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的K城

2019/06/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00年前後的小說,經常性的出現叫「K城」的海港都市。
有些熱心的讀者,神秘兮兮地分析了兩個小時候,居住的地方。
一個在台灣島北,基隆。另一個在北回歸線之下,高雄。
都算是有點歷史的重點港口。
我生在基隆。不過,小學後的少年時代,全在高雄渡過。
顯然,如果真有「K城」這種地方的話,那高雄的雷同點應該要比較多一點。
(換句話說,腦海深處在書寫小說時,不可避免的模擬了這個港口的許多重點與細節)
最近去了這個離開很久的港灣城市。
幾乎是完全陌生的街道,或許對自己來說,是完全嶄新的地方,也不為過。
小時候住的地方,在靠港口附近的唯一人工運河邊,街名就叫「河邊」。這條河有個乍聽之下浪漫無比的暱稱:『愛河』。(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 官方名字好像叫做『仁愛河』什麼的…)
循著河邊的路前進,會到達至今看起來都頗為興奮的巨大碼頭。
小時候,這片泊滿軍艦大船的港灣,一般人是進不來的,但因為自己有個船員的爸爸,因此,經常性的需要「送船」與「接船」,竟成少年最樂的娛興節目。
現在,這片被叫做「駁二特區」的碼頭竟成24小時開放的摩登景點,真是讓我這個從「冷戰戒嚴」時期成長的過來的人類感到不可思議。
要進到碼頭區之前,如果用小時候的舊習慣來散步的話。
那通常會先在附近先吃喝點什麼,再開始無所事事的閒逛,不管餓不餓,彷彿是某種遊街前的儀式。
(應該是童年和朋友或家人經常性的例行模式後,養成類似「陰影」般的習慣吧!總之,到了這裡,總會按著原來的行徑走動。)
這次我要入港區之前,循例吃了現在叫「阿標米粉」的乾米粉,魚丸湯以及活魷魚(其實,是發過的燙魷魚)。
無論如何,這攤小時候應該叫「大溝頂米粉」的麵攤,數十年來口味幾乎依然,不糊軟的細膩米粉線,墊了比例相當的脆豆芽,配了耐嚼的滷肉片,至今,居然與童年滋味一模一樣,這種幸福應該算不可思議吧?
魚丸湯是「南部風」的彎月型小魚丸,大骨高湯入點油蔥,很適合熱天南部的午餐湯飲,可口極了。(雖然,在這個城市一般來說,這款魚漿丸子湯大多是類似水準,但與米粉主食,配菜「活魷魚」成為最有節奏的夥伴。)
「活魷魚」就是台灣小吃常見的無味汆燙沾醬配菜。如果和台北的老攤相比,食材雖然一樣,但呈現的結果卻截然是兩回事。
這邊的把魚肉燙成軟透易嚼,沾偏甜入了味噌,甚至蒜末的的醬油醋料。
(台北也同名的老攤「魷魚標」的做法,卻用薑汁水盪到硬脆的程度,醬料僅是醬油膏佐山葵芥末,此攤僅售此味,真心佩服,因為,純賣點心或下酒菜的攤子,幾乎快要滅絕了。)
小說《隔壁林伯伯》開頭就清晰了描繪了70年代到80年代這一區,冷戰時期,美軍日商進出這一帶,華洋混雜的歡樂街場景。
家和港口大約隔了三條街。
離家最近的一條街是專賣進口雜貨和禮品小店的大本營。
中間那條街則是唱片行和英文書店的集中地,還有兩三間快餐店。
離家最遠也最靠近港口的一條街,是塞滿了酒吧的一條街,白天總是門窗緊閉,要到黃昏之後才會生氣蓬勃。
這三條街的店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店名都很奇怪,從雷電華、米高梅到好萊塢,美國化到了極點,而且英文一定比中文大,從遠處看過去,一不小心會以為到了外國。
-《目的地南方旅館》p.13~p14
這段描寫,雖然是幾十年的風景,但,現在的狀態依舊,此刻,在這些舊了卻沒什麼遷移的建築裡散步,倒有種閑散的樂趣。
第一條街,講的其實是一小截賣「舶來品」叫《崛江》的商場,高壓戒嚴時代裡,許多非正常管道的國外用品,幾乎100%可以在這裡買到。
可想而知,這種型態的購物模式,應該沒辦法繼續在透明價格的網路店鋪年代存活了。
離這次來之前,意外,途經《崛江商場》,看到裡頭某家賣玩具為主的雜貨店,正在最後的「閉店清倉」大折扣。
我買了知不知道什麼年代的鑄鐵手上彩的摩托車騎士,很帥的成人玩具。
最近拿出來玩,才發現底座的地方,烙了一行字-Made in Taiwa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輝龍
陳輝龍
小說家。 近作: 重翻照相簿子 (2021)、 年記1963:或許,不只三十個短篇(2020)、 69號線的離開(2019)、 多出來的那個人(2018)、 固執的小吃們以及島嶼偏食(2017)、 不論下雨或晴天:陳老闆唱片行(2015年)、 目的地南方旅館(2012)。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