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什麼是繪畫?》 作者想告訴你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朱利安.貝爾  譯者:官妍廷

什麼是繪畫?你只要拿起畫筆,就可以輕鬆回應這個問題,但如果要用文字形容,可能就有各式各樣的解讀,每種結論或許會相互關聯,也牽涉到更多哲學性和歷史性的答案。

格里戈里.索羅卡,《鏡中倒影》,1840年代。

格里戈里.索羅卡,《鏡中倒影》,1840年代。

我試圖以簡明的文字呈現出這個問題的複雜度,而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希望能夠觸發你進一步的思考,甚至是以文字或畫筆來表達。當然,我並不期待你會同意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那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呢?早在1990年代,藝術圈普遍認為繪畫的輝煌時期已經遠去。藝術出版界的傑出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邀請我寫一本書來探究這個問題。在他職涯早期,尼可斯曾和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合作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這本書在1972年出版後,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尼可斯認為,約翰.伯格寫完這本書的二十年後,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他也認為,以「再現」作為書名,將會引起關注和對於繪畫的熱議。

但我寫了一本和尼可斯初衷不同的書。我試著與經歷了二十年閉門創作,無師自通的畫家接觸,並且探究他們創作中的脈絡。我們認為最合適的書名是《什麼是繪畫?》(What is Painting ?),同時也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我們並沒有要提供任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

我的現任編輯羅傑.索普要求我提供一個新版本的藝術理論入門,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夠理解。在這二十世紀後期,大家對繪畫熱情逐漸消退的此刻,我們推出了這本書。然而事實卻證明,大家仍然在練習繪畫,因此當我在修編內文時,便將這樣的情勢變化反映於書中,同時我也試圖著重於二十多年前所形塑的論點之內在變化。
從書名的問題衍生出更多得以討論的議題:

.是否有一個可以統一所有被我們稱之為「繪畫」的東西?
.現代藝術的表達概念是什麼?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改變繪畫本質的因素是什麼?
.古代的繪畫實踐,是如何一步一步達到現今這樣的狀態?

本書的六個章節將透過檢視歷史脈絡、以及普羅經驗來梳理這些問題。

第一章將介紹西方傳統繪畫的本質,以及我們對於繪畫的感受。第二章則探討繪畫與攝影的歷史關聯,這個關聯涉及「知識」、「現實」和「感受」。第三章將討論「現代性」如何扭轉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解,並有助於定義「現代」(或後現代)藝術。第四章指出了個人觀念的表達,是如何塑造出我們文化中的繪畫實踐。而第五章則思索被稱為「繪畫」的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雕塑)、以及「藝術本身」的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第六章則討論了繪畫及其學術理論的關係,並嘗試提出對於繪畫的理論分析。

這些篇章並非各自獨立,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探討論點。參考資料也提供了延伸資訊的檢索。

【作者】 朱利安.貝爾 Julian Bell
朱利安.貝爾是位備受推崇的畫家,現居於英國東薩賽克斯郡(East Sussex)路易斯鎮(Lewes)。除了繪畫創作,他也為各類刊物撰寫藝術評論,包括《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泰唔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及《衛報》(The Guardian)。曾出版數本書籍,並在其傑出之作《世界之鏡:藝術新史》(Mirror of the World: A New History of Art,Thames& Hudson,2007年)中,揭開圖像創作在技術面及心理層面的深入知識。曾任教於倫敦金匠學院(Goldsmiths)、坎伯韋爾藝術學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城市協會藝術大學(City& Guilds of London Art School)與皇家繪畫學校(Royal Drawing School)。

【譯者】 官妍廷
輔仁大學英語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主修當代藝術。承紐約大學東亞系李渝老師啟蒙,研究興趣為當代藝術中的流亡離散、游牧生產以及文化轉譯。譯有《藝術創作委託指南》、《錢暴後的暗處: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典藏藝術家庭)。其他譯作散見近年展覽論述、藝術家自述及評析文章。

《什麼是繪畫?──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思索所見之物?》

raw-image
  • 出版日期:2019/06/20
  • 作者:朱利安.貝爾
  • 譯者:官妍廷
  • 出版:典藏藝術家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典藏藝術家庭的沙龍
34會員
43內容數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25
劇情扭曲或病態的恐怖電影是否會扭曲人性,是長久以來不斷困擾電影產業與管理電影產業那些人的問題。一部片禁不禁、剪不剪、上映不上映,常常伴隨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也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果我們要選出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擁有圍牆的建築,會有兩個:學校與監獄。這兩個地方的人一旦越牆而出,就會導致事態嚴重。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某間學校為了防止學生越牆離校,甚至在圍牆上加裝了電線。學校與監獄一樣,都擁有一個操場和一棟四、五層樓高的建築。如果不看窗戶的大小,就難以找出兩者在空間佈局上的差異了。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2019/07/12
如今,許多跨國企業已掌握了全球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在現在這個時代,除了國家軍事力量以外,就屬全球性的跨國企業最有影響力了。跨國企業會為自己打造總部辦公大樓,就像過去身為最高權位者的帝王或教皇會為自己打造皇宮或教堂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作者: John Berger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0/9月 初版八刷
Thumbnail
作者: John Berger 譯者: 戴行鉞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0/9月 初版八刷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談繪畫,談影像,是永恆,是流逝,是觀看藝術的方式,更是理解世界的法則。精煉且充滿思辯,既衝擊又代表了不朽。
Thumbnail
前陣子藝術圈的繪畫論戰燒了起來,是關於照相寫實、或強調繪畫的平面性的雙方論戰,雖然沒人理我,但正因為我也不屬於哪個圈子,就來發表意見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藝術圈的繪畫論戰燒了起來,是關於照相寫實、或強調繪畫的平面性的雙方論戰,雖然沒人理我,但正因為我也不屬於哪個圈子,就來發表意見一下。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畫下那一刻〉,是我書中最喜歡的篇章。回扣標題,觀看似乎就是切割出一方結界,在裡頭,你可以保留當下、確認時間以可掌握的速度消失,一秒、一秒,然一旦離開,「眼前所見之物其實向來都是無法複製的瞬間相遇」,都只是偶然於世界角落中浮現。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Thumbnail
The Sense of Sight,如組曲,亦如一種行進的過程,是透過詩、敘事、故事、藝術創作或畫作之關注,綿綴而成在鉛字印刷字裡行間,觀照透見對於本相的逡視與詰問,是讀者透過Berger所構築的視界,進而去探索自我的Inner Sight,並從中如微光透見般地慢慢形塑為Your Insight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1972年出版《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後,此書堪稱是最普及的藝術理論書籍。編輯尼可斯.史坦哥斯(Nikos Stangos)認為,該是時候再出版一本名為《再現的方式》(Ways of Representing)的書……
Thumbnail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Thumbnail
至少直到十八世紀西方的理論中,繪畫有一個共同、最低限的定義:繪畫是不同表面上的標記,為了再現可見的事物。在此重述這個被廣為接納的概念:繪畫為我們呈現出事物的景象,然而這種景象或許和我們所看見的不一樣。尤其是繪畫以二維平面形式呈現物品的樣貌,但我們眼見的卻是三維的物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