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真實與虛假的界線--當攝影的此時此刻被延長為虛構與想像的文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他人的閱讀心得,在出版社的新書推薦,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屢屢瞥見他的名字,想說我實在是太孤陋寡聞了,於是相繼看了幾本。

我必須先自白,對於西洋哲學史藝術史及近代歷史都非常不熟悉,在閱讀上因此極為吃力,所以這週介紹會偏向「筆記」性質,單純就自己有感的部分記錄下來--但閱讀「大師」的好處,就是至少有種安心感,無論是偏激的一家之言,或是匠心縱橫的別樹一格,至少都提供了有憑有據又有趣的觀點。

如果你對藝術、攝影,還有大師的故事感興趣,那麼這幾天敬請鎖定啊^^

與攝影師 #尚_摩爾JeanMohr 合作的這本: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

我覺得是能比較「輕鬆」地試水溫的,如果你喜歡就可以往下走。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先藉由攝影師的「照片」請各行業的人「詮釋」情境與意義,其後會提出就「攝影」的美學提出理論,第三部分會有一系列圖像,留待讀者自行演繹,最後則會就「影像敘事」去討論「故事」如何被訴說與創造出來。

❶What did I see

同一張照片,不同職業的人在「閱讀影像」,也會套入各自的生活經驗。
每個人注意的細節,也讓他們對於「照片」下的故事延伸至四面八方--照片似乎成為映射出每個人內裡的那面鏡子,我們所關注的最終也許都迴向自己。

❷Appearances & Affections

攝影的元素是:「光線與時間」。
當我們注視照片時,儘管那僅是攝影師刻意安排一瞬,那斷裂的片刻卻會被觀賞者賦予過去與未來--形成「歷史」,形成個人的「生命故事」。

「攝影」與「繪畫」是相同的嗎?

由於內涵的「時間觀」差異,兩者天差地別--繪畫是畫家「翻譯」了他所見所聞,攝影卻是「引用」了事物形貌。
也因此在拼貼竄改疊成後,這種無可爭偽的「真實」反而成為各種包裝及誤導性的「資訊」--你怎麼能確定,你所見即是「事實」呢?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自己的相片,或者親友,心愛的人的相片,反之卻沒有任何藝術作品能獲得同等的青睞』,

李奇法克(Alfred Lichtwark)早在1907年便寫下這段文字,如此,他從審美鑑賞的研究轉向社會功能的研究。

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更上層樓。」--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攝影小史(A Small History of Photograpby)> (1931)"

我特別喜歡這段被引用的話,這段話被用來說明,照片某種程度已成為普羅大眾的「美術館」,在過往大歷史下的個人生命流動,於焉有了打破歷史只被把持在少數人言說的霸權--我們生命裡的哀絕孤慟再不是無關宏旨,而是能定義或超越時間永恆性的「證據」。

也因此攝影滿足了我們「觀看」的慾望,揭示了周遭世界對於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故事」亦由此而來。

❸If Each Time

大量的照片形成讀者們各自的「照片小說photo-roman」--這僅存在於法文的單字,讓攝影的敘事成為「她穿戴世界的方式the way she wears the world」。

一幀幀照片,就如同你自己的「蒙太奇」,你以為你在拼湊的是眼前人的「故事」,殊不知在這些被你隱約安排的對比、衝突、回溯、雷同中,都剪接進你的人生,你被呼喚的吉光片羽。

那麼,「真實」是什麼?或是「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早已泯然?

當我們亟欲說出真相時,會不會只是將我們想說的噴濺出,而不是將他人胸臆客觀道來?

看來,攝影跟書寫並無二致。
「為什麼」--我們都有各自言詮的振振。

那我們明天見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5會員
58內容數
個人書評為主,因私人因素離開教育界後,期許提供新課綱下國文教育的多元選書,成為體制外的教育助力。 著重議題討論與台灣文學,若有講座研習或課程設計,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2022/06/08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Thumbnail
2022/06/08
「也許人與人的遇合只宜茶宜香,因它們都短暫乾淨,彷彿是進行消毒,把情欲殺得只剩一縷碧煙;或者情感也只宜入一盆篆香,拓時全心全意,燒時芳香薰人,然一切都會成灰,心灰也是灰,那是完全燃燒後的空無。」 因為習茶而讀書,我們因為茶而生緣結客。
Thumbnail
2022/05/25
早上看到許多人轉貼捐款連結,是為了日前於Laguna Woods 的長老教會因制伏兇手而犧牲的「鄭達志John Cheng」醫師遺屬而發起的募捐。 讀了 #宮部美幸 的《#人質卡農》,好像自己隔著遙遠的海峽,似乎也能做點什麼。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人生——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角色——
Thumbnail
2022/05/25
早上看到許多人轉貼捐款連結,是為了日前於Laguna Woods 的長老教會因制伏兇手而犧牲的「鄭達志John Cheng」醫師遺屬而發起的募捐。 讀了 #宮部美幸 的《#人質卡農》,好像自己隔著遙遠的海峽,似乎也能做點什麼。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人生—— 重複的是我們各自的角色——
Thumbnail
2022/05/18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Thumbnail
2022/05/18
學了茶,當然也要來讀讀跟茶有關的書。 起心動念其實是讀《#茶金歲月》時,主角提到紅茶沒落影響了姜家家業,雖寥寥一句,我卻充滿疑問: 那時候發生什麼事? 原本好好的卻走壞了,究竟是運氣太壞還是經營不善的託辭? 後來得知 衛城出版 的這本: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Thumbnail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説道:「觀看先於言語。孩子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學會觀看與辨別。」隨著觀看的更爲深入,辨別得更加真切,油然產生更多觀看的附加價值,使觀看的盈餘更增,這是藝術欣賞的趣味所在。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説道:「觀看先於言語。孩子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學會觀看與辨別。」隨著觀看的更爲深入,辨別得更加真切,油然產生更多觀看的附加價值,使觀看的盈餘更增,這是藝術欣賞的趣味所在。
Thumbnail
臺北市立美術館多年下來替觀展者典藏許許多多的美術專題,三月份留存於心的藝術專題,深愛美術的民眾想知道嗎?
Thumbnail
臺北市立美術館多年下來替觀展者典藏許許多多的美術專題,三月份留存於心的藝術專題,深愛美術的民眾想知道嗎?
Thumbnail
每學期固定至大學攝影社講課,在今年來到第八年。近兩年播放布列松(Henri Bresson)的作品時,發現台下在座沒有聽過這號人物,才驚覺世界潮流已在世代間劃下一道鴻溝,而我卻忽略了它的存在。
Thumbnail
每學期固定至大學攝影社講課,在今年來到第八年。近兩年播放布列松(Henri Bresson)的作品時,發現台下在座沒有聽過這號人物,才驚覺世界潮流已在世代間劃下一道鴻溝,而我卻忽略了它的存在。
Thumbnail
他察覺到他再也無法拍出突破性的作品,早年追逐理想典型的人像也逐漸遙遠,他越發相信,「攝影是一個人整體生命狀態的反應」,轉換攝影捕抓的主客關係,「攝影到最後並不是你用相機獵捕到了什麼,而是你忽然被什麼攫住了」
Thumbnail
他察覺到他再也無法拍出突破性的作品,早年追逐理想典型的人像也逐漸遙遠,他越發相信,「攝影是一個人整體生命狀態的反應」,轉換攝影捕抓的主客關係,「攝影到最後並不是你用相機獵捕到了什麼,而是你忽然被什麼攫住了」
Thumbnail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Thumbnail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Thumbnail
周一周二讀了「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 ,提到「攝影與繪畫」的差異,如果你依然興致高昂,那麼你一定會喜歡這本: 朱和之 《#南光》。 雖然我對攝影很沒有底,是屬於光圈快門焦距都搞不清楚的粗陋之輩,但小說裏頭大量的專業術語並未讓人卻步,反而像是吟哦的咒語,在暗房的耳朵裡,一次次刷洗出,
Thumbnail
周一周二讀了「約翰.伯格 John Berger 」 ,提到「攝影與繪畫」的差異,如果你依然興致高昂,那麼你一定會喜歡這本: 朱和之 《#南光》。 雖然我對攝影很沒有底,是屬於光圈快門焦距都搞不清楚的粗陋之輩,但小說裏頭大量的專業術語並未讓人卻步,反而像是吟哦的咒語,在暗房的耳朵裡,一次次刷洗出,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三章〈憂傷的物件〉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三章〈憂傷的物件〉的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