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一屍到底》上映時的熱潮,卻在之後於影音平台上2度觀賞該作,2次相隔約1個月,看完有相當不同的想法。因為錯過了第一時間的院線,難免就避不開看到、聽到了一些人的討論,也就在觀看之前,對這部片的形式有了些基礎的認識。
先來說說第一次看完的想法吧,看之前聽到許多人說,只要撐過前面37分鐘,後面精彩的就來了,我卻不這麼想。我反而認為,真正精采的是前37分鐘,甚至懷疑37分鐘後的內容是否有其必要,沒有了會不會更好?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電影中前37分鐘的內容,是一個劇組在一廢棄工廠拍攝僵屍電影,卻遇到真正僵屍來襲的情節,整整37分鐘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完成;後面的約1小時,則是述說了前面37分鐘的片中片,是如何從籌備、換角、開拍到完成的故事。我之所以對後面那1小時有所疑慮,主要在於,有必要解釋的那麼清楚嗎?電影中前37分鐘一鏡到底的內容充滿了各種邏輯瑕疵、曖昧、無厘頭、尷尬、停頓的情形,卻在電影的後半部一個一個全部獲得了解釋。換言之,電影的後半部,僅僅只是前37分鐘的背景說明而已,並沒有額外增加任何東西,前37分鐘就已涵蓋了一切,就算它很多東西沒講清楚,也早已包含了背後製作上的一切準備。而我認為問題就在於,我們真的需要把一切講得很清楚嗎?
會不會其實,電影後半段對前37分鐘的所有明白解釋,情節上一比一的兌換,反而抹煞了前37分鐘所有的曖昧、不確定性,取消了觀眾自主詮釋的權力,而只是給你一個答案,停止思考。這無疑是一部關於拍電影的電影,因此帶有後設性質,電影卻因為將前37分鐘的拍攝完全解釋清楚,使它變為一部封閉自足(與現實世界無涉)的電影,於是後設不再。我忍不住想,如果電影的後半段不要解釋的那麼清楚,而只是給予一些簡單的背景知識、劇組運作上的一些問題,會不會更能激發觀眾對於前37分鐘的無窮想像。
直到我看了第二次,突然理解了這樣安排的作用。並不是我認為解釋清楚這件事是對的,而是重點不應該在這裡。我認為作者真正的用意,是要講述電影人的熱血與辛勞。於是前37分鐘出現的所有瑕疵、不合邏輯,不是為了去激發觀眾想像電影背後製作上的情形,而是為了連結上更為簡單的一件事——拍電影的「難」。沒錯,因為拍電影很困難,要一鏡到底直播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會產生那麼多瑕疵。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後1個小時要努力呈現的,不是解釋前37分鐘發生的事,比較像是在跟觀眾說不好意思,因為製作上的不順利加上突發狀況的影響,才會導致前37分鐘的電影出現那麼多不合理的情形,但是我們已經很努力了啊!如此看來,堅持熱血的女兒、凡是得過且過的爸爸、演戲過於投入的媽媽、有原則又耍大牌的男主角,全部都在回應拍電影的「難」。直到最後,當所有工作人員疊成人肉金字塔,完成最後一個畫面時,你是不是會有點感動呢!
原來堅持或妥協,才是要完成一部電影,最最艱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