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真實與虛假的界線--當攝影的此時此刻被延長為虛構與想像的文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他人的閱讀心得,在出版社的新書推薦,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屢屢瞥見他的名字,想說我實在是太孤陋寡聞了,於是相繼看了幾本。
我必須先自白,對於西洋哲學史藝術史及近代歷史都非常不熟悉,在閱讀上因此極為吃力,所以這週介紹會偏向「筆記」性質,單純就自己有感的部分記錄下來--但閱讀「大師」的好處,就是至少有種安心感,無論是偏激的一家之言,或是匠心縱橫的別樹一格,至少都提供了有憑有據又有趣的觀點。

如果你對藝術、攝影,還有大師的故事感興趣,那麼這幾天敬請鎖定啊^^
與攝影師 #尚_摩爾JeanMohr 合作的這本: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Another Way of Telling: A Possible Theory of Photography》,
我覺得是能比較「輕鬆」地試水溫的,如果你喜歡就可以往下走。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先藉由攝影師的「照片」請各行業的人「詮釋」情境與意義,其後會提出就「攝影」的美學提出理論,第三部分會有一系列圖像,留待讀者自行演繹,最後則會就「影像敘事」去討論「故事」如何被訴說與創造出來。
❶What did I see
同一張照片,不同職業的人在「閱讀影像」,也會套入各自的生活經驗。
每個人注意的細節,也讓他們對於「照片」下的故事延伸至四面八方--照片似乎成為映射出每個人內裡的那面鏡子,我們所關注的最終也許都迴向自己。
❷Appearances & Affections
攝影的元素是:「光線與時間」。
當我們注視照片時,儘管那僅是攝影師刻意安排一瞬,那斷裂的片刻卻會被觀賞者賦予過去與未來--形成「歷史」,形成個人的「生命故事」。

「攝影」與「繪畫」是相同的嗎?

由於內涵的「時間觀」差異,兩者天差地別--繪畫是畫家「翻譯」了他所見所聞,攝影卻是「引用」了事物形貌。
也因此在拼貼竄改疊成後,這種無可爭偽的「真實」反而成為各種包裝及誤導性的「資訊」--你怎麼能確定,你所見即是「事實」呢?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自己的相片,或者親友,心愛的人的相片,反之卻沒有任何藝術作品能獲得同等的青睞』,
李奇法克(Alfred Lichtwark)早在1907年便寫下這段文字,如此,他從審美鑑賞的研究轉向社會功能的研究。
只有從這個角度出發才能更上層樓。」--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攝影小史(A Small History of Photograpby)> (1931)"
我特別喜歡這段被引用的話,這段話被用來說明,照片某種程度已成為普羅大眾的「美術館」,在過往大歷史下的個人生命流動,於焉有了打破歷史只被把持在少數人言說的霸權--我們生命裡的哀絕孤慟再不是無關宏旨,而是能定義或超越時間永恆性的「證據」。

也因此攝影滿足了我們「觀看」的慾望,揭示了周遭世界對於我們的意義與價值--「故事」亦由此而來。
❸If Each Time
大量的照片形成讀者們各自的「照片小說photo-roman」--這僅存在於法文的單字,讓攝影的敘事成為「她穿戴世界的方式the way she wears the world」。
一幀幀照片,就如同你自己的「蒙太奇」,你以為你在拼湊的是眼前人的「故事」,殊不知在這些被你隱約安排的對比、衝突、回溯、雷同中,都剪接進你的人生,你被呼喚的吉光片羽。
那麼,「真實」是什麼?或是「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早已泯然?

當我們亟欲說出真相時,會不會只是將我們想說的噴濺出,而不是將他人胸臆客觀道來?
看來,攝影跟書寫並無二致。
「為什麼」--我們都有各自言詮的振振。
那我們明天見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58內容數
個人書評為主,因私人因素離開教育界後,期許提供新課綱下國文教育的多元選書,成為體制外的教育助力。 著重議題討論與台灣文學,若有講座研習或課程設計,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初小結「本周音樂週」系列,剛好正逢 陳耀昌《島之曦》出版;在圖書館甫上架,就被快手快腳的我搶先閱讀。 後頭導讀有提到作者陳耀昌寫這本歷史小說「非常節制」,我自己也覺得,若非對那個時代十分著迷,會覺得這本書比較近似於將 「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背景與「林氏好」的一生,經過大量資料爬梳後進行簡潔的總結
從昨天開始冷颼颼的台北,很適合讀的這本: 沈允瓊 심윤경 《小雪설이》  一樣從圖書館新書架上拿下,連簡介都不瞥的刺激感,卻好運地讓人一頁接著一頁。 父母對孩子的愛,跟孩子對父母親的愛,會是一樣的嗎? 理想的愛與被愛,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樣子或條件呢? 故事是以主角 「小雪」的視角展開-- 已被三個
本來這種書我都是自己看一看增廣見聞,就還給圖書館了。 但因為讀得太津津有味,還是想把有趣的部分給筆記下來。 作者 #古賀太 從事美術展企劃相關工作長達二十多年,先是在「國際交流基金會」從事將日本美術引薦到海外的業務;其後至「朝日新聞社」的文化事業部,負責策畫美術展與商借國外藝術品;也曾擔任藝術記者
我是日本偵探小說狂粉! 引薦到台灣來的日本推理小說家,我幾乎都看過了^^ 最喜歡的,除了之前介紹的伊坂幸太郎就是 #京極夏彥,雖然是膽小不太看鬼片的人,但是恐怖故事跟妖魔鬼怪我都無法抗拒哈哈! 所以為了台漫周買的漫畫裡,一看名字腰就軟,馬上掏腰包-- 薛西斯X #鸚鵡洲 《#不可知論偵探》
今天要介紹的台漫,與我很喜歡的企劃「 CCC 創作集 」頗有淵源;想當初為了引起學生興趣,豪氣地就把20集給帶回家。 畢竟裏頭有許多創作來源與靈感,都來自台灣的文獻與資料,在同一主題下收錄了各個風格迥異的台灣漫畫家作品,是別具意義的紀錄。
2017年鄭問去世,然後整個小島開始用力地悼念;漫畫走進了故宮,漫畫讓許多人開始討論:台灣為什麼不行? 或者應該說,台灣可以但為什麼乏人問津? 在昨天介紹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其實已經將政權主導市場的原因揭露。 但政權逐漸鬆綁,市場願意讓漫畫家們擁有發光發熱
當初小結「本周音樂週」系列,剛好正逢 陳耀昌《島之曦》出版;在圖書館甫上架,就被快手快腳的我搶先閱讀。 後頭導讀有提到作者陳耀昌寫這本歷史小說「非常節制」,我自己也覺得,若非對那個時代十分著迷,會覺得這本書比較近似於將 「臺灣文化協會」的分裂背景與「林氏好」的一生,經過大量資料爬梳後進行簡潔的總結
從昨天開始冷颼颼的台北,很適合讀的這本: 沈允瓊 심윤경 《小雪설이》  一樣從圖書館新書架上拿下,連簡介都不瞥的刺激感,卻好運地讓人一頁接著一頁。 父母對孩子的愛,跟孩子對父母親的愛,會是一樣的嗎? 理想的愛與被愛,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樣子或條件呢? 故事是以主角 「小雪」的視角展開-- 已被三個
本來這種書我都是自己看一看增廣見聞,就還給圖書館了。 但因為讀得太津津有味,還是想把有趣的部分給筆記下來。 作者 #古賀太 從事美術展企劃相關工作長達二十多年,先是在「國際交流基金會」從事將日本美術引薦到海外的業務;其後至「朝日新聞社」的文化事業部,負責策畫美術展與商借國外藝術品;也曾擔任藝術記者
我是日本偵探小說狂粉! 引薦到台灣來的日本推理小說家,我幾乎都看過了^^ 最喜歡的,除了之前介紹的伊坂幸太郎就是 #京極夏彥,雖然是膽小不太看鬼片的人,但是恐怖故事跟妖魔鬼怪我都無法抗拒哈哈! 所以為了台漫周買的漫畫裡,一看名字腰就軟,馬上掏腰包-- 薛西斯X #鸚鵡洲 《#不可知論偵探》
今天要介紹的台漫,與我很喜歡的企劃「 CCC 創作集 」頗有淵源;想當初為了引起學生興趣,豪氣地就把20集給帶回家。 畢竟裏頭有許多創作來源與靈感,都來自台灣的文獻與資料,在同一主題下收錄了各個風格迥異的台灣漫畫家作品,是別具意義的紀錄。
2017年鄭問去世,然後整個小島開始用力地悼念;漫畫走進了故宮,漫畫讓許多人開始討論:台灣為什麼不行? 或者應該說,台灣可以但為什麼乏人問津? 在昨天介紹的《來自清水的孩子》,其實已經將政權主導市場的原因揭露。 但政權逐漸鬆綁,市場願意讓漫畫家們擁有發光發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説道:「觀看先於言語。孩子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學會觀看與辨別。」隨著觀看的更爲深入,辨別得更加真切,油然產生更多觀看的附加價值,使觀看的盈餘更增,這是藝術欣賞的趣味所在。
Thumbnail
飯澤耕太郎所著《私寫真論》彙集了日本數個攝影家的「私寫真」觀點,並且深入探討何謂「私寫真」,在書的最後「為了將私我遺忘」提到:當一個人忘記「私我」的時候,便能完全浸透於這個世界」。寫這篇文一部分也是看了該書以及《決鬥寫真論》的小小感想,讓我更加確信,攝影與世界的連結是重要的。 街頭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我心目中的理想陳述更像是,每個人首先向塞尚那樣,去思索、去努力把人知覺中的現象表現出來。相較於所謂的「客觀世界」或「物理世界」,那可能看起來有些扭曲或歪斜,但那是朝向一種「真正的人在世界裡看到的樣子」的嘗試。
Thumbnail
最近開始接觸攝影,發現有好多學問。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人們說的-攝影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好像對於藝術或是欣賞有著不同以往的感觸。 攝影眼就像是隨時可以創作的一雙眼睛,透過外在世界的樣貌, 透過相機將其勾勒,在這限縮的小圖片中,呈現出迷人的樣子。 相當有趣,就像是利用現實世界的各個角落拼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之道》説道:「觀看先於言語。孩子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經學會觀看與辨別。」隨著觀看的更爲深入,辨別得更加真切,油然產生更多觀看的附加價值,使觀看的盈餘更增,這是藝術欣賞的趣味所在。
Thumbnail
飯澤耕太郎所著《私寫真論》彙集了日本數個攝影家的「私寫真」觀點,並且深入探討何謂「私寫真」,在書的最後「為了將私我遺忘」提到:當一個人忘記「私我」的時候,便能完全浸透於這個世界」。寫這篇文一部分也是看了該書以及《決鬥寫真論》的小小感想,讓我更加確信,攝影與世界的連結是重要的。 街頭
Thumbnail
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覺察自己的盲目,人其實不容易分辨自己看到的究竟是「實像」或「虛像」;除非真能處在另一個維度,自提其神於太虛,俯身自瞰;如其不然,未必不可能終身處於盲目的狀態..。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