DNA,什麼是「社會科學」呢?這個社會不存在社會解答,只有能不能被解決的問題,我想面對科技就是這般「開放」的心態吧~_
參考資料:
行銷 5.0》/《和 AI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智能陷阱」/「李开复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趋势的崛起
劉怡君
劉怡君
東吳大學經濟系的應屆畢業生 / 自詡是「社會科學實踐家」。特別想在見樹不見林的商管知識中,帶著適合自己的武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畢竟社會科學沒有正解,只有能不能解決的洞見。有時寫太多商業環境會顯得有些嚴肅,時不時會有閱讀觀點、自我經歷,來緩和一下文章調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