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過境情謎-在虛幻與現實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過境情謎》是部在敘事手法上十分精采的作品
  《過境情謎》是部在敘事上有多層次的電影。而這些富有趣味層次的來源,源自於真假難辨的堆疊與對比的應用。
  從文本創作面來看,無論是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將真實逃難經歷,或是建立在真實之上的虛構小說世界《過境》,甚至是編導克里斯汀佩佐(Christian Petzold)的電影改編版,小說和電影都是虛構的,唯有西格斯的二戰逃難經驗是真的。不過作為一部作品,其具有魅力的地方,就在那虛構的世界裡,蘊藏感動觀眾及讀者的情感與希望。這正是文學或影像作品的迷人之處。
《過境情謎》的拍攝手法充滿實驗性,起初因時代錯置而與觀眾保持疏離,隨後便發酵出另一種親切感
  就電影文本而言,克里斯汀佩佐不斷地玩轉「真實」與「虛假」的敘事技法,逐漸堆疊建構出《過境情謎》的影像層次與文本厚度。
  作家維德爾(Videl)的信與小說手稿,是蓋爾(Georg)逃離巴黎的求生希望。但假冒維德爾的他,卻也在馬賽失去了自己的身分,亦即失去了自我。為了前往墨西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假的。唯一真實的是他對小男孩德里斯(Driss)的父子情感,以及對瑪麗(Marie)的愛戀情感。
片中的難民角色並非二戰的猶太人,而是中東難民,正是現今國際情勢的隱喻手法
  德里斯的生命中缺乏了父親的角色,當蓋爾唱了那首關於動物回家的搖籃曲、送德里斯的足球,甚至是踢球方式時,無意間也將自己的真心踢進了德里斯的心裡與生命裡,並在修理收音機時,填補了德里斯的生命缺憾。最好的證據是蓋爾在領事館裡,每一次望向窗外的鏡頭視角。每次特寫窗外的德里斯時,畫面中便充滿了父親對孩子的強烈情感。當德里斯病倒時,他尋找醫生時的焦躁,也凸顯了他對德里斯的關懷之情。
  不過對德里斯而言,美國領事館是他曾失去父親的地方。蓋爾走進領事館意味著背叛德里斯的真心,也因此當蓋爾踏進領事館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失去他對家庭生活的嚮往。
瑪莉不斷穿梭在馬賽街道,她的跫音與錯認,皆是蓋爾對她癡戀的符號
  至於瑪麗。蓋爾自麻田街與她初遇時,便因她的美麗而深深著迷。每次瑪麗在街道、窗外流動的身影,以及高跟鞋與地面敲擊的跫音,都牽動蓋爾對瑪麗動心的真情。他愛瑪麗,希望能取代維爾德與瑪麗相守一世,可惜瑪麗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維爾德為出發點,這也注定了蓋爾悲劇性的結局。
  瑪麗對丈夫的真情完全顯露在她每次回眸與張望,以及急切的腳步聲裡,尤其瑪麗過於迅速的轉身與步伐節奏,都透露出瑪麗內心的擔憂。
  令人心碎的是,當她多次錯認蓋爾背影時,臉上的笑容又是何其幸福,但當蓋爾轉身後,笑容消散的速度又凸顯出瑪麗內心的失落程度。而當蓋爾告知瑪麗丈夫死訊時,瑪麗依舊相信丈夫會出現在船尾,特別令人心疼。
風禿山咖啡館是全片重要的場所,它牽引了所有角色的聚散與希望的燃起
  相較於蓋爾決定追求現實,瑪麗則和蓋爾完全相反。醫生李察(Richard)及蓋爾對瑪麗而言只是短暫的心靈慰藉。他們對瑪麗的愛是真實的,但瑪麗卻始終選擇追逐丈夫的幻影,直到在前往港口的路上,她心心念念的仍舊是內心所深信的謊言。蓋爾與瑪麗,像是在馬賽相遇的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人。而步步逼近的德軍,則將故事中的這些可憐人,推向必然的人生交叉口。
  有趣的是,編導克里斯汀佩佐讓從頭到尾的都未出場的維德爾貫穿了整部電影,增加故事的厚度。他的手稿與妻子的書信,成了蓋爾通往墨西哥和瑪麗生活的通行證。蓋爾在馬賽假冒維德爾的身分,也不斷牽引著瑪麗的世界。而作為故事舞台的馬賽與風禿山咖啡館,則成為這群失意人的心靈港灣。尤其是咖啡館,是蓋爾與他人交流與相識之地,最後也成了希望的象徵。
以上劇照由佳映娛樂提供
avatar-img
13會員
5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文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羅素兄弟在《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粉碎了英雄的不敗神話,這次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則以擊敗薩諾斯的方式讓英雄正視內心的傷口,藉此書寫英雄動人的鐵漢柔情。
羅希娜杰拉編導的《孟買夜未眠》,以寫實的筆觸深刻描寫了孟買的生活樣貌、階級文化的醜態、夢想的追尋以及愛情能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力量。本片最精采的,正是羅希娜杰拉如何精準的調配這些元素。
  《池畔風暴》的迷人之處,不是在於諷刺群眾公審與網路霸凌,這些都是老招。真正有意思的是符號的運用及導演如何說故事。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片中「更衣室」在電影中的運用。
《落紅》是編導阮芳英依據自己祖母作為主角小雲為藍本所拍攝的首部電影。阮芳英在全片中的細節安排、構圖等等都十分用心且講究。而讓筆者感到熟悉的,是故事內容與《紅樓夢》有極高的相似度!
  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編導的《幸福綠皮書》是一部絕妙的電影。在電影的敘事層次及主客易位的轉換設計得十分高妙。並適當的以炸雞和家書進行敘事,讓電影從衝突對立到磨合理解的過程,有了更豐富有趣的細節。
  導演湯瑪斯斯圖博(Thomas Stuber)從賣場的空間切入,並以員工所管理的「走道」空間說故事。湯瑪斯斯圖博細細雕琢孤獨的色彩與氣味,讓「孤獨」有辦法緩慢地從每一顆鏡頭、每一場戲的細節裡蔓延開來,從而使得「孤獨」有了豐富飽滿的影像層次。
羅素兄弟在《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粉碎了英雄的不敗神話,這次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則以擊敗薩諾斯的方式讓英雄正視內心的傷口,藉此書寫英雄動人的鐵漢柔情。
羅希娜杰拉編導的《孟買夜未眠》,以寫實的筆觸深刻描寫了孟買的生活樣貌、階級文化的醜態、夢想的追尋以及愛情能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力量。本片最精采的,正是羅希娜杰拉如何精準的調配這些元素。
  《池畔風暴》的迷人之處,不是在於諷刺群眾公審與網路霸凌,這些都是老招。真正有意思的是符號的運用及導演如何說故事。其中最有意思的是片中「更衣室」在電影中的運用。
《落紅》是編導阮芳英依據自己祖母作為主角小雲為藍本所拍攝的首部電影。阮芳英在全片中的細節安排、構圖等等都十分用心且講究。而讓筆者感到熟悉的,是故事內容與《紅樓夢》有極高的相似度!
  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編導的《幸福綠皮書》是一部絕妙的電影。在電影的敘事層次及主客易位的轉換設計得十分高妙。並適當的以炸雞和家書進行敘事,讓電影從衝突對立到磨合理解的過程,有了更豐富有趣的細節。
  導演湯瑪斯斯圖博(Thomas Stuber)從賣場的空間切入,並以員工所管理的「走道」空間說故事。湯瑪斯斯圖博細細雕琢孤獨的色彩與氣味,讓「孤獨」有辦法緩慢地從每一顆鏡頭、每一場戲的細節裡蔓延開來,從而使得「孤獨」有了豐富飽滿的影像層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艾米莉亞在父親留下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提到的名字——“卡爾·費舍爾”。這個名字似乎在父親的生活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父親並未多做解釋。日記中的某些段落提及了卡爾對某項實驗的貢獻,而這項實驗似乎與影嶼的秘密有關。 回到小屋後,艾米莉亞深陷在對卡爾·費舍爾的思索中。她決定不僅要了解這個神秘人物的真相,還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心靈捕手》劇情豐富,涉及心理學、精神疾病和人性觀察,故事的改編接近現實,值得推薦。威爾的內心掙扎和成長讓人深思,薩提爾模式的解析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中對心理學和溝通姿態的分析豐富而深刻。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西線無戰事》為德裔美籍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1970)於1928年開始連載的半自傳小說,並三度搬上大螢幕。然而現實的埃里希最後倖存下來,並將對戰爭的省思寫成小說,電影則以悲劇收場。   本片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法國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艾米莉亞在父親留下的日記中發現了一個提到的名字——“卡爾·費舍爾”。這個名字似乎在父親的生活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但父親並未多做解釋。日記中的某些段落提及了卡爾對某項實驗的貢獻,而這項實驗似乎與影嶼的秘密有關。 回到小屋後,艾米莉亞深陷在對卡爾·費舍爾的思索中。她決定不僅要了解這個神秘人物的真相,還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心靈捕手》劇情豐富,涉及心理學、精神疾病和人性觀察,故事的改編接近現實,值得推薦。威爾的內心掙扎和成長讓人深思,薩提爾模式的解析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中對心理學和溝通姿態的分析豐富而深刻。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西線無戰事》為德裔美籍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 1898-1970)於1928年開始連載的半自傳小說,並三度搬上大螢幕。然而現實的埃里希最後倖存下來,並將對戰爭的省思寫成小說,電影則以悲劇收場。   本片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法國
Thumbnail
《風之影》是一部描寫關於西班牙佛朗哥獨裁統治時期的小說,描述了一個少年尋找作者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探祕過程。全書充滿著詩意的雋永語句,滿滿是哥德小說的傳奇氛圍。
Thumbnail
故事描述主角默爾索在母親死後犯下一起殺人案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翻譯之後的文字雖然淺白,但這部作品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於我難以理解主角的內心。
Thumbnail
在劇情之外,同時也對於年事已高的Víctor Erice 在電影中藉由Miguel不斷招喚記憶的懷舊情感存疑:是否為導演個人意圖?但另一方面,Julio女兒對於父親消失早已釋懷,傾向維持現狀。於是電影大半在些許懷舊的過往情感中拉鋸。 影片一開始呈現過往年代的底片質感,是後來已變成作家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