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改編上與原著小說很大的不同,在於補足或加入了父親的視角。並不是說父親多了什麼重要的戲份或是行動,有時僅僅是他的現身,就為故事增添了更複雜的血肉。
以下2場重要的戲,原著中父親都不在場。
其一是新生兒即將出世,錢不夠用,大女兒阿惠將存了許久的竹筒撲滿交給母親,母親讓她自己剖開。阿惠離開,轉眼就見到目睹了一切的父親,2人對望無語,阿惠表情似在說:你丟下的,我得替你救。這場戲之前,是母親求助父親,父親卻遁逃。
另一場是結尾阿惠要結婚,母親無法出席婚禮,阿惠提前在家中為母親穿上婚紗,2人悲從中來,相擁而泣。這時父親在場乍看多餘,但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理解。父親此時在場注視,是否真能看見2人悲從何來,是電影留下的提問。婚姻甘苦談常是女人間的交換,但其實最與丈夫相關,敘事中拉入父親,至少要他看見自己有責任。
而且別忘了,先於父親的,是女兒的在場凝視,在每個母親因父親而痛苦的夜裡,是阿惠先默默地觀看、記憶並體察一切。而看見,常常就是一切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