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不讀讀社會學|《在一起孤獨》閱讀心得(中)

更新於 2021/06/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參、工具化走向人性化?
(一)科技中立不中立
作者強調過去創造機器的重點是擺在有無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但不知哪一天開始,人類更加在意的不再是機器的智力,而是機器的感覺。其實,當你開啟了掃地機器人,也賦予了它所有的權力,是你命令這部機器代替自己,忠實且無情地進行清除工作,不論灰塵還是螞蟻,它無法分別也並不會產生罪惡感。或許吸入一隻螞蟻無關緊要,但換成自動駕駛的汽車時,也同樣要面臨複雜的道德情況,若換在人類身上面臨相同的場景,恐怕也沒有標準答案。
過去我們以為科技是中性的,無感情及無自由意識的,當然,隱含的意義也包括是價值中立的工具。隨著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許多技術原本僅是單一的功能與指令,筆者認為未來將會朝向多功能發展,多個指令可能衝突,必定面臨更複雜的選擇。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它裝載著特定的人所帶來的特定價值,每個指令代表一種價值判斷,每個科技發明其實都是社會、創造者與技術等因素融合的產物。
然而,人不是萬能的神,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時經常遭到反撲,科技的規模越來越大,用途已不再限於日常所需,只要一個決定錯誤,將可能導致毀滅性的後果。同時我們也受到固有的文化價值觀影響,無論技術再進步,科技主體是誰擁有的?誰能使用?服務目的是甚麼?永遠都是影響發明最重要的因素。而資本主義仍是大企業遵循的商業模式,從核武器的發明、貧富差距到環境惡化,一旦科技的設計脫離人群,不僅容易促使人們為謀求眼前利益濫用或誤用科技,越來越多設計都是為了使人上癮,鼓勵使用者沉迷產品增加消費,例如蘋果手機每年都會更新並產出新的商品,但每一代手機之間少有重大的創新,功能差異性非常小,卻不斷以花俏的行銷方式吸引全世界的蘋果迷買單。這樣的商業模式,嚴重地忽視了科技的其他社會功能,特別是對人類文明的重大意義,若再一次陷入資本主義的新花樣,缺乏精神文化的進步,根本不是科技造成人類孤獨,而是人類自願孤獨。
(二)脫離科技成癮:科技、公民與政府扮演的角色
愛因斯坦說,科學究竟是帶給人類幸福還是災難,完全是取決人類自己而不是工具。首先,人的需求有很多面向,其中還包括社會、文化、生態等等,科技的未來不只是滿足物質生活的工具。而發展的過程由各種不同利益構成,必須要找出共同的益處,使得科技的發展有更多人參與、瞭解及對話,建立科技與民眾之間良善的溝通管道,並創造出有效的監督機制,對科技發展什麼,如何發展,發展的程度等盡量達成共識,追求多元主體間都能和諧發展、共同進步。
具體而言,科技不只是作者所描述的客體,而是未來主體的其中之一,科技主體包含了科學家、發明家及企業家,其可能的目標主要是加強道德素質、提高對社會的責任和回饋精神。其次,對公民主體來說,不須將科技視為高難度的專業黑盒子,被動接受發明結果,養成既依賴卻又恐懼的習慣,形成甘心被綁架的矛盾心理,應該積極主動關注現代科技發展的現狀,進而參與到科技的成果評價,唯有破除科學迷信,才能脫離成癮,將之駕馭。還有,最重要是政府主體的角色,它不該只是使用者、倡導者,國家的決策應從政策、經費、人力等方面提高科技研發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加強引導、監督和管理,形成高效並合情理的機制,以及建立公平友善的對話管道,讓發展在一定的規範下進行。(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想像的身心障礙者或腦性麻痺患者是什麼樣子呢?其實身心障礙者在臺灣已超過百萬人次,每個類型不只面臨生活、學習、升學、健康、行動、面對家人親友及環境挑戰,更多時候像常人一樣,長大後還加上工作、升遷、各種人際社交、理財、貸款、人權、愛情及婚姻等課題,且無處不伴隨刻板印象和歧視以及健康一天不如一天,又該如何自處與自救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我們接受網路為大眾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卻也模糊了真實及虛擬的界線,當作者雪莉‧特克在本書不斷用故事強調很多「真實」的人類對「虛擬」的科技產物和機器狗投入真感情可能是一場悲劇,但我卻認為,書裡的焦慮是源自我們對過去世界的理解,遠遠跟不上現代科技的快速變化,甚至超出掌控之外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鄉下的親戚,暑假時總有青山綠水的回憶。我的外婆家在新竹峨眉,是一個產東方美人茶、峨眉湖繞景的好地方,但那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每每和表哥表姊在那裏度過時光,都是整日蚊蟲多、廁所有土味、整晚蛙鳴蟬鳴叫不停的嘈雜聲的三寶印象。
疫情需要醫療人員與民眾共同努力,但是在疫情之外,卻還有無數疾病,醫學仍然無法解開,而我們這些像溺了水的孩子,還在等待醫療進步丟下一個救生圈來救援。
在一個凡事都講求隱私權的時代裡,作為一個身心障礙者,在群體裏都盡可能的隱藏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佯裝成和其他人一樣,但只要走在街上、吃飯時、做出任何行動時,最先引人注目的永遠是我,肢體障礙的朋友們(簡稱愛友),是不是連隱私的權利都沒有?
瀏覽各種網路新聞及影音視聽,多半是從醫生角度介紹的醫學知識、親友的醫療照護,從老師眼裡的特殊教育,政府大大的支票和社福單位的小小對抗,還有電影利用拍攝的題材賺取同情,那麼身障者自己的聲音在哪裡 ?可不可以有一天不用在書中鼓勵別人獲取掌聲,而現實中每天都過的如此悲傷 ?
在我們接受網路為大眾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卻也模糊了真實及虛擬的界線,當作者雪莉‧特克在本書不斷用故事強調很多「真實」的人類對「虛擬」的科技產物和機器狗投入真感情可能是一場悲劇,但我卻認為,書裡的焦慮是源自我們對過去世界的理解,遠遠跟不上現代科技的快速變化,甚至超出掌控之外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鄉下的親戚,暑假時總有青山綠水的回憶。我的外婆家在新竹峨眉,是一個產東方美人茶、峨眉湖繞景的好地方,但那時的我並不懂得欣賞,每每和表哥表姊在那裏度過時光,都是整日蚊蟲多、廁所有土味、整晚蛙鳴蟬鳴叫不停的嘈雜聲的三寶印象。
疫情需要醫療人員與民眾共同努力,但是在疫情之外,卻還有無數疾病,醫學仍然無法解開,而我們這些像溺了水的孩子,還在等待醫療進步丟下一個救生圈來救援。
在一個凡事都講求隱私權的時代裡,作為一個身心障礙者,在群體裏都盡可能的隱藏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佯裝成和其他人一樣,但只要走在街上、吃飯時、做出任何行動時,最先引人注目的永遠是我,肢體障礙的朋友們(簡稱愛友),是不是連隱私的權利都沒有?
瀏覽各種網路新聞及影音視聽,多半是從醫生角度介紹的醫學知識、親友的醫療照護,從老師眼裡的特殊教育,政府大大的支票和社福單位的小小對抗,還有電影利用拍攝的題材賺取同情,那麼身障者自己的聲音在哪裡 ?可不可以有一天不用在書中鼓勵別人獲取掌聲,而現實中每天都過的如此悲傷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這是真的嗎?這句話背後隱含著一種立場:無論是現實中的抑或推理小說中的謎團,都只存在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除此之外的解答都是錯誤的。可是,基於已有證據可以推論出的合理答案往往不只一個。正因為這樣,本格推理小說發展出了一種特別形式……
Thumbnail
島田莊司基於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凶殺案〉,將本格推理定義為結合了幻想氣氛和邏輯性的混合小說。如今此理念在華文推理界已不如過往那般備受關注。可是這不代表它不再重要,畢竟,本格推理與最新科技之間的磨合仍是現代推理作家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將從頭開始講解「21世紀本格」的理論、作品以及其他推理評論家的看法。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Thumbnail
「特殊設定推理」這稱呼過去一年在華文推理圈越來越廣泛,出現不少相關文章、講座、專訪等延續相關討論,更已有人開始直接用來討論華文推理作品。 特殊設定推理的故事必然超現實,且每部作品的架空規則都不一樣。那麼,有沒有一套共通準則去評價這些作品呢?
Thumbnail
一般會認為本格推理小說預設了公平性(fair play)。可是不少自新本格以來的日本推理小說都未有嚴格遵守公平性原則,換句話說,80年代以降的本格推理小說已難以預設它們必然屬於公平遊戲。即使如此,有一類推理小說仍必定要遵守公平性原則,那就是加入〈向讀者的挑戰書〉、明確發誓謎團完全公平的作品。
Thumbnail
日本早期的傳奇推理代表人物非橫溝正史莫屬。他成功將日本式傳奇元素融合原為西方舶來品的本格推理小說,為日本推理的在地化過程作出重要貢獻。橫溝的「金田一耕助系列」便有不少作品將舞台設定在殘留著民間傳說的封閉村落,這些傳說往往是招致慘劇的元凶……
Thumbnail
京極夏彥是妖怪推理作家、三津田信三是結合民俗學的恐怖推理作家、符號學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創作過歷史推理小說《玫瑰的名字》等等⋯⋯華文推理界不時會以跨類型的方式對推理作家的風格進行歸類。而在這眾多的推理類型當中一些「幻想氣氛」特別強烈的推理小說,在部分日本評論家眼中其實同屬一個更大
Thumbnail
推理小說可謂其中一種最追求故事效果的類型文學,讀者會期望作品中的謎團最終能給出一個「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收結,具備合理性同時也要追求意外性,造就無可駁斥的驚奇感。 普遍來講,推理小說大多在追求「意外的真相」。
Thumbnail
在80年代左右出生的作家既未見證橫溝正史作品的影視化熱潮,也沒經歷過新本格浪潮。對這些新世代作家當中一部分人來講,推理小說並非一種具有歷史感、必須嚴謹地從累積了百多年的經典中追溯正統書寫方式的類型文學。於是,他們的作品雖然大致保留本格推理的基本形式,卻又出現某種「脫逸」傾向。
Thumbnail
有一天,你在街上發現一名女途人上衣和外套竟然前後穿反了。她穿反的衣服有兩件,應該不會是不小心,而是故意的。上衣是鈕扣式的,要反轉穿上必須有人在背後幫忙將鈕扣一一扣上,所以除了穿上衣服的她,應該還至少需要一名共犯,而且是她不介意一起更衣的人,很可能是女性或者戀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這是真的嗎?這句話背後隱含著一種立場:無論是現實中的抑或推理小說中的謎團,都只存在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除此之外的解答都是錯誤的。可是,基於已有證據可以推論出的合理答案往往不只一個。正因為這樣,本格推理小說發展出了一種特別形式……
Thumbnail
島田莊司基於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凶殺案〉,將本格推理定義為結合了幻想氣氛和邏輯性的混合小說。如今此理念在華文推理界已不如過往那般備受關注。可是這不代表它不再重要,畢竟,本格推理與最新科技之間的磨合仍是現代推理作家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將從頭開始講解「21世紀本格」的理論、作品以及其他推理評論家的看法。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Thumbnail
「特殊設定推理」這稱呼過去一年在華文推理圈越來越廣泛,出現不少相關文章、講座、專訪等延續相關討論,更已有人開始直接用來討論華文推理作品。 特殊設定推理的故事必然超現實,且每部作品的架空規則都不一樣。那麼,有沒有一套共通準則去評價這些作品呢?
Thumbnail
一般會認為本格推理小說預設了公平性(fair play)。可是不少自新本格以來的日本推理小說都未有嚴格遵守公平性原則,換句話說,80年代以降的本格推理小說已難以預設它們必然屬於公平遊戲。即使如此,有一類推理小說仍必定要遵守公平性原則,那就是加入〈向讀者的挑戰書〉、明確發誓謎團完全公平的作品。
Thumbnail
日本早期的傳奇推理代表人物非橫溝正史莫屬。他成功將日本式傳奇元素融合原為西方舶來品的本格推理小說,為日本推理的在地化過程作出重要貢獻。橫溝的「金田一耕助系列」便有不少作品將舞台設定在殘留著民間傳說的封閉村落,這些傳說往往是招致慘劇的元凶……
Thumbnail
京極夏彥是妖怪推理作家、三津田信三是結合民俗學的恐怖推理作家、符號學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創作過歷史推理小說《玫瑰的名字》等等⋯⋯華文推理界不時會以跨類型的方式對推理作家的風格進行歸類。而在這眾多的推理類型當中一些「幻想氣氛」特別強烈的推理小說,在部分日本評論家眼中其實同屬一個更大
Thumbnail
推理小說可謂其中一種最追求故事效果的類型文學,讀者會期望作品中的謎團最終能給出一個「情理之內,意料之外」的收結,具備合理性同時也要追求意外性,造就無可駁斥的驚奇感。 普遍來講,推理小說大多在追求「意外的真相」。
Thumbnail
在80年代左右出生的作家既未見證橫溝正史作品的影視化熱潮,也沒經歷過新本格浪潮。對這些新世代作家當中一部分人來講,推理小說並非一種具有歷史感、必須嚴謹地從累積了百多年的經典中追溯正統書寫方式的類型文學。於是,他們的作品雖然大致保留本格推理的基本形式,卻又出現某種「脫逸」傾向。
Thumbnail
有一天,你在街上發現一名女途人上衣和外套竟然前後穿反了。她穿反的衣服有兩件,應該不會是不小心,而是故意的。上衣是鈕扣式的,要反轉穿上必須有人在背後幫忙將鈕扣一一扣上,所以除了穿上衣服的她,應該還至少需要一名共犯,而且是她不介意一起更衣的人,很可能是女性或者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